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开《古文观止》的学习误区?

很多头条号网友,一上来最喜欢问的问题就是学习《古文观止》的具体方法,我能从中体会到一颗颗拳拳父母心。我们中国人,不要说学习,就是在郑州大暴雨中遇到生命危险,在获救的瞬间,母亲也是不断恳求“先救救我的闺女吧”。中国的父母,总是希望什么东西都给孩子最好的。

说回到《古文观止》。绝大多数来咨询学习《古文观止》的,都是家有小学生、初中生或高中生的父母,都是为了让孩子学好文言文的。归纳起来,他们的问题大概有如下这些----

问题一、小低年级可以开始吗?初三可以学吗?高中还来得及吗?

问题二、学韵文还是议论文?

问题三、古文观止要背吗?

问题四、先学容易的,还是先学难的?

问题五、注重实词还是虚词?

我想了很长时间,结合自己的经验,今天空闲,我就好好跟大家来捋顺一下思路。为了说明清楚这件事,我借鉴《几何原本》原本的做法,首先给一些定语。以下定义并不是说我有什么成见或倾向性,仅仅只是设定一个讨论范围,就像《几何原本》一样,讨论的是平面几何,不是立体几何,也不是解析几何,并不存在对立体几何或解析几何的歧视。

定义一:学习环境是当前中高考指挥棒下的课余时间,不是古代,不是私塾,不是大学,不是不上学。

定义二:学习《古文观止》的是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不是学龄前孩子,不是大学生,也不是成年人。

定义三:学习《古文观止》的目的是中高考课内课外文言文部分不丢分,或更进一步,对孩子中高考议论文写作有帮助。

定义四:学习《古文观止》的孩子是普通智力的孩子,不是天才,不是天才,不是天才。意思是,如果你家孩子是天才,那就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定义五:关心《古文观止》学习效果的是家长,不是政府。意思是,家长有家庭的教育目标,政府有国家的教育目标,两者可能相同,也可能相背。也意味着,政府希望有50%的孩子去职业学校,家长却希望自己孩子100%能上高中考上大学。目标不同,关注点自然就有差异。

以上定义是讨论问题的前提,超出这个范畴的,我不做评价。试分析如下:

一、小低、小中年级可以开始吗?初三可以学吗?高中还来得及吗?

我们所说的小低年级是指小学一、二年级,小中年级是指小学三、四年级。这两个阶段的小朋友,其实并不太适合学习《古文观止》。原因如下:

一是这个阶段的孩子更需要的是文言文启蒙,而不是学习这么难的文章。一上来就是这么难的文章,搞不好会打击孩子学习的兴趣。

二是《古文观止》中的文章,大多和国家大事有关,所谓“国之大事,唯戎与祀”。而这个阶段的孩子,其认识世界的方法还没有完成从点到面的过程,仍停留在注意一些细小的事情上,感兴趣的点并不在这些宏大叙事上。

三是文言文启蒙就需要很长时间,家长还腾不出时间来顾及其他的事情。以我个人的浅薄经验,我的两个孩子,都花了几年时间,陪他们读了几百篇小古文。而且,读的过程,家长越心急,表面上越要装作轻松不在意,还要对掌握程度不做要求,完全就只是浇水施肥,压抑自己的功利心。唯如此,孩子才可能不跑开。

小高年级是指小学五、六年级,我认为这个阶段开始学习《古文观止》比较合适。因为现在基本没有小升初择校了,大多数地方都是直升,不用拼命了。同时,孩子长到11-12岁,按皮亚杰的说法,具象思维逐渐上升到抽象思维,理性开始慢慢成熟。如果五年级慢慢开始读,六年级加速读,两年时间有可能读50来篇,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关键是,这个阶段的孩子还都很听家长的话,到了初中,不顶撞你就很不错了。王力先生曾说,真正读个三、五十篇古文观止文章,就已经很好了。

初一开始行吗?当然行,我家就是从初一开始学的。但初一开始的问题是,孩子从小学升入初中,有一个剧烈震荡的心理适应期,在家长眼里,那就是混乱、冲突、失控的代名词。初一上学期,课程突然增多,而且突然从小学的绝对分数,改为初中的相对分数(排名),孩子普遍压力很大,家长也手忙脚乱不知如何应对。如果再加一个青春期,家长的焦头烂额可想而知。这个时候,要挤出时间来学习《古文观止》,要把孩子摁在书桌前,让他们停下手上写不完的作业,试问读这篇文章的家长,你有这个能耐吗?甭管家长出门在外是个多么大的人物,在孩子眼里,尤其在青春期的孩子眼里,你就是一个他或她想要打倒的权威。这也许是孩子建构自己人格的一个必由之路,你我都曾经这样走过。

初三合适学吗?当然合适,如果你能把孩子从雪片似的、一张又一张的试卷中解放出来的话。初三面临中考,我们家长还是把孩子交给老师去吧,不交也不行啊。高二、高三面临高考,恐怕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此,中学生其实只剩下初一下学期,初二,高一等几个极小的窗口期,而且,高一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比如寄宿什么的。高一的优点是孩子的理解能力强了,读起来速度会很快。那么,即便算上初一整年加上初二,满打满算也不过100周的时间,如果每周学习一篇文章,也不过就是100篇左右。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小五、小六年级抓住时机的重要性了。

二、学韵文还是议论文?

