烧水壶、咸菜碗 以及蓬莱阁

文 | 张心宏

女儿去年就被英国大学录取了。

疫情之下,只能在家上网课。整个大一,克服着八个小时的时差、凑付着经常掉线的网络,这一年的网课终于结束了。期末考试,成绩还不错,教授居然还表扬她了。

这突如其来的疫情,真让孩子经历了一把哈姆雷特王子那般的纠结,“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问题”(卞之琳译)。到了他们和中国家长这儿,拷问变成了“To go, or not to go,that is the question”——“去,还是不去,这是问题”。

上周,校方发出正式通知,称英国疫情可控,要求下个学期准时返校。两针疫苗打过,身体状况很好,于是,准备9月底赴英国伦敦读大二。

一年多以前,她以不错的成绩考取了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简称 UCL),主修英语语言文学。UCL,伦敦大学学院,这名字够奇葩的,到底是“大学”,还是“学院”?名字归名字,这是英国一所有着195年历史的老牌综合性大学,实力不凡,在英国综合排名仅次于牛津和剑桥。

除了她们娘儿俩一起准备的四季衣服鞋帽、防护装备、常备药物、信用卡零用钱、规定要带的书籍,以及各种生活必需品之外,我给女儿单独准备了三样东西,结结实实打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包:烧水壶、咸菜碗、“蓬莱阁”。

烧水壶、咸菜碗 以及蓬莱阁

先说烧水壶。插电烧水壶在英国伦敦绝对是必备,喝茶喝咖啡少不了热水。英国一年里大多数天气阴郁多雨,一早起来,先烧上一壶热水,沏上茶冲好咖啡,新的一天就开始了。秋冬里,上课、外出辛苦了一天,回到公寓宿舍脱下湿漉漉的外衣,赶紧烧上一壶开水,沏上茶,最好再切上两片由中国潍坊进口的老姜(伦敦所有的超市、便利店里都有售),暖暖和和。

一杯开水在英国不便宜呢!火车站上的便利店,大概要卖到一英镑一杯,也就是差不多人民币9块钱呢。而且还不是所有的便利店都有开水卖。有一次,在伦敦的帕丁顿火车站,我看到有一个热水炉,就从双肩背包里拿出饮水杯,搁上一袋随身带的大红袍,取了一杯热水。坐下来刚准备喝,一服务生模样的人走过来:“先生,您这杯开水付钱了么?”“没,这里的热水要钱吗?”“是的,请付一英镑”。“一英镑!不便宜啊。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伦敦没有免费的热水。好,我付钱。谢谢。”“恐怕是这样。谢谢。”这回答,倒是很英国。

在英国的大小火车站,要付钱的岂止是热水,上卫生间、在餐厅吃饭时所要的盐醋酱油、辣椒酱、奶酪粉,都得另付钱。

中国人爱喝开水的伟大传统那是举世闻名。出了英国,在欧洲其他地方,你想找到热水还不容易呢。如果实在想要,你得预订,且价格不菲。

有一年冬天,我到芬兰出差。首都赫尔辛基白天的室外温度零下30℃。我到的那天,头两天刚下了三场大雪,市区积雪有一米多厚。飞了十几个小时,一到酒店想喝口热水,我去跟前台要。

“对不起,我们不提供开水。但您可以点杯热茶热咖啡,单点开水我没法收您的钱。”这不是脑残么,我心里说。“您如果实在要喝热水,明天早晨起,您可以在我这里预订一壶。一壶开水收费5欧元。”5欧元!那时候,1欧元兑换人民币11块多钱,合着60块钱一壶开水!

