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在哥伦比亚大学演讲(二)我与上官金童,及其象征意义

《丰乳肥臀》里有个自始至终的人物上官金童,他既是叙事主人公“我”,又是作者塑造的一个重要人物。莫言称:“上官金童是中国文学中从来没有过的一个典型,这是让我感到骄傲的。”这是个怎样的人物呢?

他是小说中的母亲和一个传教士生的孩子,也是小说中的母亲唯一的儿子,小说中的母亲生了八个女儿后才生了这样一个宝贝儿子。所以母亲对他寄予了巨大的希望。

这个混血儿长大后身材高大,金发碧眼,非常漂亮,但却是一个离开了母亲的乳房就没法生存的人,他吃母亲的奶一直吃到15岁。他对女人的乳房有一种病态的痴迷,连与女人做爱的能力都丧失了。后来他开了一家乳罩店,成了一个设计制作乳罩的专家。

什么是典型形象?典型形象是高度个性化和高度概括化的统一。比如阿Q,是个极具个性化的人物,一眼就能认出来;但他的妄自尊大,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欺弱怕强的“精神胜利法”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揭示了国民的本质属性。就是今天谁又敢说自己的骨子里没有一点儿负面的“阿Q精神”呢。

莫言在哥伦比亚大学演讲(二)我与上官金童,及其象征意义

但上官金童符合典型人物的特质吗?尽管个性化鲜明,他又能代表了谁?莫言说:

我感到这个人物是一个巨大的象征,至于象征着什么,我也说不清楚。去年我在日本参加《丰乳肥臀》日文版的首发式,一个看过此书的和尚对我说,他认为这个上官金童是中西文化结合后产生出来的怪胎。

莫言说上官金童赋予了象征意义,自己又说不清。本人认为这说不通,作者赋予的象征意义有可能与读者感知的不一样,但不能说作者“说不清”。比如,莫言塑造的“伟大的母亲”与每个人的母亲都不一样,有的读者并不认可其“伟大”。

莫言默认日本和尚的解读:

他认为上官金童对母乳的迷恋,实际上就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一种迷恋,他认为我塑造这个人物的目的是对在中国流行了许多年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批判。

他认为中国的古典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封建文化,如果不彻底地扬弃封建文化,中国就不可能真正地实现现代化。

以前只知道日本和尚可以结婚,没想到日本和尚对《丰乳肥臀》这样俗艳名字的小说也能够打开,而且读得津津有味,还读出了其中的“象征意义”,还得到了莫言的认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日本和尚联系的可真远。当然,毛泽东思想也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彻底地扬弃封建文化”应该是转述的失误。“扬弃”是指好的发扬,腐朽的抛弃,是我们对传统文化应持有的正确态度。但日本和尚显然不是这个意思,他的意思是把封建文化彻底丢弃,全盘西化。

这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要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

莫言认可这样解读的理由是:

物质性的断奶不是一件难事,但精神上的断奶非常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说,日本和尚的看法是有道理的。是啊,封建主义那套东西,在今日的中国社会中,其实还在发挥着重大的影响。许多人对封建主义的迷恋,不亚于上官金童对母乳的迷恋。所以我的这部小说发表之后激怒了许多人就是很正常的了。

注意,莫言把“封建文化”微调到“封建主义”!

莫言在哥伦比亚大学演讲(二)我与上官金童,及其象征意义

莫言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作演讲的是2003年,新中国成立50多年了,统治中国的主义绝不是封建主义,而是社会主义!

其实,莫言并不完全反对封建文化。他在德国法兰克福演讲时说:“要向中国的古典文学学习、西方文学包括德国文学学习。”唯独不学习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所以,这个“封建文化”也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莫言在2010年接受环球记者采专访时说:

我想上官金童实际上也是一个社会政治符号,按照这种生物学的原理,像这种混血儿一般都是应该比较优秀:他深高体大,身材魁梧,肯定是也长得非常英俊,按说应该是非常杰出了,但是由于他生活在一个不正常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下,所以这种具有了生理方面的优势的人,在心理方面的发展就是病态的。

“在我们中国解放以后的这几十年的环境里边,实际上对中国的知识分子,我想,本来看到知识分子就是接收了西方的教育,也都有很好的国学的这种基础,但是他们实际上依然表现出像上官金童这些懦弱的东西,就是因为在后天没有一个供他们良好发展的一个社会的环境。

这个社会环境是什么?这就是“封建文化”的象征?莫言所指在时间上的跨度是1949~1979。

80年代以后,是解放思想的环境,也就是莫言认为都比较宽松的社会环境了。作为知识分子的作家们也不再懦弱了,他们开始突破《讲话》的藩篱,突破写作的禁区,创作了高水平的“具有普世价值的超越了国界的作品”,而且加冕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

但本人认为,中国文学的堕落也是从80年代开始的,尽管有各种主义、流派加持,但那些臆造的某乡、某村,在乡里、村里充斥着的粗鄙、苟且、蛆虫,终究不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挥洒汗水的人民群众熟悉的生活,受到人民群众的唾弃与抨击也是必然的。

莫言在哥伦比亚大学演讲(二)我与上官金童,及其象征意义

莫言在演讲中回答了“我”与上官金童的关系:

有一些读者问我是不是上官金童?我说我不是,因为我不是混血儿;我说我又是,因为我的灵魂深处确实有一个上官金童。我虽然没有上官金童那样的高大的身躯和漂亮的相貌,也没有他那样对乳房的痴情迷恋,但我有跟他一样的怯懦性格。

我虽然已经四十多岁,但经常能做出一些像儿童一样幼稚的决定。小说中的母亲曾经痛斥上官金童是一个一辈子吊在女人奶头上永远长不大的男人,母亲说的其实是一种精神现象。

其实,莫言并没有他所说的懦弱,而是敢于“突破”的勇士,坚持“四个超越”,毫不留情地批判国人的丑陋。也没有像上官金童那样悲剧收场,而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得了国外的十多个博士荣誉,到世界各地巡回演讲,把国内的名校走成后花园。正如他在诺奖获奖感言上所说:

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金童   上官   哥伦比亚   诺贝尔   封建主义   混血儿   日本   知识分子   美文   中国   封建   和尚   象征   母亲   人物   文化   大学   小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