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宰相乙巴素

平民宰相乙巴素

公元179年高句丽新大王卒,儿子高男武即位,号故国川王。(179-196年) 高男武执政时,王后于氏的亲戚左可虑是国相,掌握着朝政大权。

左可虑依仗王后和国相身份,权势极大,作威作福,为人不仁,陷害忠良,专权误国,大臣们敢怒而不敢言。左可虑的儿子左霸仗势欺人,见到漂亮的女人就抢,见到肥沃土地就夺,国人怨声载道,纷纷向国王告状。

国王多次接到奏本,心想:不能只听大臣密奏,还应查个真假。便令两名武士和一个宫女化装成平民百姓,在左可虑府前行走。

左霸发现门前有美女行走,女子身材婀娜多姿,貌美如花,立刻带着家人把宫女堵住,嘻笑着说道:“小娘子长得如此喜人,快点跟本少爷享福去吧。”

宫女羞愧地用袍袖把脸遮挡,娇滴滴地说:“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你竟敢在大街上调戏民妇,还知道王法吗?”

左霸哈哈大笑,说:“王法?我左家就是高句丽的王法。”说着,便上前去拉宫女。

扮作百姓的两名武士上前阻拦。左霸命道:“家人,把这两不知死的东西给我打死喂狗。”

平民宰相乙巴素


两个武士奋力与左霸的家人拼搏,好不容易才挣脱出来。三人急忙回到王宫向国王禀报了左霸的劣迹。故国川王大怒,召来大臣晏留,与其商议如何把左可虑和他的儿子左霸杀掉。

一个宫女听到了国王和晏留的谈话,偷偷把消息告诉了王后。王后于氏派人告诉左可虑让他快逃。左可虑和儿子左霸带着家人连夜逃出京都,回到灌那部的老家。

左可虑回到家乡便联系灌那部、椽那部的首领,商议谋反。他们征集粮草,打造兵器,训练兵马,积蓄实力准备与国王争夺天下。左可虑和两部首领一起带兵攻打到王都国内城。

故国川王早有准备,叛军一到,便亲率兵将平叛。国王武艺高强,带头冲锋陷阵,经过三天三夜厮杀,叛军大败。左可虑和左霸以及灌那部、椽那部的首领全部被活捉杀头示众。

  平叛之后,故国川王痛悔地对众臣说:“本王我不圣明,在使用国相一事上,忠奸不分,任人唯亲。国相依仗权势,抢男霸女,掠田夺宅,使百姓受尽欺侮,陷本王于不义。他们背叛王室,攻打京都,使王室蒙难,国家遭殃,都是因本王过错造成的。现左可虑已伏法,请大家推举一个贤明的国相,辅助我重整朝纲,料理国政大事。”

众大臣一致推举大臣晏留为相,晏留推辞不肯接受。他奏道:“大王,大家举我为相,令臣十分恐慌。国相一职关系到国家兴衰,臣不能胜任,但可推举一人为相。”

国王问道:“贤臣所举何人?”

晏留道:“大王,此人乃琉璃明王时期老臣乙素的孙子乙巴素,他德高才广,性情刚毅,知识渊博,智虑过人。大王想重整朝纲,非他为相不可。”

故国川王早就听说的乙巴素的贤名,并隐居在左勿村。国王心想:此人名贤,何不请来为我治国。但他乃一百姓,从庶民一步提为国相恐不妥。不知他能力如何?文武百官能服否?

想到这里,国王说道:“晏留所举,定是不差。让他当个大臣,以后看其才能再考虑提拔国相。”

宴留摇头不语。 国王派使者来到左勿村,乙巴素见国王使者来宣旨,轻轻一笑,简施一礼,立而不拜。

使者宣旨道:“故国川王旨下,命乙巴素为中畏大夫,加爵为于台。钦此。”

乙巴素对使者说:“请回禀大王,吾乃一介草民,无做官之意。恕草民难以接旨。”

使者回京向国王禀报,乙巴素拒绝接旨。

平民宰相乙巴素


故国川王听说乙巴素不接圣旨,好生纳闷,便向宴留问策。宴留笑答:“大王,乙巴素学识高臣百倍,是大贤者。大王如真心请他,须让乙巴素感知大王之诚心才可。”

故国川王极其聪明,他亲自微服找到乙巴素,举目细瞧,发现乙巴素气质高雅,一脸正气,英气横溢,定是一个极具才华的高人。

  故国川王对乙巴素深施一礼,说:“先生祖上是先王老臣,本王想拜你为中畏大夫并加爵为于台,你为何不接旨呢?”