首先,韵文是有节奏韵律的文学体裁,也指用这种体裁写成的文章,包括诗、词、歌、赋等,有别于散文。有家长一上来就问我,让孩子背《唐诗三百首》好吗?背宋词、元曲可以吗?中国的古诗词无疑是极其美的,但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学习文言文,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方面,感性认识这部分工作,家长其实应该在小低、小中年级解决,这更多的是从直观上获得一些语感。

王力先生在《文言的学习》一书中说:“说到这里,读者应该明白我们为什么向来不主张一般青年们用文言文写作了。我们并不排斥那种‘白话化的文言’。我们只以为它和普通的语体文的性质相似到那种地步,语体文写得好的人也就会写它,用不着一本正经地去学习。至于我们所谓文言,纯然古文味儿的,却不是时下的一般青年所能写出来的。科举时代,读书人费了十年或二十年的苦功,专门揣摩古文的‘策法’,尚且有‘不通’的。现代青年们脑子不是专装古文的了;英文、数学之类盘踞了脑子的大部分,只剩下一个小角落给国文,语体文还弄不好,何况文言?”(p3)

这番话的意思是说,我们压根不要去想用文言文写诗词或写文章这件事了。读熟甚至背一些诗词,是从感性认识的层面上去获得一些语感。但用现代文写考试体议论文,是可以学习和借鉴古代散文的,所以,对于中学生而言,有限的时间要花在刀刃上。显然,我说的是宝贵的时间要多花在古代散文上。

《古文观止》虽说是一本散文集,这只是大面上的分类。其实该书中收录的文章,几乎都是议论文,特别实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学习考试和工作当中,议论文文体是用得最多的。《古文观止》是以议论文为主的,尽管其中也有些抒情、叙事的散文,但往往都和议论相结合,即夹叙夹议。

我们会发现,《古文观止》中个人作者入选文章最多的前三名,分别是韩愈(24篇)、苏轼(17篇)、司马迁(15篇)。韩愈是写议论文的大家,苏轼的文章,抒情和议论结合得好,司马迁的历史叙述和议论结合得好。

《古文观止》中文集入选文章最多的前三名,分别是《左传》(34篇)、《战国策》(14篇)、《国语》(11篇)。《左传》是历史议论文,史学和文学成就均最高,记录了春秋242年历史;《战国策》是外交议论文,文学成就突出;《国语》是政治议论文,从史学和文学成就看,都不如《左传》和《史记》。

总而言之,《古文观止》中的散文就是现在的议论文,把有限的时间用来学习这些文章,无疑对孩子自己写考试体作文是有帮助的。

三、古文观止要背吗?

如果孩子能背当然是好的。很多家长让孩子学英文,下意识的想法就是让孩子背《新概念英语》课文,新东方也这样不遗余力地推荐这种方法。可是,大多数同学都倒在“背”的路上,不为别的,是因为太难了。背一课两课甚至三课都没有问题,背多了,是人就受不了。

我是不建议背的,原因如下:

一是因为背书很痛苦,尤其是在不理解的基础上背。有人说,为什么古时候的私塾先生都让小朋友们背呢?我的理解是,古时候基本上都是农业社会,没电视、电脑、手机这些玩意,也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英文等等,所谓读书就只有这些文言文典籍可读,这些七、八岁的小朋友,你让他怎么理解这些军国大事嘛?老先生除了让孩子们死记硬背之外,还有什么办法呢?不信你给小朋友讲讲试试,看他们跑不跑掉?一方面小朋友听不懂,另一方面小朋友单纯,记忆力好,所以,除了背,还能有更好的教学办法吗?古人并不比现代人笨多少。

但现在是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智能社会,小朋友们可以玩的东西很多,要学习的东西也很多,怎么可能有心思,有时间去死记硬背呢?何况,死记硬背不过是获得语感的一个途径而已,又不是再没有其他办法了。

二是因为人的大脑容量是有限的,就像电脑硬盘一样,虽说硬盘有大有小,但总归是有限的。当硬盘满了,要存入新的文件时,我们就需要删除旧的文件,人脑亦如此。当大脑需要接受新的信息时,这些已经背诵了的文章也是要被遗忘的。这些遗忘的信息被存入我们意识不到的某个黑暗角落,如同电脑的回收站,如果没有某个事件触发,这些信息永远是休眠的,这个触发如同我们操作回收站进行信息还原一样。

更何况,一百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白话文。文言文差不多变成了一门“外语”,平时生活、作业考试都不用,要用也只是解读文本而已,根本到不了写的程度。而要具备解读文本的能力,压根就用不到背嘛。所以,能不背就不背,读熟就可以,理解更重要。更何况,背会不会用脑过度?过度使用大脑,大脑也会“冒烟”,也会产生“废气”的。节约使用大脑,不会使大脑这个CPU当机,大脑会更加具有灵性。

因此,在理解的基础上,读熟一些经典篇章,形成一定的语感,具备一定解读的能力(中高考是绝对不会要求用文言文写文章的)就可以了。倘若因为脑子里有了不多也不少的高端范本,从而使得写“考试体”作文时如有神助,那就是额外之喜了。

四、先学容易的,还是先学难的?

