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进│那盛开的泡桐花(连载一)

序 言

有一首军歌是这样唱的:“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都不会懊悔!” 每当我听到这首歌或唱着这首歌的时候,我内心总是充满着幸福和自豪。


朱进│那盛开的泡桐花(连载一)

四十年前,我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人民解放军战士!近三年的连队生活,是我青春岁月中一段难以忘怀的美好时光。它不仅带给我无尽的欢乐和幸福,也带给我美好的憧憬和希望;它不仅使我懂得了奋斗和拼搏的意义,也使我理解了艰苦和曲折的价值。在那里,洒下了我奋斗的汗水,留下了我成长的足迹,还经历了我难忘的初恋。


每当我回想起那段兵旅时光,都感到那么地弥足的珍贵:那嘹亮的军歌、那整齐的步伐、那威武的钢枪、那火热的军营,全在我记忆的长河里闪闪发亮,伴随着我的人生一路前行。


在这段难忘的兵旅岁月中,我和战友们用热情镌刻了一幅美丽的青春画卷。这画卷激情而奔放、朴实而执著、平凡而又珍贵。如果把这段兵旅时光比作一簇簇盛开的泡桐花,那正是我们青春吐出的芳华。


岁月无情人有情,一笔丹青忆芳华。这里我将用质朴的语言,再现那段平凡而又难忘的青春岁月!用思念的琴弦,去奏响那段艰苦而又激情的兵旅乐章!让尘封的往事,再一次拉近昨天的你我!让往日的情怀,永远定格在无悔的人生之中!


入伍前一夜

1977年的元旦刚过,南昌虽没有下雪,但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我家院子门前那棵高高的泡桐树,在北风的吹拂下,枝杈上的老叶已经凋零的所剩无几。随着新年的到来,它正悄悄地孕育着花的蓓蕾,静静地迎接着又一个新春的到来。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军人家庭,从小就在军营里成长,受家庭和环境的影响,当一名军人已成为我孩提时代最高的愿望。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这种愿望就越来越强烈。

高中毕业后,因当时留城政策的允许,我没有下放去农村。一年多的时间里,在父母亲的指导下,我学会了一些简单的家务事,如生煤球炉、炒菜做饭,还有包饺子等我都能干得蛮好。今晚与往常一样,我做好饭菜后等着父母下班回来一起吃。然而,不曾想到的是,就在这个夜晚,我美好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已经快到晚上9点了,再过半小时,来接我去部队的车就要到了。在这之前,我已填写完《应征青年入伍登记表》,将自己用了18年的名字朱浔浔,改为朱进,这让父母亲感到很意外。

母亲问:“为什么要改名字,叫朱进?”

我说:“浔浔,太孩子气啦,叫朱进说明我长大了,到部队后要不断地进步。另外,我是‘大跃进时代’出生的,这也有点纪念意义吧。”

父亲母亲对视了一下,点了点头,似乎理解了我的意思。

父亲说:“嗯,叫朱进也蛮好听的!你长大了,自己的事自己做主。”

我名字的更改,事先并没有征求父母亲的意见,完全是自己的主意。现在回头来看这一举动,虽有点轻率,可它竟成为我新的人生开始的一个标志。

不一会,一位年轻的参谋来到家里,他拿走了我填写的《应征青年入伍登记表》并轻轻地对我们说:

“现在可以走了,车子已在外面等着啦,我先出去了。”说完他就走了。此时,家里的闹钟已接近晚上九点半钟。

我转身面对着父亲母亲说道:“我走了?”

母亲已是泪流满面,她一把紧紧地抱着我说:“儿子啊,你长这么大还从来没有离开过家,到了部队要注意照顾好自己,现在天气很冷,不要随便脱衣服……”母亲哽咽得说不下去了。

“好了!快走吧,都在外面等他呢。”父亲把母亲劝开了。

父亲看着我说:“我和你妈就不出门送你了,懂吗?”

