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黄梅」商宏志:“清廉第一”汪可受

「人文黄梅」商宏志:“清廉第一”汪可受

清代蒲松龄小说集《聊斋志异》中有一篇文章《汪可受》,记述了黄梅明代进士、官员汪可受能记三生的故事:

湖广黄梅县汪可受,能记三生。一世为秀才,读书僧寺。僧有牝马产骡驹,爱而夺之。后死,冥王稽籍,怒其贪暴,罚使为骡偿寺僧。既生,僧爱护之,欲死无间。稍长,辄思投身涧谷,又恐负豢养之恩,冥罚益甚,遂安之。数年,孽满自毙,生一农人家。堕蓐能言,父母以为怪,杀之,乃生汪秀才家。秀才近五旬,得男甚喜。汪生而了了;但忆前生以早言死,遂不敢言。至三四岁,人皆以为哑。一日,父方为文,适有友人过访,投笔出应客。汪入见父作,不觉技痒,代成之。父返见之,问:“何人来?”家人曰:“无之。”父大疑。次日,故书一题置几上,旋出;少间即返,翳行悄步而入。则见儿伏案间,稿已数行,忽睹父至,不觉出声,跪求免死。父喜,握手曰:“吾家止汝一人,既能文,家门之幸也,何自匿为?”由是益教之读。少年成进士,官至大同巡抚。

汪可受(1559—1620),字以虚,号静峰,晚号三槃居士。明嘉靖三十八年五月廿六日,汪可受出生于黄梅县独山镇汪家塥(今属下新镇)的一个文人世家。祖父汪本仁,号肖山,太学生。伯父汪美,号勉斋;父亲汪勋,号逸斋,万历十四年丙戌科乡贡。昆仲孝友,有不少诗词佳作传世,著有《东山双隐诗集》。叔父汪灼,字竹菴,究心禅学。母亲商氏,太学生、迪功郎商圭之女,乡贡、训导商海门姑母。兄可观,廪膳生。

「人文黄梅」商宏志:“清廉第一”汪可受

万历七年(1579),汪可受年仅二十一岁即中湖广己卯科乡试举人。次年(1580),与黄梅石昆玉同登庚辰科张懋修榜进士。初授浙江金华县令。在任六年,政声卓然。期间,受上司指派,汪可受参与会审了轰动天下的王孝子案,并且不忍判处复仇的王孝子死刑,但这位孝子最后却以自己一头碰死在公堂上的方式了结此案。汪可受大受感动,撰《王孝子传》流布天下,以作表彰。此后,汪可受以“善断狱”而闻名。

万历十四年(1586),升礼部祠祭司主事。三年后,擢主客司员外郎。寻迁精膳司郎中。万历十九年(1591),升江西吉安府知府。在任六年间,他体察民情,官声卓著。万历二十年(1592)十月,他将已被洪水冲毁达半世纪之久的白鹭洲书院复建如初,聘请名儒王时槐、邹元标为书院主讲。案牍之余,时常与王时槐、邹元标等大儒切磋生命之学。

万历二十三(1595)年二月,推为山西提学副使。迁江西右布政使。万历二十九年三月,起补山东右参政,霸州兵备道。次年正月,朝廷增设漕河道一员,以可受升山东按察使,河工水利道。三十二年(1604)冬月初,母商氏去世,告假归黄梅。

万历三十七年(1609)二月,升为陕西右布政使。是年十月,可受令将寺东一处名叫小悉园的园林,改建为关中书院,成为与江西仁文书院、无锡东林书院并称的三大书院 ,开创了此后三百多年陕西讲学典范。次年,朝廷“大计外吏”,即考核京外高级官员,可受等二十余人以“清廉异等”为吏部奏举,明神宗诏吏部纪录,“即与不次擢用,以示激劝” 。三月,升顺天府府尹。至五月,再迁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敕遣巡抚大同。他力主对蒙古鞑靼各部封贡,维护了边境和平和安宁。三十八年(1610年)春,升兵部左侍郎。万历四十一年(1613)二月,父汪勋以84岁高寿去世,可受再次去职回黄梅丁父忧 。


此时,辽东努尔哈赤势力崛起,建立后金政权,数败明军,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万历四十五年三月,朝廷再次起用汪可受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负责对后金的“防剿事宜”。但是,辽东明军屡战屡败,辽东日失。四十七年九月,可受因病固辞,奉旨回黄梅调理。

