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鸭子场村,缓缓感受远去的“五七”岁月

在后鸭子场村,缓缓感受远去的“五七”岁月

陈苏锦

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荒凉的盘锦,来了不少南来北往的外地人,确切地说是城里人。有北京国家机关的领导干部,有省政府各个部门的干部,有来自高等院校的知识分子,也有从大城市医院来的医生护士,还有文艺团体的艺术家们,当地人称他们为“五七大军。”

那时,我还小,不知道什么是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反正知道那些从城里来的外地人比当地人有文化,跟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不同,最主要的是卫生习惯比当地人好,我们的小学里有“五七大军”给我们当老师的,会教书还会拉琴,村卫生所的赤脚医生是“五七大军”里的人,村子里的人特别相信他们。我家的邻居就是当时鞍山二院来下放的“五七大军”,是个为人和善的医生,村子里谁家大人小孩儿有点儿啥毛病,半夜来敲门,拎起药箱子、拿上手电筒,深一脚浅一脚就跟你走,都不带喝你家一囗水的。我们的同学里也有“五七大军”的子女,我们,常常,很羡慕“五七大军”家的孩子,有和我们不一样的书包,下雨天有雨衣,有短的雨靴,而我们很多当地的孩子是披块儿白色的塑料布、光着脚蹚过泥水上学的……

我们,很感念当年走“五七道路”的那些前辈,在他们当时的境况里,应该有很多无奈,是当地人没法理解的,可是,他们不光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和当地人一样战天斗地,开垦了荒滩,造出了良田,为国家生产了许多的粮食,还因为他们与当地人共同劳动,给当地人许多文化上的影响是深远的……

九月里的一个平常的上午,一个退休的同学打电话约我去看一看一个五七干校遗址,说是在盘山县德胜镇的后鸭子场村,有一个原商业部的五七干校遗址。

驱车从兴隆台出发,按照导航,四十分钟左右,就找到了后鸭子场村两层楼的村委会,看到了坐落在村民广场里挨着村委会的发白的红砖砌成的建筑:五七干校民俗馆。这是由过去的两栋旧宿舍在二0一八年翻建成的,虽然这个红砖门楼比一般的房子要高许多,可白底红字里有沧桑的痕迹,有怀旧的气息。

我看到那记忆中跟过去“青年点儿”里一样熟悉的红砖垒起的房子,当年这砖真结实啊!这些房子都是尖顶的,尖顶上覆盖着灰黑的瓦,数了数,有三十二栋。据介绍这是商业部从一九六九年春天到一九七二年春天在盘锦建的干校,当时的部长在这里种过菜,副部长在这里喂过猪,起过猪圈里的粪。商业部那些机关干部们在这里实行军事化管理,都是统一劳动,统一住宿,统一吃饭。每个人都被分到什么连什么排的,统一听指挥。

我看到黑色的大广播喇叭,这是当年连队里发通知喊话的最好的工具,我想起前些天在大洼的小堡子村听到大队里还在用大喇叭广播通知觉得特别亲切,一如回到我们的小时候,大喇叭一响,一定是重要的通知来了,全村人无论在哪个位置都能听到。

我看到了已经旧了的挂在画框里的的有着年代痕迹的毛主席宣传画,有挂在墙上的旧杂志,有最高指示的搪瓷缸子,有旧报夹子,有挂在画框里的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伟人像,有挂在画框里的毛主席语录,有绿色的军用水壶,有绿色的军用挎包,有老式的手提马灯,有过去一块木板打成的长条凳子,有住宿的大通铺,也有一墙面的马克思、恩格斯、毛主席、列宁、斯大林的头像,有黑黑的炕桌儿,还有当年秋天干校的学员手拿镰刀割稻子的黑白照片儿……

我看到当年被汗水侵渍过的绿军装、蓝裤子,我看到当年的柳条箱、皮箱,我看到简陋的食堂里的长条凳子、长条桌子,还有那两面墙上的毛主席语录,醒目的“为人民服务”……

我看到几面漏风的碾房,那一盘磨静静地沐风栉雨……

村子里的人说,当年干校这些人不得了啊!他们来了以后,生生地把我们这旮旯的荒草甸子都给推平了,改造成稻田地,拢共能有一万五千多亩呢!他们干校的人走了之后,地都归农场了,这里的房子当了“青年点儿”,后来,知青都返城了,这里就都交给大队了……

当地人很感念当年的“五七干校”,当年当地老百姓有多艰苦,干校就有多艰苦,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走在泥泞的路上,拔起脚都很艰难,那都是常态。吃不饱,吃不上油水,那都是可以想得到的,一年四季三季刮大风,蚊虫叮咬,而且这里水多、草甸子多,蚊子个儿尤其大,这都可以克服。从北京来盘锦干校,只能在沟帮子火车站下车,回北京,只能从沟帮子上火车。沟帮子火车站,离干校有四十多里路,没有车的时候,只能靠两脚走,赶不上车,就只能窝在这小火车站里蹲一宿儿,这也可以克服。那样特殊的年代,一家人分离,还有很多人受着政治的迫害,这是让他们比肉体的劳动辛苦更为难熬的岁月……,但是,就是这些人,在这里和当地的干部群众一起咬紧牙关,劳动着,学习着,创造着……

我上网,搜索关于当年“五七干校”的词条,网上是这样介绍的:“五七干校”是文革期间,以贯彻毛主席“五七指示”为名,将党政机关干部、教育科研文艺单位人员下放到农村的非常态机构。背景是毛主席在一九六六年五月七日在给林彪的信中提出各行各业都应一业为主,兼学别样,从事农副业生产,批判资产阶级。一九六八年五月,黑龙江省革委会组织大批干部下放劳动,在安庆县的柳河办了一所农场,定名为“五七干校”。《人民日报》报道了全国第一所五七干校的情况,并在“编者按”中公开发表了毛主席的指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此后,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办起五七干校。涉及的干部、职工数以百万计。一九七九年二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停办五七干校有关问题的通知》,各地五七干校陆续停办。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今天的后鸭子场村早已不是五十多年前的模样,一个欣欣向荣的环境整洁、柏油路平坦的村子脱胎换骨般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当地政府花钱翻建这个干校遗址,除了还原当年的干校生活场景,用老照片、用过去的实物、用今天的文字作这里时间的见证者,感念这里今天的好环境、好生活有当年干校人的功劳,也是为了告诉人们,这里,有一段历史,有一些人,不应该被忘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商业部   鸭子   盘锦   干校   红砖   长条   帮子   画框   当地人   遗址   大军   美文   指示   当年   房子   岁月   干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