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一倒我家培养孩子的苦水儿(之一)

本文讲了育儿理论、体育教育、才艺教育、英语学习、数学学习、语文学习等六个部分。本文长达19000多字,不喜慎入!


昨天,我和一位外地的妈妈聊孩子的事,她家老大六升七,老二中班,我家老大七升八,老二三升四。她问的很多问题,让我想起了过去我家孩子的很多事。我就在想,不管孩子是好是坏,总归是有一些理念或者观念,指引了前方的路,才最终走到了今天。那么,这些东西是什么呢?它们是怎么在暗中驱使我走到了今天呢?我们为孩子选择了运动项目、才艺项目和学科培训,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有关教育理论

我家老大出生的时候,我已经人到中年了。我记得,当我第一眼看见那个粉色的小人儿,我心中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我要把我所有的一切都奉献给她,而且因为这种奉献自己感觉到很神圣和自豪。虽然今天她已经是一个经常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的少女,虽然我对她的所作所为经常深恶痛绝,但我仍然会时不时地想起当时的那种感觉,我知道,当时的感觉是真的,现在的感受也是真的。

三年半之后,当我家老二出生的时候,我已经平和了很多,他出生的时候,我也没有生出要把一切都奉献给他的感觉。老二是个男孩,他出生的时候,我唯一的感觉是----终于有了继承家族香火的人了。我感谢四方神仙赐予我这个男孩,可以让我父亲终于不那么失落了,他一生孜孜以求“多子多孙”,多子他做到了,多孙却总不如他的意。

在做父亲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要怎样去面对这个角色。老大出生后,当忙完了最初一年的屎、尿、奶之后,终于要直面“教育”这个话题了。我从父母亲那里继承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已经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变得不合时宜了,育儿的地点也从乡村变成了城市,一切都是陌生的。在乡村,一切静好,甚少危险;在城市,到处喧嚣,危险四伏。各种育儿资讯扑面而来,林林总总,辨不清好坏,又没有老一辈在身边,连个参考意见都没有。其实,就算老一辈在身边,也会因为乡村和城市、小农和资本的差别,而变得无法沟通。网络资讯的获得是容易的,但良莠难辨;书籍的获得是容易的,但内容却难以完全信任。

我记得,几乎市场上各种育儿理念都曾经影响到我:早教、天才、爱、自由、蒙台梭利、左脑和右脑、识字、聆听、10000小时、才艺、运动、放养、鸡血、快乐、国学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我感觉我像置身于育儿的汪洋大海,不知道海的边际在哪里?也不知道要如何才能到达彼岸?

最初,我找来市面上中国人写的大多数育儿书,比如什么《爱与自由》、《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等等,仔细阅读之后就觉得,他们写的书,要么是从国外引进一些观点,要么是从特例引申到普遍。比如,爱和自由,父母对孩子的爱,除了一些例外之外,大多数都是正常的,难道有什么纯粹的爱?即使有,也是短暂的;又比如自由,什么是自由呢?是身体的自由还是灵魂的自由?乡村的儿童,天生天养,自由得很,但那一定是好的吗?我从小长大的乡村,出门就是大自然,除了长大后要劳动之外,都是自由的,唯一不自由的地方就是吃不饱饭,可是,我并没有觉得这样就好啊?又比如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那不好不坏的妈妈呢?坏妈妈呢?坏老师呢?什么样的妈妈是好的?什么样的妈妈是不好的呢?这些书都让我很迷惑。

我又去找来很多国外的教育书籍,比如《皮亚杰教育论著选》、《康德论教育》、《古希腊教育论著选》、怀海特的《教育的目的》、洛克的《教育漫话》、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等等,也是越看越迷惑。有些书写的是国家的教育,国家的教育目标似乎天然就和家庭的教育目标不相一致,极不契合,有些书是在农业社会写的,似乎和今天的工业社会相去甚远。

