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永远不灭的记忆


文/张廷涛


吃食里面,桃叶最喜欢两样东西:羊角扭(方言,即花卷一类)、豆花。羊角扭是奶奶做的。豆花呢,则是东岳庙里的干妈用石头磨子慢慢推出来的。

每年,五月麦黄,把新麦磨成白白的面粉,奶奶便动手做羊角揪吃。她挽上衣袖,喜气洋洋的样子,在厨房里忙来忙去。先是把面粉倒在案板,掺进些水,慢慢搓,慢慢揉,把许多心思和深爱都一块儿搓进到那面团里。

面团搓好,拿切刀切成均匀的一个个小块,再拿擀面的擀面杖把那一小块赶成薄薄的一片,看上去像铺开的一张纸。接下来就在上面抹上些清油,撒上少许的盐和花椒,还有葱花。末了,将它卷起来又那么轻轻地一扭,那形状就像山羊的角,羊角扭大约由此而得名。


奶奶,永远不灭的记忆


桃叶的头发也扎了两个羊角扭,使丫头看上去十分乖巧, 灵利, 奶奶看着就喜欢。奶奶蒸的这种花卷,看去很像桃叶头上扎的那两个羊角扭。

羊角扭蒸熟,奶奶总是第一个拿给桃叶尝。吃在嘴里,感觉舌尖微微有点麻,还有丝丝甜,又香,简直妙不可言。

桃叶一边吹着热气,笑咪咪地望着奶奶,说:“好好吃哦,奶奶!”

桃叶二十三岁那年,奶奶得了重病,家里把她送进医院,是桃叶把她背上四楼。奶奶伏在她背上,气很弱,咕哝说:“我,怕是不行了哦……”

桃叶眼泪顿时流了出来,她说:“奶奶,你说些啥啊,我还要等你回来做羊角扭给我吃呢!”

秋天,奶奶去世,带着她的羊角揪永远离开了桃叶。桃叶很伤心,专门写了首古诗纪念奶奶。

桃叶喜欢用古诗来表达内心的东西,小时侯还是奶奶把她送到成都一个当教师的亲戚处学写古诗的。

亲戚是个名人,他教桃叶古典诗词格律,要她多读多写,与古人交朋友。桃叶人灵醒,有悟性,渐渐开始步入古典诗歌的园林,这在现在的女孩中少有的。


以前,桃叶曾经认了个干妈。干妈所在的东岳庙,每年庙会都很热闹。是前年的事吧,她去看干妈,那天文殊院来有位高僧,还有几位颇有文化修养的香客,她当着众人赋诗一首,让人刮目。

其诗云:禅心理应修佛性,菩提伴我苦敲经。袅袅梵音萦慧海,情怀深处登慈航。

桃叶和干妈是偶然相遇。

三岁那年,奶奶带她去东岳庙拜菩萨。她想尿尿,奶奶将她牵到那棵大榕树的凉荫下,天热,奶奶怕她被晒着。这时走来一位女尼,双手合十,念声阿弥陀佛,眼睛对着桃叶,说:“我引你去厕所吧。”说罢弯身去抱起桃叶。

桃叶也不“夾生”(方言,害怕之意),双手紧紧抓住女尼,怕丟似的。从厕所出來,女尼对奶奶说,让她给我做干女儿吧。


奶奶,永远不灭的记忆


干妈原是有家的。天降祸殃,一年中丈夫和儿子先后死于非命,绝望之余,干妈削去青丝,进了佛门。干妈没啥文化,在庙里就做些烧水,扫地,煮饭的事。

每年,桃叶都要去东岳庙看望干妈,有时会给她带些吃的。干妈最喜欢吃她包的水饺,干妈吃素,馅儿是用白菜做的。

干妈呢,晓得桃叶要来,早早就用磨子把豆花推好,点好浆,煨在锅里。然后就弄蘸水。海椒、花椒、红油、豆瓣、花生、芫荽、酱油、味精等等。该下锅的下锅,该切细的切细,一起拌在一个斗碗,只等桃叶来动筷子。

桃叶说,干妈的豆花天下第一好吃。

豆花是道慢食,乡下人说杀牛都等得,就等不得推豆花。推豆花费时淘神,一碗豆花端上桌子,要走很长的路。

吃了豆花,干妈叫她去那棵大榕树边喝茶,那是她们第一次相遇的地方,干妈说,这是缘份。

去东岳庙有好几条路可走。桃叶总是选择龙凤场边的那条小道。以前,奶奶带她去东岳庙,就爱走那条路。那里有条河。那时还没有桥,过河要乘船过渡。奶奶就站在渡口喊:“撑船过来哟!”

今天是干妈的生日, 桃叶给她买了盒蛋糕去.

如今,河上已修起大桥,渡口已不复存在,那船夫更不知去向。桃叶每次从这路过,都是一次对岁月的回望,她努力想回到从前,回到以往。


似乎有着某种指, 桃叶今天又一次走在去东岳庙的路上。田坝上油菜花开了,眼里是一片铺天盖地的金黄,有斑鸠在远处的林子里不住啼叫。她一边走一边四处看,在过去和现实交织的景象里,她真还说不清,自己究竟离奶奶越走越远,离干妈越走越近,还是离干妈越走越远,离奶奶越走越近……


奶奶,永远不灭的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慈航   梵音   祸殃   奶奶   磨子   花卷   羊角   干妈   豆花   花椒   渡口   庙里   古诗   美文   方言   面粉   记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