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忆:忘不了母亲包的红枣大黄米甜滋滋的“赠子”

生于物质匮乏的年代,小时候最盼望的是过年,其次就是过节,因为过年、过节都有好吃的。北方以面食为主,包子、饺子、面条子,都是好吃的之属,唯独端午节特别,吃粽子,食材与制作工艺都有其独特之处。

今年的端午节自己过,先生去陪他90岁的母亲,微信我用糯米做个糯米饭。我觉得是个办法,就洗了一点米,放上几颗大枣,放压力锅里蒸了。做这些事的时候,想起小时候母亲包粽子的情景,不觉眼里发热。那就写点文字,追忆那时过端午,吃粽子的幸福时光吧。

过“耽误”,吃“赠子”

端午,老家方言叫“dǎng wù”,与“耽误”发音同。因为做事慢,会听到母亲的催促:“快点儿,别耽误了”。所以小时候一直以为过端午是过“耽误”。粽子,音“赠子”。“过耽误,吃赠子”是当地的民俗。但本地“正宗”的“赠子”的制作材料与现在的粽子又有所不同:

1.“赠子”的食材:大黄米、红枣、花生

大黄米,就是五谷“黍、稷、麦、菽、稻”中黍子米,颗粒比小米大,粘糯。过小年时蒸的年糕也是大黄米“粉”后做的。山东的主要农作物是 小麦、玉米,黍子、谷子、高粱都属于杂粮,生产队会种一些黍子,分点儿,过“耽误”大家都要吃“赠子”的。

端午忆:忘不了母亲包的红枣大黄米甜滋滋的“赠子”

红枣,是需要买的,本地也有大枣树,一般都是吃鲜枣,晒不好。但红枣是包“赠子”、蒸年糕、蒸大枣饽饽必须的。平日见不着,只有做这些食物时候才去买来。跟着母亲包“赠子”、蒸年糕时会偷食几颗解馋,当然也就几颗,否则做食物就不够了。

我家那时七八口家,包“赠子”再节省也需一斤枣,都是老父负责采购。老父管了一辈子的钱,是名副其实“掌柜的”,缺东少西,也都是他去买。没自行车时步行,是走步不知疲倦的那种人,抗战时期当的是通讯兵,潍坊、烟台之间靠步行传递信件。

花生,那年代也是紧俏的好东西。生产队不分花生,只分花生油。家里的花生都是秋季生产队的庄稼收拾停当后,“放工”时复收的。我有大伯在哈尔滨,姑、姨在大连,每年春节前都要给每家寄2斤花生米。这个活基本都是我来干,把我哥没用过的劳保口罩拆开,变成一大块白纱布,用双层缝成小口袋,装上花生米,称好秤,封好口,写收件人地址、姓名,就大功告成了。

我常常觉得我父母就是“好面子”那种,对兄弟姊妹很慷慨,委屈了自己肚子。长大了以后明白了父母,我也是那种在兄弟姊妹中,愿意付出的人。

花生米在家里经常作为“调料”来用,做玉米粥时放一把,喝一碗粥能喝到几粒花生豆也就太香了。放在“赠子”里当然很香,它的脆性对粘糯的大黄米也是一种调节。

端午忆:忘不了母亲包的红枣大黄米甜滋滋的“赠子”

2.包“赠子”的苇叶与马莲草

现在的粽子叶是宽宽的竹子叶,我记着小时候包“赠子”用的是比较窄的苇叶,包起来复杂,但有一股特殊的香气是竹叶比不了的。

苇叶也需要买,多少钱不知道,但母亲会买一次用两年。

第一年吃完“赠子”,皮不能乱扔,而要积攒起来,用水泡洗干净,一片片码在一起,一把一把捆起来,再小捆捆成大捆,挂到房檐下。经过一年的寒暑,来年的端午节再来用。说实在的,我比较抗拒这种做法,放了一年了,苇叶应有的清香味已经没有了。但我也理解母亲一分钱掰开花的持家之道。当然,苇叶每年还会买,旧叶能利用的很少。

用来捆扎的绳子是“马莲草”,就是马兰花的叶子,厚实,有韧劲。野外有很多。提前采来,晒干,以备使用。

端午忆:忘不了母亲包的红枣大黄米甜滋滋的“赠子”