  乙巴素说:“大王,我先祖虽是国家重臣,我却是平民百姓。身居草泽久矣,德薄才浅难以胜任。”

  国王深施一礼,说:“先生名气四海皆闻,本王今从京都来,专请您进宫助我重整朝纲。为了高句丽社稷民生,先生不可怀才轻己,以误国是。先生应以自己的才智为国尽力,为民造福啊。”

  乙巴素说:“大王要重整朝纲,治国安邦,一个中畏大夫是无法实现的,大王只有拜个好国相才行啊。”

国王知道乙巴素愿意出山,只是担心位微言轻,无法施展抱负。宁可隐居,也不接旨进京。国王想:此人胸有鸿鹄之志,必有雄才大略,何不就命其为相,让其充分发挥治国之才呢?

想到这里,国王又施一礼,说:“本王将立坛拜你为相,由你掌管朝政大事,请先生出山。”

乙巴素见国王拜自己为相,真心实意要重用自己。立即跪地叩首,说:“臣接旨,定当为国尽心尽力,宁肝脑涂地也绝不变志。”

国王哈哈大笑,说:“得一贤臣,大幸也。”

国王立即带乙巴素来到王都,命人造一祭坛,亲自拜了四方神圣之后,当众命乙巴素为国相。

  乙巴素当了国相,一些文武重臣很不高兴,一些有资格的老臣更不满意。有人认为一个平民做国相,会迫害比他资格老的大臣。都不愿和他接近,离得远远的。

  国王觉察到这个情况,在朝堂上对众大臣说:“本王选相为了治国,应以才学为准,而不能分地位贵贱。选国相,不能看他原来是干什么的,要看他是否能胜任。乙巴素原是平民,但他德重才高,能担当起国相的重任,就应该用他。今后,你们应该听国相的吩咐,齐心治国才对。谁不听他的话或者给国相出难题,一律杀头。”

  有的大臣虽然仍然对乙巴素不服气,却不敢不听他的。

乙巴素没有与这些大臣作对或寻机报复,他把文武百官请到家里,对大家说:“人在不被重用时,宁可不当官也要隐居起来。一旦被国家重用,就应该尽全力干好。今国王厚待于我,让我为相,我就要尽全力助大王理好朝政,就要抛弃个人恩怨和各位大臣同心协力,齐心扶主。我不会不尊重有功于国的重臣名将,也不会借各种理由来迫害你们。希望各位重臣名将能与我一起为国王分忧,共兴高句丽之大业。”

文武百官听乙巴素的一席肺腑之言,深感惭愧,再没有人不服他了。


平民宰相乙巴素

 乙巴素廉洁清正,爱民如子,能认真按国王的意图办事,严格执行国家律条,奖罚分明,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公元194年,故国川王外出打猎遇到了一个闹饥荒的村庄,他让乙巴素研究解决饥荒的办法。乙巴素与众大臣商议之后,制定了一个允许人民在3-7月间借贷粮食,在10月归还的制度,十分得民众的欢迎。仅仅几年,高句丽就国富民强,粮多草足,人心安定。王都内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到处是欢歌笑语的情境。国王非常高兴。

  有一天,国王宴请晏留,并对晏留说;“贤臣,想当初众大臣都推举你为国相,你不为高官厚禄而动心,真心实意地举荐才能比你高的乙巴素,才使我有了贤明能干的国相。现在天下安宁,内外无忧,这是你的功劳啊。”

  晏留说:“大王,我只是向您举荐了乙巴素。主要是大王能不拘一格选人才,力排众议拜平民为相的结果。大王把平民乙巴素拜为国相,置百官之上,充分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才使我高句丽有今天这样的平安之日,实是大王您的功劳啊。”

  国王见晏留有功而不自傲,从心里佩服,说:我不但得到一个良相,还有你这样一个忠臣,这是高句丽的幸运啊。” 随即。国王颁旨,官拜晏留为大使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京都   朝纲   贤臣   文武百官   王法   老臣   重臣   故国   宫女   王后   宰相   大臣   美文   大王   使者   平民   国王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