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古文观止》操作指南

昨天写了“如何避开《古文观止》的学习误区”之后,有许多网友问我,家长具体该如何和孩子一起共读《古文观止》?

既然很多人有困惑,我就索性跟大家聊聊我家的读书实践,也许读者能从中有所启发,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共读方式。说起亲子阅读,我觉得总共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即“绘本阅读”、“现代文阅读”、“《文言文启蒙读本》阅读”、“《古文观止》阅读”

1、绘本阅读

孩子3-4岁的时候,我通常是在沙发上找个舒服的地方,叫孩子过来,一大一小两个人,半躺着,肩挨着肩,我读,孩子听。绘本字都不多,主要是图,我读完字,就指着插图问孩子,这是谁?这是什么?在干什么?等等。

孩子年龄小,也没什么耐心,往往读个几页,只要内容不好玩,她就会跑开。有时候,孩子会奶声奶气地指着图画,问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大多数时候,孩子喜欢的绘本,大人未必喜欢;而大人觉得有意思、很有“教育意义”的绘本,小朋友多半会跑开。

给孩子读绘本有没有作用呢?也许有作用吧,但现在回想起来,似乎又觉得并不如许多绘本推广者说的那么有用。我个人感觉,孩子小的时候,要尽可能多地带孩子去户外,这也许是最有用的。这个户外,自然不是超市,不是商场,不是一切室内场所,而是公园,是荒野,是那些有阳光、水、土、树木、花草、飞禽、走兽、虫鱼的地方。卢梭在《爱弥儿》中,对这一点有详细的描述,核心观点就是,任何书本教育都不及自然教育的万一。

现在老大12岁多了,很多读绘本的情景都忘记了,但我至今犹记得的,是我和孩子读《熊爸爸不怕》的快乐体验。《熊爸爸不怕》讲的是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熊孩子们感到害怕,去找熊爸爸,熊爸爸安慰他们不用害怕,并嘲笑他们是胆小鬼。哪知后来门口来了个高大的黑影怪物,一阵狂风把灯吹熄了,熊爸爸吓得钻到床底下去了。熊爸爸一反平时勇敢、高大、威猛的形象,变成了一个真实、普通、可爱的胆小鬼。也许是因为这种反差成功消解了父亲这个角色无所不能的幻象,我家老大就特别喜欢读这一本,而且一定要扮演着角色来读。我自然是演那个胆小鬼熊爸爸,她则扮正常害怕的熊孩子。当然,书中的熊大、熊二、熊三都是她。我们每次都读(演)得很投入,中途总是不停地笑场,好不容易结束,孩子仍兀自在沙发上翻腾,各自点评对方的表现,一副意犹未尽的神情。也许在她这个小人儿的心眼里,我这个庞然大物终于是能被打败了。在这个过程中,有最纯粹的父女温情,也有打倒权威下的人格建构。

我想,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绘本打开模式,无所谓对错,也不应追求效率。只要有趣,只要不强逼,只要没有挤占去户外的时间,那就都是好的。

2、现代文阅读

老大上小学之后,小低年级,我们主要是读一些童话故事类的书,读得比较多的是诸如《字的故事》和“阅读123系列”之类的。其他的,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这些书,孩子反而并不是很爱听,也就挑了其中的一些篇章给孩子读过,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等。

到了小中年级,老师布置要读规定书目,列了很多,我们选了一本,即《骑鹅旅行记》。我们买的是天天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那本,上下两册。我和孩子每天晚上都要读个半小时,到了周末,每天要读一小时。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孩子读一段,家长读一段,碰到孩子不认识的字,就出声告诉她。孩子不理解的句子,如果她问,我就马上给她解释;她不问,我一般也不主动说,怕她嫌我烦。有时候,倘若孩子有了兴致,我们也会就书中的人和事进行一番讨论,虽然我们想讨论的点和关注的点并不太一样。

这上下两册书,我们陆续读了快两年,算是真正通读了一本完整的名著。后来,和班上其他家长聊天,我才知道他们大多是买了节选本,或改编本,薄薄一本书,孩子自己很快就看完了。我很惊讶,觉得与其读这种阉割书,还不如不读呢。更重要的是,通读整本书,一字一句地读,这很难,但是值得。

到了小高年级,孩子看了很多遍哈利波特英文版电影,自己通读了1-7册哈利波特中文书。同时,我们又陪着她读了1-2册哈利波特英文版书,晚上睡觉前,孩子养成了听三十分钟左右哈利波特英文版书籍朗读mp3的习惯,算是为英文听力打下一些基础吧。