万事俱备,最后就是包了。一般情况下要包两天。苇叶、草绳要提前浸泡,还要把细窄的苇叶搭成大皮。

搭“赠子”皮:

把泡苇叶的盆放饭桌下,拿起苇叶,修剪头部。在桌上一片压一片搭成比手掌还要宽的外层,大约需要四五片叶子,接着搭里层,里层从外层的一手指宽的下方搭起,宽度从外层的两片叶子中间搭起,起到弥合缝隙的作用。搭的时候要利用水的作用让皮尽量平整。然后将搭好的皮从中间一折,一个大皮就完成了。用文字叙述很麻烦,但母亲干起来很利索。

搭“赠子”皮是个技术活,做这活的时候,我只是学习者,偶尔参与,想搭成母亲的水平还是很困难的。但母亲专注做事,一丝不苟的精神还是影响到了我。

包“赠子”:

包“赠子”的米、枣、花生要睡觉前泡上,早饭后就开始包。因为家口大,光米就两大盆。但母亲不紧不慢地包着,看似慢条斯理,实则很快。母亲边包边现场教学,怎样不露米?把皮转成漏斗状,角上放一颗花生米今可以牢牢堵住口。还告诉我不要包太紧了。米煮熟时会膨胀,太紧会涨破皮。

母亲包的“赠子”是传统的三角,不是如今经典的四角,我在烟台街上看到卖粽子的也有三角粽的。现在网络上看到南方的粽子花样更多,而且有枕头型的、扁担型的,没有了角。大概粽子的定义就是:“叶子包米”这么简单。

煮“赠子”

“赠子”包好后终于来到最后一道工序:煮。母亲告诉我,要把“赠子”一层一层,插空码到锅里,开锅后“赠子”不会满锅跑。水要没过“赠子”两手掌才好。

以前农村都是烧柴草,端午时天很热了。母亲谁也不用烧火,拿一节木头放在灶堂里自己燃烧。

端午忆:忘不了母亲包的红枣大黄米甜滋滋的“赠子”

煮鸡蛋:

母亲在“赠子”煮了半个多小时后,洗了一盆鸡蛋,把鸡蛋码到锅里,再盖锅接着煮。平时我们如果鸡蛋煮老了,感觉口感不好,但在“赠子”锅里煮过的鸡蛋有一股特别的味道,而且蛋白变得透明、Q弹,非常好吃。最高兴的是一个人分5个鸡蛋,算是一年中最奢侈的日子了。我家养鸡,平日里鸡蛋都拿去卖了,换回日用品。一年当中过“耽误”是最畅快吃鸡蛋的日子。由于鸡蛋经过长时间的煮,耐储藏,吃好几天不坏,所以我们学会细水长流,慢慢吃。

其实端午吃鸡蛋除了一些防病驱灾的传说外,还在于“三夏”开始了,养足精力投入到高强度的劳动中,不算奢侈。

端午忆:忘不了母亲包的红枣大黄米甜滋滋的“赠子”

吃“赠子”

如果营养学家听说了我老家“赠子”的吃法,肯定会惊掉下吧,就是蘸白糖吃。那时候可不懂,软糯的拉着丝的“赠子”本来就有花生豆、大红枣又香又甜,再加点白糖就更觉得甜滋滋的了。

割五素

端午是驱邪防疫的节日,有给小孩手臂上缠五彩丝的风俗,我老家叫“割五素”。用五彩丝捻成绳裁成手环,给小孩儿带上。等之后下第一场大雨,发河水时,把五素割掉,扔到水里。传说,五素就变成小蛇游走了,带走了孩子们的病与灾。

写这段文字时,好像回到了同年,见到了开朗的老父,勤劳的老妈,品尝那甜滋滋的红枣大黄米“赠子”。尽管岁月艰辛、但依然有生活的快乐。

端午忆:忘不了母亲包的红枣大黄米甜滋滋的“赠子”

端午安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黄米   红枣   端午   黍子   母亲   花生米   老父   外层   年糕   粽子   端午节   美文   花生   叶子   小时候   鸡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