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笑言探访莫言故乡,给我们解开了许多谜团

“认识”农夫笑言还是源于一个网友,他在我的文章的留言区@农夫笑言。我纳闷,就按图索翼,查看了农夫笑言的主页,关于莫言的文章不多,但他愿意做吃煤实验,我断定是莫粉。再后来那位网友又@了他。我问网友,为什么非要拉莫粉来看我的文章?对方说,农夫笑言已经去莫言故乡采访了,要去寻找答案的,可以关注一下。由此,我对农夫笑言肃然起敬,有这种求真精神的,即使莫粉也是可敬的。

但农夫笑言书写的进度有些缓慢,前面几篇是在介绍村庄的环境,采访了谁,并没有谈到大家的关切。也是因为有些忙,竟把这么重要的线索差点中断了。

昨天中午开始我连续收到系统七条通知,顺带七份投诉状(里面的措辞分明是起诉状)。权利人投诉我四篇文章侵犯了莫言先生名誉与商誉,其中有三篇是投诉我两次。看得我两眼发懵,一个尊纪守法、为人师表的老师怎么可能与诉讼扯上关系呢?再仔细看,头条已经给出了处理意见:从现有信息无法判断内容是否侵权,暂不对该内容进行处理。

在此,我由衷地感谢头条的“审核君”,如果不是严格的审核制度,我恐怕真要惹麻烦了。我曾经很抵触头条的“吹毛求疵”,现在才感觉得严格地审核稿件自有他的道理。比如一牵扯到莫言的稿子,上来就是120分钟,没有不利莫言的言论就通过。有的时候自己没意识到,但系统意识到“敏感”“不适合发布”就坚决“未通过”。其中有一篇微头条审核了25个小时,通过后就“软禁”,开始是79个展现量10天后还是一样。

农夫笑言探访莫言故乡,给我们解开了许多谜团

逐渐地,本人也基本能摸到头条“审核君”的脾气了,尽力避免空洞的评论,而更多的利用可信资料进行分析推理,结论就事论事,绝不搞“人身攻击”。

对不能获取真实材料指证为假的内容就不评论:比如,莫言曾多种场合说是,1960年他村饿死很多人。在香港公开大学说:“最多的一天死了18个人”。本人老家离莫言老家只有100多公里,从没听说过这等事。但因其言之凿凿,我没有证据说明他说得不实,就不做评论。有网友进行评论,也只是看看,不发表意见。

第一次遭到投诉,心中惨然,没有了创作动力。百无聊赖间阅读文章,农夫笑言的名字又跳入眼帘。原来,这位老哥顶着烈日酷暑真的干了件大好事。

农夫笑言探访莫言故乡,给我们解开了许多谜团

本文就解开了两个谜团:

一、莫言先生小说中所描述的洋牧师和教堂经查均为子虚乌有

只有邻村的大栏有一个设立在私人住宅家里的基督教礼拜点。莫言出名后,高密市做旅游开发,新建了一座教堂,周六周日开放,无住堂牧师。

对于这个问题本人没有探究过,小说允许虚构,只要符合可观规矩。小说中,闭塞、贫穷的高密东北乡有个教堂,教堂里有个瑞典牧师,确实很不搭调。但上官鲁氏或者莫言需要一个混血儿,就只能这样了。

但莫言2003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演讲时讲过这样一段话:

1994年的春天,我母亲去世后不久,在高密东北乡一个狗在院子里大喊大叫、火在炉子里熊熊燃烧的地方,我夜以继日,醒着用手写,睡着用梦写,全身心投入三个月,中间除了去过两次教堂外,连大门都没迈出过,几乎是一鼓作气地写完了这部五十万字的小说。

那莫言是到哪里“去过两次教堂”?

