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凤,和那些因妒闻名的前辈们

《红楼梦》里有一位出了名的“妒妇”——王熙凤。她因妒而毒,还因此闹出了人命,可谓“妒妇”中的杰出代表了。但在李鹏飞老师看来,王熙凤的妒忌,大概也是从前辈那里继承过来的。她的前辈,可能是潘金莲,可能是薛素姐,可能是江城,也可能是楚怀王的爱妃——郑袖。故事很多,都很相似。

王熙凤,和那些因妒闻名的前辈们

“妒妇”这个词,不知道是不是中国的特产,不过古代确实有很多文学作品,都是以“妒妇”为题材的,甚至有后人专门研究这一类内容的写作。但向来只听说过“妒妇”,没听说过“妒男”或“妒夫”。为什么?大概因为古代中国女性的地位实在太过卑微,而嫉妒,总是更青睐于俘获弱者。其实究其根本,嫉妒又何尝分别男女呢?

嫉妒,实在是一种古老的罪恶。它是基督教所定义的七宗罪之一,是杀伤力极强的一种情绪。《圣经》里说:“忿怒为残忍,怒气为狂澜,惟有嫉妒,谁能敌得住呢?”又说:“嫉妒是骨中的朽烂。”佛经里也说:“嫉妒疾浊故。则失于善心。恶见三毒缘。如是贪增长。”——如此谆谆告诫,可不只是说给女性们听的。

王熙凤,和那些因妒闻名的前辈们

脂砚斋评王熙凤,说她是“聪明中的痴人”。一个“痴”字,已经手下留情。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王熙凤的处境确实值得同情;但她的案例,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人性的界限:如果把嫉妒视为一种“愚痴”,大体是可恕的,那么倘或不知自省,还因嫉妒而生出了恨意、杀意,那还依旧可恕吗?

王熙凤,和那些因妒闻名的前辈们

讲解: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李鹏飞

《红楼梦》第69回,

写王熙凤借剑杀人,终于把尤二姐害死了。

作者对王熙凤性格的刻画,

集中在她的嫉妒和老谋深算。

“妒妇”这一人物类型,

在中国小说史上有很多呈现。

在文言小说里,有南北朝时期虞通之所作《妒记》

描绘当时社会中一些妒妇的荒诞行为。

后来又有明代小说《金瓶梅》

塑造了潘金莲这一既泼且悍且妒的人物形象。

《金瓶梅》之后,还有一部小说叫《醋葫芦》

可能是根据明代戏曲家吴炳《疗妒羹》改写的。

王熙凤,和那些因妒闻名的前辈们

昆曲《妒疗羹》 图片来自:神州雅乐的博客


明末清初,有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

其中有个薛素姐,属于悍妇、妒妇合一的人物类型。

到蒲松龄《聊斋志异》,妒妇形象就更多了,

最有名的可能是《江城》一篇。

妒妇这类形象,引起了作家们极大的兴趣。

有了妒妇,就有人说怎么来治。

所以有些小说在刻画妒妇心理的同时,

也提出了一些改变其嫉妒性格的方式,

于是就有了“疗妒”这样的情节。

王熙凤的“妒”的特点,以及曹雪芹对她的态度,

我们从小说史的角度来看,

可能会了解得更加客观全面。

凤姐本性嫉妒,却刻意表现得贤良,

这是曹雪芹要重点书写的一个问题。

王熙凤把尤二姐带进了贾府,贾母说:

“既你这样贤良,很好。”

王夫人那时也正因凤姐风声不雅,深为忧虑,

见她领了尤二姐来,岂有不乐之理。

兴儿说凤姐强逼着平儿作了房里人,

是“一则显他贤良名儿,二则又叫拴爷的心”。

尤三姐托梦给二姐,也说:

“休信那妒妇花言巧语,外作贤良,内藏奸狡。”

为什么刻意强调贤良?

因为中国从汉朝开始,就有“七出”一说,

“七出”中有一项就是嫉妒。

所以古代已婚女子,都要想方设法博贤良之名,

坚决不能让自己背上“嫉妒”的恶名。

正是为了博得贤良的名声,

凤姐才采用这样一种方式设下圈套,

迂回地拔下这颗肉中刺、眼中钉。

“外作贤良,内藏奸狡”八个字一语中的,

突出表现了王熙凤两面三刀的性格特点。

王熙凤会演戏,心里对尤二姐恨得要死,

表面却跟她“和美非常,更比亲姊亲妹还胜十倍”。

这是王熙凤的过人之处,

也是她的可怕之处。

个人以为,曹雪芹写王熙凤醋妒杀人的故事,

很可能借鉴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些内容。

《韩非子》《战国策》中都记载了一个故事:

楚怀王得到魏王送给他的一位美人,十分喜爱。

当时怀王已经有一位宠妃名叫郑袖

郑袖见怀王宠爱新来的美人,心中嫉妒,

但她不露声色,也假装十分宠爱这个美人。

怀王被郑袖的行为态度迷惑了,说:

“夫人比我还宠爱新来的美人,

这就是孝子养亲、忠臣事君的做法。”

郑袖见怀王不怀疑自己嫉妒,

就私下跟美人说:“怀王不喜欢你的鼻子,

以后你见怀王,一定要捂着鼻子。”

美人信以为真,从此一见到怀王就捂着自己的鼻子。

王熙凤,和那些因妒闻名的前辈们

《芈月传》各种姿势捂鼻子的美人

怀王心中疑惑,去问郑袖,郑袖说:

“美人很讨厌你身上的味道。”

怀王大怒,就命人把美人的鼻子割了。

而郑袖早已预先告诫过怀王身边的侍从:

“大王如果发话,一定要听从命令。”

于是侍从立刻听命割掉了美人的鼻子,

郑袖从此独占专宠。

另一个例子:

清朝初年还有一部小说,叫《金云翘传》

其中有一个人物叫宦氏,

曾有学者提出,她是王熙凤形象的蓝本。

王熙凤,和那些因妒闻名的前辈们

图片来自:孔夫子旧书网

宦氏是故事男主人公束守的妻子,

束守远离江南家乡,在山东经商。

他瞒着宦氏偷娶了一个妾,名叫王翠翘

宦氏能隐忍,计谋深远。

她从仆人口中得知此事,却不露声色。

趁束守回家探亲之时,

宦氏暗中调兵遣将,派心腹仆人千里奔袭,

从江南赶往山东,把王翠翘绑回江南家中,

视其为奴仆,百般折磨。

束守到家,宦氏只说为他买了一个丫头。

束守一见丫头,明明认得,却不敢说破。

他有苦难言,只能任凭宦氏折磨翠翘。

最后,束守帮王翠翘逃跑,为她保住了一条命。

郑袖和宦氏的“妒妇”性格,

以及她们面对情感威胁时所采取的策略,

和王熙凤如出一辙。

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是有所依凭的,

但这并不是要否定他天才的创作。

所谓“青出于蓝胜于蓝”,

他完全把这些故事融入了《红楼梦》的语境里。

那么,作为《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是如何看待“嫉妒”这回事儿的?

书中写贾宝玉到天齐庙烧香还愿,

问庙中卖膏药的道士王一贴:

“可有贴女人的妒病方子没有?”

王一贴给开了“疗妒汤”,说:“吃来吃去就好了。”

宝玉不信,王一贴于是说明:

“吃过一百岁,人横竖是要死的,

死了还妒什么!那时就见效了。””

这是个玩笑,

但曹雪芹从来没有开玩笑的地方。

第21回“俏平儿软语救贾琏”一节,作者写道:

“淑女从来多抱怨,娇妻自古便含酸。”

在作者心里,女性吃醋是正常的,

是没有办法救的——除非她死了。

王熙凤,和那些因妒闻名的前辈们

这种观念,在中国文学史上也能找到出处。

在明末凌濛初所著《二刻拍案惊奇》中,

有“满少卿饥附饱飏 焦文姬生仇死报”一卷,

其中有一段替女性打抱不平的议论:

“天下事有好些不平的所在!

假如男人死了,女人再嫁,

便道是失了节、玷了名,污了身子,

是个行不得的事,万口訾议;

及至男人家丧了妻子,却又凭他续弦再娶……

并没有道他薄幸负心,做一场说话。

就是生前房室之中,女人少有外情,

便是老大的丑事,人世羞言;

及至男人家撇了妻子,贪淫好色……无所不为,

总有议论不是的,不为十分大害。

所以女子愈加可怜,男人愈加放肆,

这些也是伏不得女娘们心里的所在。”

这段议论发表在明末时期,

比《红楼梦》早了一百多年。

那时社会上已出现了解放思想的自由思潮

只是这和儒家传统相对立的男女平等思想

在当时还被称作“异端思想”。

文字整理:芹僮·岚

编辑、制图:snow

图片素材选自张大千、溪齐英泉画作

注:文中所阐述专家观点,不代表红迷会官方立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红楼梦   不露声色   贤良   侍从   明末   江南   美文   中国   议论   凤姐   鼻子   美人   女性   作者   故事   小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