有人问我说,可不可以从《古文观止》后面开始学,先易后难,效率会不会更高?这个建议看起来很美,但实际上恐怕并不合适。原因如下:

首先,我们要清楚,中国文言文的根在哪里?显然在周朝和秦朝,因为那是我们中国人发明文字之后的最初几百年间的文明实践。而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学说纷呈,百家争鸣,丰富多彩,可以说,那个时期是中国文明的“雪山”形成时期,这些“雪山”,就是那个时期的典籍。有了“雪山”,才有了后世中国文明的长江、黄河。所以,唐宋文、明清文,都只是中国文明的枝枝叶叶,而周秦文才是中国文明的主干和根须。也因此,杨伯峻先生在《文言语法》的第一页就说“文言文,是以周秦文作底子的”,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倘若你就是要去学枝叶,那也总比不学要好嘛。有人说,《古文观止》只学后半本,不学前半本,就只能学个皮毛。这就好像有人练习书法,不懂的家长,总是要给孩子选最漂亮的字来练,殊不知这根本不是正确的方法。

其次,上面已经讲过,孩子们的时间极其有限,能拿出来的总共也不过100周左右的课余时间。难道我们做家长的,不应该非常珍惜这100周的宝贵时间,喂给孩子最好的精神食粮吗?如果你愿意给孩子买辣条,那也是你的自由。但是,《如何写好考试体作文》一书中就明确说,“(千万)不要接触庸俗的当代书报刊与滥网站。中学生的时间非常宝贵,读书就要读经典,精读的图书尤其要精选。”好比辣条,不吃也仅仅是感到饥饿,但吃了却会伤身体。那些有害的书,不读还可以打个游戏,读了反而有害,何苦来着?

最后,关于越学越难和越学越容易,我倒是觉得先苦后甜来得好一些。有个旅居国外的姚顺先生,大学是学中文的,现在老了,在博客上写回忆录。他是这样写的:“记得大学时古代汉语课开篇为‘郑伯克段于鄢’。引证里有‘春,王正月’。上了多少节课忘了,总之,很久都在《左传》里转。老师说:‘学好了这些文章,后来的就容易了’。古汉语的课上了近两年。小一年,未出秦汉。接下的一年,那感觉很像卢浮宫中出埃及馆而入希腊馆,顿时哪哪的轻松。”

综上,我建议还是先学周秦文,除非孩子以后学中文,否则,这些周秦文很可能就是孩子一生的文言文底子。

五、注重实词还是虚词?

文言文中的实词和白话文中的实词,相差不大。即使遇到难点词汇,一般一查字典即知。但是,文言文中的虚词和白话文中的虚词,相差却很大。遇到难点词汇,遍查字典也可能不解。原因是,很多虚词的义项,原先有,现在不用了。比如,“之”字的本意是“生出”的意思,现在连一般的字典都不载了,遇到这种情况,可想而知多难了。还有一些用法,比如,“我”和“吾”字,现在两个字都没有区别了,但是文言文是有差别的。

正因为如此,很多《古文观止》版本见到虚词就绕道走,比如,“而”字作连词,到底是表转折,表并列,还是表递进,表相承,表假设,表修饰呢?如果不知道这些,那要真正明白我们的祖宗写这个文言文的意思就无从谈起了。所以,古人说,“之乎者也矣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文言文要学到一定程度,虚词是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有人说了,那我不学虚词行不行呢?这个问题略等于说,我不学文言文行不行呢?我不学数学行不行呢?行是当然行,但升学肯定就有难度。

总之,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每个家庭的情况也是不一样的,所以,适合每个孩子的学习方法肯定就不一样。如果你家的孩子是一个钢铁理工类的,学起来可能就会费事一些;但如果你家的孩子是一个敏感文艺范的,学起来可能就会容易一些。但钢铁理工也有学得很好的,敏感文艺也有学得不那么好的,这个当真是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啊。我们做父母的,最难的就是放下功利心,我们恨不得孩子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琴棋书画门门都会,而且时不时还要凡尔赛一下。这些也不是不可以理解,我们都是凡人,都是为了孩子好,所以,我们要擦亮眼睛,避开误区,想清楚给孩子的是什么东西,对他们有利还是不利,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好。

(因为是图文版,所以得加上一些图片,如果不感兴趣,请忽略。)

如何避开《古文观止》的学习误区?

如何避开《古文观止》的学习误区?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如何避开《古文观止》的学习误区?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如何避开《古文观止》的学习误区?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如何避开《古文观止》的学习误区?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如何避开《古文观止》的学习误区?

如何避开《古文观止》的学习误区?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如何避开《古文观止》的学习误区?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如何避开《古文观止》的学习误区?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如何避开《古文观止》的学习误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9

标签:古文   语体文   实词   虚词   语感   议论文   文言文   文言   美文   中国   误区   大脑   定义   家长   孩子   时间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