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锦军:孔垄的记忆

曹锦军:孔垄的记忆


1


“官人,这儿虽然两面临水,但这个垄上地势稍高,土地肥沃,可以种些粮食,捕捞鱼虾,我们水荒之年逃来逃去,终究不是办法,不如就在这里搭棚住下来吧”。南宋末年秋后的长江北岸,身着素衣罗裙的孔梅氏牵着一双儿女,对脚下这片土地赞叹不已。挑着箩筐担子的孔生,用眼打量着这儿,不禁叹道“娘子言之有理,我们就在这里垦地围田,安家吧。”多年之后,这里成为了孔家垄,后称为孔垅镇、孔垄镇。清朝康熙年间正式建镇定名为“孔垄”。孔垄也因此成为了“长江流域鱼米乡,湖北黄梅大粮仓”。 远古时代,黄梅并非平原,是彭蠡泽的一部分,寻阳江和大雷水历经千年冲积,逐渐裸露出一个个沙洲,人类开始在此繁衍生息。 孔垄,湖北黄梅一个以姓氏命名的乡镇。在南宋以前,孔垄地域还是水乡泽国,和长江紧密相连,东、西港是古长江的一部分。勤劳的人们是在许多浮出水面的高地上辍耕于垄上。“地顾佬柰”的雅称也因此而成。从如今孔垄镇的地名:七里湖、吴河、张河、詹家埠、梅坝、严闸、邢圩、邢港、王坝、殷湾、梅垏、卢垏、段垏、邓渡、郭湖、邓湖、长湖、刘桥、付渡、张塘就可以看出这里在过去都和水密切有关。 孔垄的历史亮点就是明洪武年间在此设“孔垄巡检”署,署址在黄豆场。明万历年间设“孔垄公馆”。明代后,孔垄属重要驿站,马坊口就是古驿站所在地,是连接安徽和江西的南北官道要驿。孔垄,清代系全县武备旱汛八塘守备之一。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太平天国军控扼长江中游,陈玉成、翼王石达开先后率领大军驻此,丞相罗大纲在这里指挥过战斗。太平军和清军在此激战28次,血流成河,尸填祭塘。


2

狭长的青石板长街,是孔垄过去街道的特色。而宽阔的腾龙大道、西厢大道、站前大道、商业步行街都是近三十年修建的。 上世纪80年代,我到过孔垄最多的街道,莫过于筷子街、东 街、西正街,还有德化街、黄豆场街。这里,交通便利,曾经是黄梅、广济、宿松三县谷物、生猪、黄豆交易的场所。 谈起孔垄,就不得不提筷子街。筷子街位于孔垄镇祭塘东岸。明清时期,街道两边家家户户开设篾匠铺。那时候,这条街道都是青石板路,细而窄,如同一根细长的筷子,因此得名。这里水运方便,西面是祭塘,可以经东港到江西九江、安徽华阳等地,是黄金水道。当地人把山区的竹子从山里运到这里来,多以做篾匠为生,以制作竹筷子、竹篮子而出名。我们小时候上学、放学都在筷子街出进。那时候,很奇怪这里怎么那么多卖竹篮子、竹筐以及扁担什么的。 始建于明清时期的孔垄东街,呈东西走向,东起原东方红码头,西止原人民餐厅,与筷子街、西正街相交。孔垄镇街道办事处、红卫轴承厂、二医院、食品所、农行、信用社、财政所、文化馆、国营商店、丝绸被面厂、孔垄广播服务部等在这条街上。那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子去的最多的是到孔垄广播服务部去“蹭”电视看,到镇文化馆去“蹭”图书翻阅, 南北走向的西正街,北起原猪行,南止德化新桥,与谷坝路、一宿庵路、东正街相交,与北街相接。沿街商铺林立,旧有电影院、搬运站、豆腐社、照相馆、孔垄旅社、血防医院、邮电所、新华书店、理发店、东风服装厂、知青纺纱车间、粮管所、百货大楼等场所,这里从白天到晚上都是热闹的,琳琅满目的商品,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那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不绝于耳。晚上电影院门口围满了人。排队买票看电影的,站在门口卖花生瓜子的,’几乎没有断过人迹。. 一港之隔的德化街,因街道地处旧时江西德化县境,故名。1936年以前,以德化桥分治,桥南属江西德化县(九江县),桥北属湖北黄梅县。街道建于明清时期。这里有德化桥,《德化县志》记载:顺治十七年立有界碑,封郭洲东止清江镇、南止大江,北止汤湖口,西止套口。文中所谓的汤湖口即今孔垄镇东港对岸德化街,此地原为汤湖,汤湖口和孔垄镇有桥相通,旧名汤湖桥,俗名德化桥。现在人称为滩湖桥。清顺治七年(1650)始建,同治元年(1862)重建。“正宜消夏一桥横,画舫转浮月满轮,银抹栏杆风拍水,几多幽韵出波纹。”孔垄八景之一的“滩湖映月”就在这里。 提起孔垄众多的街道,西厢大道给我留下人生中刻骨铭心的记忆,应该是涩涩的味道吧。西厢大道,“西厢”因清代末在此设西厢坊,得名。呈东西走向,东起西正街,西止腾龙大道。黄梅一棉、黄梅一机、孔垄镇中、面粉厂、镇卫生院都在这条繁华的街上。很多人不会想到27年前曾在这条街道上的棉纺六楼门口,有一个退伍军人,日夜摆过两年的地摊,维持自己的生计。