「人文黄梅」商宏志:“清廉第一”汪可受

归乡后,可受在紫云山修建挪步园,在此颐养天年。泰昌元年(1620)九月初十日在紫云山挪步园病逝,享年六十一岁。天启元年(1621)八月,赠兵部尚书,旌表为“天下清廉第一”。崇祯元年六月,子道春伏阙奏请卹典,谕葬黄梅县张林镇茅栗山,有神道碑,在柘林铺右。遗著有《道心亭说》《下车草》等。

汪可受生子二,长子道阳,廪膳生,出嗣兄可观。次子道春,克承父志,深识治体。崇祯初,由廕生任北太常寺丞,迁户部主事,以功升广西思恩知府。约己裕民,恤刑宽赋,卓有政声。孙汪方长,岁贡生。幼随祖可受宦江南,慕金陵山水之胜,日泛舟秦淮间,以诗酒自娱。后归里,筑草堂于黄连洲畔。爱读《春秋》,学者宗之。

汪可受与 “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志同道合,同游于李贽门下。李贽(1527—1602)字卓吾,福建泉州人,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据《卓吾老子墓碑》记述,汪可受第一次拜会老师是万历十七年(1589年)在麻城龙湖。同时,他还追忆了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到山西上党、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到河北通州拜会李贽,聆听老师教诲的情景。万历三十年(1602年),李贽因所谓“异端”的思想在狱中自尽,其友马经纶尊其遗愿治冢墓于通州北门外马氏庄。“庚戌之春,余(即汪可受)以关吏述职竣,中郎(即袁宏道)数偕同志梅掌科、苏侍御招游野寺,慨然怀古,指蜕骨在通州城外马氏庄,恐孤坟荒草,日久且不可辨识,奈何!余曰:彼实轻去其乡,以楚人不终以至此,今谁为慰此寂寞,正吾楚人所不得辞也。中郎任为文以志之,余与二公任捐赀树之碑。未儿,中郎长逝,则志亦余之所不得辞也。”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春,汪可受、袁宏道、梅掌科、苏侍御等人相邀踏青京城郊外,游览野寺,突然想到埋在通州城外马氏庄的李贽,担心时间一长,孤坟荒草,不可辨识,大家商议共同修墓立碑,约定由袁宏道撰写墓志铭“为文以志”,汪可受、梅掌科、苏侍御三人负责捐资树碑。未曾料到,不过半年,袁宏道便因病突然去世。于是,墓志铭改由汪可受撰写,名为《卓吾老子墓碑》。在一群后学眼中,李贽超尘脱俗,简直就是一个圣人,汪可受一直称他为“卓吾老子”,袁宏道在一首诗中也说“李贽便为今李耳”;袁中道则说他“才太高,气太豪,不能埋照溷俗……”

「人文黄梅」商宏志:“清廉第一”汪可受

汪可受是明未时期著名的清官,深受百姓爱戴,在民间有极好的为政清廉形象,被蒲松龄收录入《聊斋志异》之中,并加以神化。从此,汪可受的名字,在中国的大地上越传越神。在江南道教圣地武功山金顶,鹤峰寺后有一个祭坛叫“汪仙坛”,也称“望仙坛”,主人公就是曾任吉州知府六年的汪可受。可见,无论是古是今,人民对好官,为政清廉的官,体恤百姓的官是多么渴望。对严于律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贤达,又是多么的敬仰和怀念。


作者:商宏志,号风草堂主,1973年2月生,湖北黄梅人,供职于县民政局。热爱书法、写作和摄影。现为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画研究会会员,黄冈市书法家协会理事,黄冈市作家协会会员,黄梅县书法家协会秘书长,黄梅县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对地方文史有深入研究,曾负责黄梅“千年古县”地名文化遗产申报和红十五军军史馆的布置工作,并参与了《黄梅县地名志》《古县黄梅》《大美黄梅》《黄梅县老区革命故事选》《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军史》《黄梅县姓氏志》的编辑、校对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清廉   黄梅县   湖广   聊斋志异   黄冈市   崇祯   辽东   紫云   通州   兵部   知府   孝子   江西   万历   美文   书院   人文   黄梅   汪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