其他自行阅读的书,主要是《儿童文学》过刊。我买了好几年的过刊合订本,老大自己捧着看,她很喜欢,我没有怎么干预(这些期刊并不是人人都喜欢,我家老二就完全不喜欢看)。喜欢看《博库》,《穿越报》不知道看了几本,《昆虫记》看了一些,肯定没看完。

上了初一,她自己看了一些鲁迅的书,陪着读了《堂吉诃德》上册和下册的一半,终究是没有全部读完。自行读了《月亮和六便士》,要求我买《人性的枷锁》、《射雕英雄传》等,偶尔也和我讨论一下。又自行去学校图书馆借阅了金庸的《神雕侠侣》和钱钟书的《围城》之类的书,不知道她读得怎么样。

其他的书买了很多,我认为很值得读的,她大多不喜。我也没有办法强迫她读,一来强扭的瓜不甜,强迫读书的感受不好;二来实在是空闲时间也并不是很多,有许多其他地方等着分配不多的空余呢,比如游泳,比如练琴等等。

3、《文言文启蒙读本》阅读

大约是小中年级,我陪孩子一字一句读完了整本《论语》,买的书是中华书局的注音版,有注释和译文,读起来挺轻松,但孩子可能并不一定能理解多少。后来想继续陪她读《道德经》,发现自己没办法和孩子解释句子的意思,因为有些道理只能自己去悟,而且,人生阅历不同,所悟亦不同。孩子没有人生历练,难以理解,故弃之。

后来,我转变思想,不从四书五经开始,而是从考试入手,所以买了杨振中的《文言文启蒙读本》,每天读几个小故事。周一到周五少一些,周六周日多一些,但最多也不过一天5-6篇,多了孩子就不耐烦了。

具体读法是:我读一句文言文,让孩子翻译成现代文,并对其中的难点、重点词汇都问一遍是什么意思。我的关注点主要放在虚词上,惹得孩子总是嫌我烦。但问多了,她也就习惯了,渐渐地懂了很多虚词的用法,尤其是一些代词、连词、副词、语气词以及倒装句式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里,我认为需要注意的是,既然是启蒙,就不要对孩子有过多的要求。绝对不要强迫孩子去硬性背诵,我们只要不断地读,不断地重复,见得多了,孩子自然就记住了。如果是强迫记住的,孩子也仍然转眼就忘记了。

外国人乔姆斯基有一个“十六次原则”理论,说,按照被动的方式,一个外语学习者需要在不同的场合遇到一个单词十六次以上,才能使这个词成为自己的积极词汇的潜力词群。我想,对于文言文这种类“外语”,我们的孩子要记住某个字的用法,大概也要在不同场合下遇到它十六次,只有这样,这个字才能最终真正变成孩子自己的字。否则,这个字就仍然还是字典的。

我自己读《左传》,读《史记》,碰到不认识或不明其意的字,虽然查了字典,看了解释,但下次遇到同样的字,也仍然记不住。某个时候突然觉得自己真正认识一个字了,回头想想会发现,其实是自己遇到这个字很多次了,每次都查一遍字典,查着查着就再也不会忘记了。但是否真有十六次我没有数过,但肯定超过十次。有些容易搞混的字,也许要超过十六次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

这本文言文启蒙读本总共有340个小故事,我们大约读了300来个就上初中了,前后也有一两年吧。后来,我在给儿子进行阅读启蒙的时候,就作了一些修改。现代文基本读完了林汉达的《上下五千年》,文言文则尝试让他在幼儿园时期背了一小部分《声律启蒙》,持续时间不短,大人小孩都感觉很痛苦。现在陪他读《文言文启蒙读本》的小故事,虽然他只是三年级的小朋友,但理解得非常好。也许有人认为是背了《声律启蒙》的缘故,但我认为,影响孩子的总是多方面的。

4、《古文观止》阅读

老大上初一之后,第一个学期处于震荡适应期。一下子增多的科目,月考的排名,写不完的作业,各种各样的艺术、体育活动,家长根本就插不上手,有很强烈的失控感。失控感会带来恐慌,恐慌会滋生焦虑,焦虑会导致无力。