3


孔垄是一个风光秀美的魅力古镇,境内河流很多,主要河流有东港、西港,另有邢港、七里湖等20条河流和周龙凼、王龙凼、吴龙凼、洪龙凼等大小面积不等的十几个沉积湖。

孔垄镇属平原地区。东、西港应是古长江的一部分,东港建有水码头,通湖入江,成为古代通衢要驿。东港德化桥连通江西德化、湖北黄梅二县,曾为两省重要的商埠口岸,故东港有鄂东“秦淮河”之称。

东港边,每天清晨天蒙蒙亮,沿河的人们就陆陆续续到港边担水洗菜。日复一日,小街的青石板路常常被湿漉漉的水渍映过,油光水滑。春天这里远浦遥青,夏日柳荫观鱼,秋天东港夕照,冬季白雪皑皑,四季更迭,处处都是景,更是一首首悦耳动听的歌儿。

祭塘,是孔垄镇区的中心港。春抚杨柳依依,夏恋碧波荡漾,秋映大雁高飞,冬披银装素裹,写尽了古城水乡的韵味。古孔垄八景之一的祭塘倒影就是这里。两岸楼阁高耸,岸边垂柳排排,两头拱桥相对,塘水静、清、绿。白天街道倒映水中,晚上星月楼阁互相映衬,把孔垄点缀得与画一般,亦称祭塘星影。


4


千百年沧桑岁月的积淀和一代代人的探索与创新,奠基和温润了孔垄的汤汤文脉与泱泱武风。 孔垄大地,是当之无愧的数千年文化浸润之地。黄梅县四大国家级非遗名片,“黄梅戏”、“黄梅挑花”“岳家拳”的传承和发展,都与孔垄密不可分。 “二月里来(哟)燕花开(哟)燕花那个开得(哎呀内罗)(这个那个)绕高梁啊”。这是黄梅采茶戏《姑嫂望郎》中的姑嫂唱段。黄梅戏,也就是采茶调,在孔垄一带非常多的人喜欢看,喜欢唱。这里在清朝出了一代“黄梅戏伶”邢绣娘,过去每逢过年过节或者哪家大办红喜事,都要在墩中搭个台子,请采茶剧团来这里唱几天戏。 “老稚相与歌与野,商贾相与歌与途”,东港在德化桥旁边以前是有个万年台的,也就是黄梅采茶戏演员唱戏的舞台。建于清朝的孔垄万年台,台址与关帝庙隔街相对,背依东港,面朝庙门,为楼阁式建筑。在滩湖桥斜对面,是过去孔垄人民集会和演戏之地。 黄梅戏的前生就是黄梅采茶戏,而如今的采茶戏,俗称“采子”,除了一些老年人咿咿呀呀唱个半天,我们这些五十岁以下的人根本听不懂。那些爱唱“采子”的戏迷以前多在孔垄电影院门口唱,现在在马坊口那里搭台自娱自乐了。 “黄梅有女皆挑花”, 孔垄是个千年古镇,人杰地灵,物产也丰富,是黄梅优质棉主产地之一。这里的棉花纤维长,产量高,在旧社会几乎家家纺棉线,户户都有织布机。妇女们从小在长辈的调教下就学会了纺线、织布、和挑花绝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挑花所采用的“黛布”就出自这里。至今在孔垄殷湾、吴河等地仍有“唧唧复唧唧”的织布机。 我的老家汤大村,是黄梅岳家拳主要流传地。我们这一支曹姓,明洪武年间就由周圩迁到此地。小时候,经常见到墩里的青壮年在道场上习武,交流切磋。很多人家里还有长枪(岳家枪)、叉、棍、棒等兵器器械。岳家拳的动作套路朴实大方、威武雄壮,既有表演观赏价值,又有技击制敌的实战功能。特别是过年舞龙的时候,青壮年们有的舞枪弄棒,有的表演三门桩,好不热闹。 孔垄文风浩荡,历代皆出名人。在汤大村,有闻名全国的“汤氏三杰”,当代著名哲学家、国学大师汤一介祖籍就是汤大村,其爷爷汤霖,字雨三,光绪十六年(1890年)恩科进士。1892年,赴任甘肃平蕃、渭源知县。“毋戚戚于功名,毋孜孜于逸乐”,是汤霖教诲弟子及子孙的家训。其父汤用彤,是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著作有《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印度哲学史略》、《魏晋玄学论稿》等。