“酒店对面有个超市,您可以去买个烧水壶,自己烧水,多方便。我看您要在我们酒店住将近四个星期呢。”芬兰老大姐好心对我说。

办理好了入住,放下行李,直奔超市。一把烧水壶13.99欧元,加上税,差不多也就是三壶热水的价钱。有了自己的烧水壶,热水敞开喝。严冬的赫尔辛基,寒冷不再。

烧水壶、咸菜碗 以及蓬莱阁

再说咸菜碗。在欧洲,特别是在英国,咱中国人想吃口地道的家乡饭,比登天还难,还很贵。

先教女儿几手家乡菜。女儿酷爱吃面,跟我学炸酱、打卤;跟她男友的母亲学臊子,自己用“小红书”学意大利通心粉的肉酱,样样数数,全都学到手了。

其实英国当地的食材质量非常好,肉蛋奶海鲜蔬菜都很新鲜,就是他们的烹饪技术不行。一碗时蔬海鲜面端上来,一定是海鲜是海鲜味儿,面是面味儿,汤是汤味儿,蔬菜是蔬菜味儿!最可怕的,常常是连个咸味儿都没有,得自己加盐加酱油(盐、酱油需要单付钱)。英国菜单上,最怕遇到的一个字就是and(和、与的意思)这个词。只要说到and,就是最简单的这个加上那个,他们好像从来就没学会味道的调和,更甭提食材个性的发挥与交融了。

学习生活紧张,加上阴郁的天气,人很容易抑郁,食欲不振。以我在英国生活的经验,这时候,吃点儿辣椒,特别是吃点咸菜,对于改善心情大有裨益。送她的那个咸菜碗(其实是个不锈钢的茶缸子),这时候就用上了。切下来的萝卜皮、芹菜根儿、白菜帮子,先别急着扔掉,洗净晾干切成小丁儿,搁在咸菜碗里。切上一根红辣椒,再挤上俩小青柠,撒点儿盐或者倒点儿酱油就做成了咸菜。吃意大利面、披萨、沙拉和土豆汤时,就上一口咸菜,足足的家乡味儿,西方人恐怕不会懂。

西方人好像没有吃咸菜的习惯,他们也看不惯我们吃咸菜。英国人有一种粥,料都是熟的,热水一冲就可以食用。热乎乎的,挺好喝的。我每次喝那粥,一定要就一口咸菜,后来我还推荐给英国朋友特别是青年朋友。年轻人容易接受新事物,他们尝过,赞不绝口,还学了句地道的中国话:“就一块咸菜,就着。”

最后说说“蓬莱阁”。这其实是个梗,在这里是指现实与虚拟结合的小图书馆或资料室。

五年前,我们一家三口回蓬莱老家过年时,登了一回蓬莱阁。到了阁上的二楼,女儿突然问我:这蓬莱阁上有藏书么?这一下把我给问着了。我是土生土长的蓬莱人,但是蓬莱阁有无藏书、有什么藏书,我还真不知道。后来一打听,知道了:蓬莱阁不藏书。

烧水壶、咸菜碗 以及蓬莱阁

回到家我们俩一商量,咱自己做个小小藏书馆,就叫“蓬莱阁”吧。这里头,既有图书、照片,也有视频、纪录片、电影。有蓬莱历史文化资料精选,比如登州文会馆、烟台开埠与烟台海关故事、戴德生开创的内地会、李提摩太在烟台等等;有大翻译家、烟台人张谷若先生译作精选,有朱光潜、朱自清、老舍、王佐良、许国璋、许地山、包慧怡留英趣事,有“苏格兰人在中国”专题研究,还有烟台晚报《烟台街》散文精选,等等,等等。几年下来,收进去不少东西。真应了那句老蓬莱老话儿:“刘天兴下馆子——样样数数都来点儿。”

去英国留学,一定得带点儿咱们老家和英国有关联的东西,将来肯定有大用处。身处异国他乡,每每想念祖国想念家乡,登上“蓬莱阁”,信手拎出一件,亲近一番,那种感觉何等奇妙!另外,得机会与她的教授、同学、朋友聊一聊,多了一份乐趣不说,跨文化传播也就从这些零星小事儿上做起来了。

我反正把这些心得都跟女儿说了。远在英伦,她怎么勾兑、如何使用,归她了。

最后,我又给她捆上了几本中文版哈代的小说,以及济慈、艾略特的诗集,全是精良的权威译本。等她假期里去拜谒哈代、济慈、艾略特等大文豪故居时带上,送给故居留作纪念。上次在英国参观济慈故居,我发现故居里他的诗集有多种语言译本,唯独没有中文版。这回请女儿一定帮他们补上。这些杰出的英国作家,他们被介绍到中国,每个人背后都有一大堆故事,有合适机会,给英国人说说,中英都自豪,双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咸菜   赫尔辛基   艾略特   蓬莱   济慈   伦敦   烟台   英国   美文   欧元   藏书   中国   海鲜   开水   热水   女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