在语数英三课中,需要长期投入时间并且见效缓慢的科目,就数语文了。而且,语文的特点是,极其不容易考高分,但也不太容易考低分,就像股票一样,大多数时候是横盘的。等哪一天家长感觉到真的需要补且不补不行的时候,会发现不知道从哪里着手开始补,即使补了也不能马上见效。这个特点和数学、英语不太一样。于是,在病急乱投医的情况下,家长大概率会选择市场上的所谓作文班或阅读理解班,付了很多的学费,耽误了很多来去的时间,孩子的成绩仍是上不去、下不来。写不好的作文依旧写不好,抓不住文章关键点的现代文阅读理解仍旧读不明白。甭管家长花了多少银子,下了多少功夫,心里发了多少狠,也别管补习班老师教了多少窍门,背了多少做题套路,统统见效不大。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是因为语文真正是讲究厚积薄发的学科,它既不像数学,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这是一门和智商正相关的科目。有些孩子皮,平时上数学课不怎么用心听讲,作业也不够认真,但一年级不会的,到三年级也许不教就会了。有些没有弄懂的地方,妨碍了后面知识的学习,只要把这些没弄懂的地方疏通了,就能在很短时间之内把分数提高一大截。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学习的难度并不大,即使采取最低级的学习方法,比如背背单词,牢记一些语法什么的,分数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可是,语文就不一样了。语文是我们的母语,人人都能听能说能写,不存在会与不会的问题。因为是母语,所以,我们每个中国人思考问题的底层语言就是汉语,这是一种需要讲究思考逻辑的语言,存在好与不好的问题。它不像英语,那是一门外语,教学只停留在表层,解决的是会与不会的问题。所以,国家对语文的考察要求很高,主要是文字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因为是母语,所以,大家都会说,都会写,这代表了上不去、下不来的基本分数。但要成为高水平的母语使用者,就需要长期、均匀地投入时间,因为这是解决好与不好的问题,不是解决会与不会的问题。类似于,英语就像游泳,你不学肯定不会,国家的要求是只需要我们的孩子会游就行;而语文像跑步,是个正常人都会跑,但国家的要求是考上大学的孩子都要能达到国家三级或二级运动员的标准,C9名校可能要达到国际一级运动员的标准。所以,这不是你能不能跑完3000米的问题,而是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标准内跑完3000米。这就很难了。

所以,在教培市场上,我们可以看到新东方搞英语,规模弄得很大;学而思搞数学,规模弄得更大。可是,我们能在市场上看到很大规模搞语文的吗?似乎不大有,都是一些规模不太大的。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语文很难搞,又不容易出成效,所以就搞不大。一个人如果多读书,多写,就能学好语文。反之,再怎么上培训班,也不见得有效啊。

那到底应该怎么学习语文呢?欧阳修说,“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那勤读书是指泛读还是精读呢?具体要读些什么书呢?欧阳修没说,我们可以推测并分析。试想,欧阳修那个年代,虽说已经有纸了,但是,受限于那时候的印刷水平,想必只有很好的书才会印刷出来吧,因为成本太高了。这就是说,那时候的书,大多数都是极好的。不像现在,印刷出版工业发达,书籍满天飞,好的坏的,泥沙俱下,人们难以分辨,以为只要是书就是好的。殊不知,有些不好的书,读了不仅中毒,而且坏了品味,还不如不读呢。所以,在《如何写好考试体作文》一书中,作者就明确指出,“(千万)不要接触庸俗的当代书报刊与滥网站。中学生的时间非常宝贵,读书就要读经典,精读的图书尤其要精选。”

以前的书,因为印制不容易,所以,印出来的大都是好的。又因为少,所以,大家对手上仅有的几本书,那是读了又读,反复揣摩的,这不就是精读吗?特别是对一些源头书,想必古时候的读书人是不吝下功夫的。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就提到“自来家传《周易》、《左氏传》,故两家者流,文字最备。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在序言结尾部分,又睹物思人,想起丈夫赵明诚,说,“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前一句,李清照说的是,《周易》、《左氏传》这样的书,她极其珍爱,把玩之乐,乐在声色狗马之上;后一句则直接引用《左传》中“蹇叔哭师”一文的句子,“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所以,我的意思是,欧阳修说“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应该包含了好几个不言而明的意思,即:勤读+精读+读源头书+多写。

勤读,自然是孩子要多花时间,抓住一切时间来读。家长要做的就是帮孩子找出某个固定的时间,并安排一些仪式感,否则,这些多出来的时间很容易就被其他事给拖住了。

精读,自然是仔细体会作者的每个字的意思,而不是一目十行地略读、泛读。

读源头书,就是要有意识地挑书看。总有些书是其他绝大部分书的基础,离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因为书籍和文化一样总是累积起来的。有些不依附其他而为其他所依附的书,应当是少不了的必读书或则说是必备的知识基础,这就是源头书。孩子要读的就是这一类的书。