后来,我无意间知道了西方教育思想的三大里程碑,这三本书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以及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据说,如果世界上其他所有的教育书籍因为洪水而毁掉了,只留下了这三本书,那么人类教育思想的百分之八十就仍然得以保存。我仔细阅读了《理想国》和《爱弥儿》,但《民主主义与教育》几次试着读,最终都读不下。一方面是因为杜威的这本书主要是讲国家层面的教育,另一方面王承绪的翻译腔实在让我受不了。

读完《理想国》和《爱弥儿》,我初步建立了如下的教育理念----

关于音乐教育:在《理想国》这本书中,当谈及音乐教育时,柏拉图指出:“儿童阶段文艺教育最关紧要。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

关于体育教育:在《理想国》中,音乐教育之后,柏拉图指出“年轻人应该接受体育锻炼” 。他认为“我们的护卫者必须从童年起就接受严格的训练以至一生……因为凭一个好的身体,不一定就能造就好的心灵、好的品格。相反,有了好的心灵和品格就能使天赋的体质达到最好。” 可见,音乐对心灵加以训练之后,便需要保养身体。

关于人生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卢梭在《爱弥儿》中说(p106-107):“我在这里可不可以把最重要的和最有用的教育法则大胆地提出来呢?这个法则就是:不仅不应该争取时间,而且还必须把时间白白地放过去。读者诸君,请原谅我这个怪论,因为,当一个人反复思考的时候,就一定要作出这样的怪论的;不管你们怎么说,我也是宁可做一个持怪论的人而不愿意做一个抱偏见的人的。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十二岁。……因为,当它还处在蒙昧的状态时,你给它一个火炬它也是看不见的,而且,在辽阔的思想的原野中,它也不可能找到理性所指引的道路,因为那条道路的痕迹是这样的模糊,就连最好的眼睛也难于辨认出来。所以,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它不在于教学生以道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洛克的《教育漫话》、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怀海特的《教育的目的》、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这些书都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但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1、0-12岁,孩子主要是具象思维,理性思维要到12岁才逐渐形成,教育的内容要与之吻合;2、身体健康很重要以及如何保持;3、好的心灵,好的品格培养有很多方法,但早期的音乐教育对此影响很大。如此,我大致有了育儿的方向,就是----

第一,学习一门器乐来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方面。可以进行一些初级声乐的培养,虽然声乐会受到变声期的影响,并受限于喉咙这件乐器的好坏。器乐的好坏是可控的,努力才是关键。多聆听纯音乐。

第二,学习一项运动技能来作为体育教育的主要方面。运动不是劳动,劳动多了,自然就会,但运动技能的掌握需要长年的训练。另外,更多的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尽量多去一些荒野公园,多接触那些没有被人类改造的自然风貌。

第三,十二岁之前,皮亚杰认为孩子主要是具象思维,而十二岁之后,理性思维才逐渐取代具象思维。卢梭用感性的语言凭直觉描绘了这一事实。所以,十二岁之前,更多开展语言类学习,更少进行数理类的学习。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始终把能力的提高放在首要位置,把知识的积累放到次要位置,因为能力能促使知识的累积,反之却不然。

这些育儿理论,以高屋建瓴之势,指导了我的育儿实践,并决定了我全部的育儿选择。在掌握这些理论之前,我渴望的是具体的方法,能马上拿来用的窍门。这之后,我就像一个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一样,总是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熊孩子的特殊性)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顺时随势而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体会到了一种自由的境界。在我家老大整个小学阶段,我们基本贯彻了如下原则:

整体上,坚持运动第一、音乐第二、课内第三;
学习上,坚持英语第一、语文第二、数学第三;
现在上了初中,运动和英语完全交给了学校,数学排到第一位,语文排到第二位,音乐降到了第三。

倒一倒我家培养孩子的苦水儿(之一)

倒一倒我家培养孩子的苦水儿(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卢梭   水儿   洛克   柏拉图   怪论   我家   理想国   具象   美文   乡村   音乐教育   思维   理论   妈妈   感觉   孩子   自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