5


上世纪八十年代,孔垄的企业很多。有棉纺厂、一机厂、 轴承厂、塑料厂、表带厂等。 当时的黄梅县第一棉纺厂、第一机械厂都建在孔垄西厢大道,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最繁荣时发展到100余家,有企业职工2万余人。产品涉及棉纺服装、印刷印染、皮革刺绣、化工机械、橡胶塑料、水作食品等30多个系列。卢列的粉丝畅销全省、邓渡的棉袜销往上海、塑料凉鞋出口东南亚、红卫滚珠轴承远销香港、孔垄的农业机械遍及广大农村,可见当年的生产规模和地位的重要性。孔垄人民也常常以此为骄傲和荣耀。它为黄梅县工业发展和经济提升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被称为“孔老二”。 黄梅县第一棉纺厂,1980年12月,竣工投产。1985年时,黄梅一棉年产棉纱10621件,棉布20万米。其中“七仙女”牌21S纯棉纱畅销香港,多次获得湖北省和国家纺织工业部优质产品奖。1988年7月,我曾经在这里工作过几个月。当时一个月的工资很少,没有转正前,一个月不到36元钱,好像是18元。鼎盛时期的黄梅县第一棉纺厂,有医务室、职工商场、幼儿园、澡堂、职工宿舍、食堂、图书室、兵兵球场、滑冰场等职工福利场所。 1958年9月,黄梅县第一机械厂在孔垄成立,主要产品由旧式农具发展到农机配件和改良新农具。一机有宽大的球场以及单双杠、吊环、鞍马等体育器械。我们寒暑假每天早上跑步的时候,都要钻进铁门里,到那玩耍一番。 站在烟雨朦胧的东港岸,千年的水乡古镇,青石板上的悠悠漫步,小桥流水的恬淡时光,白墙黛瓦的诗韵优雅,已成为了许多人久远的记忆和难以忘怀的乡愁。多想乘上一叶扁舟,在东港、在祭塘,随着那水面扬起层层的
漣漪中,静听咿呀咿呀的摇橹声,细细品味这孔垄独有的风情。如果有一天,千年的古镇喜焕新姿,孔垄因其秀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人文底蕴、独特的黄梅风情,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那么,天蓝水清,生机盎然的孔垄,自必会成为长江中下游最靓丽的色彩 !

作者:曹锦军,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曹锦军围炉》文学微信平台总编、2019年长江读书节领读者、中国摄影家协会2020年新媒体专题研修班学员、黄梅摄协副秘书长、《黄梅文艺》杂志副主编,擅长微视频、专题片拍摄、制作、解说词撰写。著有《北纬三十度上的黄梅》《烟雨浸润滨江城》,主编有《穿越时空赏黄梅》《大美黄梅》等书。文字作品发表百万字,散见于《学习强国》《文旅中国》《长江文艺》《长江丛刊》《湖北日报》《 文旅湖北》《荆楚群文》《涛声》《黄冈日报》《鄂东晚报》《黄石周刊》等。摄影作品多次在省级比赛得奖或入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黄梅县   湖口   德化   东港   西厢   采茶戏   岳家   挑花   棉纺厂   黄梅戏   长江   湖北   江西   美文   筷子   街道   记忆   曹锦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