二、关于饿死人之说

农夫笑言听大队书记说,平安庄大栏村等四个村庄在1958年时被划入省辖胶河农场,属于国营企业。所以,在三年自然灾害时,四个村的口粮有保障。莫言父亲还是一个分场的主管会计,四个村没有发生饿死人的情况。

这又弄明白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人说莫言父亲是大队会计,有人说是农场会计?应该既是大队会计,又是农场(分厂)会计。

本次一同去莫言老家的还有一个高密网友“就是顺子”,他特意与农夫笑言相约,结伴前往。也对他表示感谢。

农夫笑言探访莫言故乡,给我们解开了许多谜团

查看农夫笑言的主页,两天不见更新不少,又解开几个谜团:

三、莫言吃煤说与辍学有密切关联

这其实是两个问题,皆因莫言是“问题少年”。

莫言说了真话: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吃母乳到五岁。

莫言吃煤说确有其事,只是恶作剧

莫言从小受到娇惯,不想成了问题少年。

调皮捣蛋的点子明显高于同龄人,经常给老师和学校出难题。也经常与老师公开对着干,甚至吵架。也带头给老师写大字报(当时正值文革期间),带领同学到县城串联。

吃煤是为了戏弄老师,谎称煤炭好吃,嘎嘣脆。将老师们冬天用于取暖烤火生炉子的煤炭给几个同学分着吃。

我问他的同学張跃田先生:“煤炭好吃吗?什么味道?”張先生:“我咬了一口,咽不下去,吐了!”

读着这些文字,使我想起了莫言的散文《朗读的童年记忆》里的那个莫言小学时的同班同学方快,一切跟老师对着干。把老师的教鞭掰折了,老师也不敢批评,因为方快的爷爷是老师不敢惹的贫协主任。有一天方快竟然领着全班同学捉了好几十只青蛙,在读课文《青蛙》时把青蛙倒教室里,结果弄得一片大乱。

原来方快就是他自己!两个人演一个人叫双簧,一人演两个人叫什么?“左右互搏”?

农夫笑言探访莫言故乡,给我们解开了许多谜团

农夫笑言听了莫言小学的校长与老师讲关于吃煤的故事,对莫言的做法提出了怀疑:

莫言先生在创作小说时将其写入作品,什么灵感驱使,我们无法理解……

其实,莫言不止是写在小说里,还散文中呈现过,本人看到的三个版本各不相同,因此提出过疑问。

四、莫言母亲捡麦穗被打?没有确切证人

捡麦穗是本次莫言论辩事件的缘起,农夫笑言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他走访了很多人,他们的答复基本大同小异。

“莫家的家庭状况在平安村是上游户,条件不错。父亲是大队会计,村里指派的兵民(看坡人)是绝对不敢打他母亲的,收走麦穗都不可能。他们比较一致的说法是,被打的现场应该在外村的田间地头,而不是在本村。”

关于捡麦穗事件本人写过两篇文章,还有《莫言母亲的悲剧及其生存环境分析》,已经基本认定虚构的可能性极大,农夫笑言的采访证明了这一点。

在这些拜访中,我们也可以排除莫言四五岁时因饥饿无力打坏热水瓶的不可能性,因为他还在吃奶呢。

也可以排除临近年关,母亲执意卖掉仅有的三棵白菜的可能性。

农夫笑言说:

莫家属于外来户,在平安村也是小姓。但莫家出的能人多,影响力比较大,欺负他家的事不太可能,从莫言是孩子王的性格中就能看出端倪来。

这也排除了莫言家因为作为上中农遭受贫下中农政治压迫的可能。其实,就凭他父亲在村里当了几十年会计,就可以知道贫下中农对他的信赖。

2005年12月,莫言在接受香港公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时发表演讲时说:

我认为讲真话毫无疑问是一个作家宝贵的素质。如果一个作家不讲真话,那么这个作家就势必要讲假话。讲假话的作家,不但对社会无益,对老百姓无益,也会大大影响文学的品格。因为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肯定是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在里面。

这话是对的,但讲真话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应该暴露,也应该歌颂。暴露要符合实际,不能随意夸大与无中生有地捏造,更不能把捏造的当事实,到世界各地当真事去“宣传”。

最后谢谢农夫笑言,是他的求真精神,让我们解开了很多谜团。同为山东人,为老乡点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谜团   农夫   麦穗   平安   高密   牧师   真话   美文   大队   教堂   故乡   父亲   母亲   老师   会计   网友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