多写,最好的办法其实就是每天坚持写日记,好处是不仅能保持手写的感觉,形成一定的肌肉记忆,而且能通过日记积累很多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感受,以作日后作文的素材。

之前我们曾经讨论过,为什么《古文观止》是值得精读的书,这里就不再赘述。以我有限的实践而言,我觉得要读通《古文观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方面都不能偏废。感性认识就是读熟文章,达到某种脱口而出的感觉。具体每个孩子要读多少遍呢?可能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有一阵子,我连续备课和读《春秋左传正义》一个多月,经常遇到“其是之谓乎?”导致我和孩子聊天的时候,遇到相似的情况,心里总是时不时会涌起“其是之谓乎”这句话。又有一次,有个孩子带了好几杯饮料过来上课,都是给小朋友的,唯独没有我这个大人的。我当时脑子里止不住地冒出《郑伯克段于鄢》里的一句话,“尔有饮料,繄我独无?”(原句是“尔有母遗,繄我独无!”),觉得这样表达意思真的很准确啊。

因此,以我的经验,限于孩子们的时间紧迫,我建议在学习《古文观止》时,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父母和孩子相对而坐,建议双方商定一个固定的时间,比如一周内某天的两个小时;去一个固定的地方,比如书房;做一件固定的事情,比如精读《古文观止》;固定的人参加,比如父母中的一个和孩子,也可以父母两个和孩子。

第一步,孩子诵读一遍原文。大家都捧着一本注音版《古文观止》,孩子高声诵读文章,家长则在心里朗诵,并注意提醒孩子读错的地方,毕竟注音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第二步,孩子自行解读一遍原文。孩子读完一遍之后,让孩子不要看详细注释材料,只拿着注音版《古文观止》,一句一句让孩子解释每一句话以及每一个字的意思。家长可拿着详细注释材料对照看,如果孩子解释不对的地方,可提醒孩子某个字的解释是否合适,为什么要这样解释等等。这是让孩子裸译,考察孩子拿到陌生文章时,是否能依靠平时的积累,连蒙带猜,连滚带爬地解读出来。因为这样费事的解读,能加深孩子的印象。这一步费的时间最多。

第三步,孩子读一遍详细注释和译文。让孩子拿着详细的注释材料,再一字一句读一遍原文及注释和翻译,加深正确的印象。有些字因为显而易见的原因,并没有特别加以注释,如果家长觉得不太明白,也可以随口问问孩子,看看孩子是否真的懂了。

第四步,孩子每天朗读原文多遍。每天早上孩子上学前,让孩子拿着本周学习的文章高声朗读一两遍。如果早上来不及,也可以要求孩子下午放学回家等候吃晚饭前,高声朗读一两遍。持续一周,大概就能读得顺口了。

第五步,抽查虚词。一个月之后,父母可以把学过的每篇文章中的相同虚词整理出来。比如,《郑伯克段于鄢》中,含有“之”字的句子有哪些,含有“于”字的句子有哪些,含有“以”字的句子有哪些,等等,都列出来,让孩子在每个句子后面写上这个虚词的词性以及意思。如果嫌麻烦,也可以由家长直接抽查询问就行。家长问,孩子答,以巩固之。

第六步,孩子脱离详细注释主讲一遍。可以找时间充裕的时候,让孩子来主讲学过的文章,家长则做学生,并负责提问题。不仅让孩子讲清楚文章句子的意思,重点字词的意思,正确的语序(比如,某个句子是宾语前置句式,那就要求孩子把句子顺过来。某个句子是定语后置,也要求孩子理顺句式。),而且让孩子说说文章的结构,哪里好,为什么好?如果孩子自己来写,会怎样写?

最后,循环往复,一课一课往下学,持之以恒,孩子就会渐渐发生变化。最突出的变化是觉得课内的文言文变得简单了;其次就是逐渐对文字变得敏感起来,这是语感能力提升的体现,做题目也更多凭语感(俗称凭感觉),而不是凭强行记住的理性知识;最后,优秀文章读得多了,就会形成某种品味,并建立对文章好坏的评判标准,这将最终有利于孩子的写作实践。

亲子阅读《古文观止》操作指南

亲子阅读《古文观止》操作指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古文   虚词   文言文   母语   英语   读本   美文   注释   句子   亲子   语文   爸爸   家长   孩子   时间   地方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