“嗯,知道了。”我点了点头,拎起了母亲为我准备好的旅行包走出了家门。

当走到院子门口时,一阵寒风迎面袭来,我不由得回头向家里望去,父亲母亲相拥着站在家门口目送着我,我的眼眶立刻湿润了。我知道这一走,家里就剩下了父母亲两个人,哥哥于1973年就参军到了部队,想到这里心中的难舍之情油然而生。

出了院子的大门,一辆小吉普车已停在了路旁,车上坐满了人,我挤进了车的后排,好不容易关上了车门后,车子就向前疾驰起来。在那个年代,我们军队的子女大多都是这样“悄悄”地去部队当兵的。

黑夜里,车里看不清互相的面孔,静静的车厢里谁都没说话,只听见发动机的声响和车的颠簸声。经过一段漫长的行程后,车子驶进了一个军营的大院里,在一排平房前停了下来,我们都下车后,小车就开走了。

不知道这是哪里,一位等候多时高个子的老军人,把我们带到一间有四个床铺的房子里,他表情非常祥和地说:“你们在招待所住一晚,明天一早领了军装,就送你们去新兵连报到。今晚别出去了,早点睡觉。”他说完后就走了。

这时,我才逐一看清了同车来的另外三个人,并认出了其中的两人:

一个是我们省军区的孩子叫蒋勇智,低我几届的校友,他姐姐是我同年级的同学。蒋勇智很快就认出了我:“朱浔浔!朱大哥。你好!”我们热情地握手问候。

另一个也是我们省军区的孩子,但我叫不出他的名字,是低我一届的同学。他热情把手伸向了我说:“我叫李聪,我知道你叫朱浔浔。朱大哥,以后要多多关照啊!”

我高兴地对他们俩说:“我们马上就是战友了,别叫什么大哥,以后都叫名字吧!另外,我已改名字叫朱进,以后就叫我朱进!”

第三个年轻人,我们都不认识他。经过相互介绍,得知他的名字叫杜钢,家也是省军区的,由于他家是近两年搬来,他又不在八一学校读书,所以我们相互都不认识。

李聪,1960年出生,长得眉清目秀,个子略比我高一点,说话不多,但非常稳重,每句话都好像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说出来。他年纪轻轻的就有了很多白头发,也叫“少白头”,可见他是一个勤于思考的人。

杜钢,也是1960年出生,端庄英俊,个子和我差不多高,非常有朝气,说话直爽,爱开玩笑。当知道我们都是省军区的子弟后,可高兴了,他和蒋勇智俩人总是说个不停,开心得很。

蒋勇智,1961年出生,此时他还不满16岁,也爱开玩笑,每说一句话就会笑一笑。他的个头最高,身体开始发育往高里长,他老是弓着背,挺不起胸来,像是生怕长得太高了,方型的脸庞透着走向成熟前的稚气。


朱进│那盛开的泡桐花(连载一)

四人同天入伍,左起:蒋勇智 朱进 杜刚 李聪

由于我的年龄最大,大家都很尊重我。我跟大家说:“我们都是省军区来的军人子弟,又是同学,今后在连队里大家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谁有什么难处,大家都要挺身而出,鼎力相助啊......。”我这番哥们义气的话,显然是为了拉近相互间的关系,增进相互间的友情,也自然得到了大家的赞成。


当晚,最想知道我们到了什么地方,后来才完全弄清楚,它那时叫“福州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文革前这里叫南昌步兵学校,南昌人都叫它“南昌步校”。文革初期,南昌步校停办了。后来,到江西支“左”的部队进驻学校。文革期间,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被送到这里生活和劳动,他住的那栋小楼房,后来被称为“小平楼”,据说他老人家改革开放的思想,就是在这里酝酿产生的。


文革后期,全军恢复院校建设,这里改名为福州军区军政干部学校。

今晚,大家非常兴奋,在床上说个不停。我们四个在军营大院里长大的孩子,正值青春年华,怀着对当兵的梦想和愿望来到军营。可以强烈地感觉到,我们对即将到来的部队生活都充满着激情和向往,祈盼着明天尽快到来。


朱进│那盛开的泡桐花(连载一)

作者朱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泡桐   省军区   南昌   军歌   父母亲   军营   文革   美文   院子   军人   车子   部队   愿望   家里   父亲   母亲   朱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