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如实的孩子,接纳孩子不符合自己期待的样子,需要这么做

我是空空聊成长,二胎妈妈,哲学硕士,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在育儿的路上,我愿将这份温暖,化作文字,与你分享,我们不孤单。


现在越来越多的育儿经在告诉父母们,我们要看见孩子。大多数情况下,仅仅做到如实看见孩子,就已经足够。然而,实际生活中,看见孩子只是一个开始。看见孩子之后的行动,特别是看见孩子并不符合自己期待的样子的时候,我们如何去做到接纳,接纳后又该怎么做,才是真正考验父母和孩子的地方。

这一篇文章,主要剖析,我们如何能够真正看见孩子;在看见孩子之后,我们需要做出哪些努力。文章中,我会结合自己的个人经历,挖掘出共性的地方,与大家一起探讨。


看见如实的孩子,接纳孩子不符合自己期待的样子,需要这么做


Part 01 所谓看见,是指看见真实的孩子,而不是我们期待和想象中的孩子。


在讲座和分享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讲师问父母,你看见孩子了吗?

那什么是看见?怎么样才叫做看见?看见孩子之前,我们需要看见什么?

经过几年时间的实践,不断地反思,辩证思考,付诸实践论证再反思,似乎明白了一些玄机。


01 看见孩子的关键,首先是要看见自己。


对,多少父母,看不见自己。我们以为很了解自己,实际上,我们了解的自己,也只是真实自我的冰山一角。每个个体都本性具足,但我们经常用到的,只是我们习惯去用的那么一丢丢。

比如,当我们指责一个孩子吃饭弄脏桌面的时候,其实我们是在指责那个曾经吃饭会弄脏桌面的自己,不能接纳弄脏桌面的自己。

比如,当我们说一个人说话非常直接,挑起了自己的情绪的时候,我们认为对方太赤裸裸,实际上,我们是不能接纳自己说话挑起别人的情绪。

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觉察,我们能够看得见自己,能够接纳自己,对于孩子吃饭弄脏桌面这件事本身并不会暴跳如雷,而是可以选择温和地对孩子说,吃饭的时候,如果可以把头低一点,离碗近一点,你就可以保持桌面整洁了。

我们如果有足够清晰的自我认识,能够接纳自己说话会挑起别人的情绪,当别人挑起自己的情绪的时候,就能够习惯性地内观,向内看看自己为什么对对方的这段话感到不舒服,自己情绪背后有什么诉求曾经没有得到满足,自己有什么愤怒没有得到表达,而不会气急败坏地指责对方太赤裸裸。反而会借助这个机会,内观成长,将对方引发自身情绪的话语,转化为一个自我成长的契机。


看见如实的孩子,接纳孩子不符合自己期待的样子,需要这么做


是啊,孩子只是孩子,一个独立于我们的存在。他会有自己与生俱来的精神胚胎(蒙特梭利提出“精神胚胎”一说),他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物,都有自己的一套系统,一套有别于父母的系统。

他是独立的个体,如果他刚好符合你的期待,你也不必沾沾自喜这全然是你的功劳,认为孩子成长得这么好全都是自己教导有方。相对而言,当他不符合我们期待的样子的时候,也不必情绪失控,认为这是一个有问题的需要矫正的孩子。记住,他只是不符合你的期待而已,而不是他真的那么坏。

只有这样,你才能看见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孩子。

只有这样,你才愿意去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去感受他的真实感受。

比如,当孩子不想收拾玩具的时候,你才能看见孩子的当下,他不想要收拾玩具,而不是他不爱整洁,更不是他以后永远都不会自己收拾玩具。实际上,当我们接纳孩子现在就是不想收玩具的时候,才能静下来跟孩子交流,他是想晚一点收,还是想继续玩一下,又或者他想要爸妈跟自己一起收,诸如种种可能,都需要我们撕下标签,抛开我们认为孩子不收玩具就是不懂事不爱整洁等等成见。


看见如实的孩子,接纳孩子不符合自己期待的样子,需要这么做


Part 02 看见孩子,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功课,常常在看见孩子之后。


需要特别抛出来的一个问题是,当孩子的真实愿望我们不能满足的时候,怎么办?当孩子的想法不切实际或者想要做出的行为会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我们怎么做?当孩子看见了自己面对的困难觉得太难了就是想要退缩,又该怎么做?一系列的问题,都会在日常生活中轮番上演,困扰着我们。

可是,生活不就是这样么?活色生香,五味杂陈,你永远不知道打开的那一个场面会是哪般滋味。这样,才显得生活富有趣味,充满无限可能啊!


首先,起码要肯定孩子的一切感受。对,我说的是一切的一切感受。

放下所有关于好坏的评价,放下对人事物的臧否,这一刻,只关注孩子的感受。道理有是非对错,然而感受却没有对错好坏之分。

感受原本是个对内的东西,却在大部分时候被我们外化了。比如,原本孩子只是在非常想要一个玩具的时候,得不到玩具的失落,是很正常的,表达一下失落甚至愤怒,都是无可厚非的。可如果我们给感受贴上评判的标签,认为失落就是不对的,愤怒就更不应该了,孩子就该平静接受自己得不到玩具的现实,而且还要不带任何痛苦。

关于要求孩子不带痛苦地接受现实这一点,可能有很多父母会否认,那就试问自己,孩子因为得不到某样东西而哭闹的时候自己是能够接受的吗?我们能允许他自由表达情绪而不是呵斥说别哭了吗?如果不能,说到底,就是我们希望孩子可以自然而然地平静地接受这些让人难受或者不舒服的事实。

现在再想想,对孩子的情绪做出不应该失落、不应该愤怒这样的评判,是不是太可怕了?当我们这么评判孩子的时候,天然敞开的易于捕捉大人情绪和感受的孩子,他们的感受,他们的能量,也一下子收缩了,表达的通道,一下子就被堵住了。

接下来,不妨继续发问下去。感受被堵住,会怎样?会退缩,会隔断自己的感受,不去感受,直接进入头脑层面,去看待这个事物应不应该。如此看来,孩子是乖了,也好带了。可是,孩子内在的弹性,就没了,断掉了。将来遇到困难,要么直接用头脑去抵抗,要么就被击溃了。没有太多缓和的空间,内心,是空洞的,缺了那么一块。


看见如实的孩子,接纳孩子不符合自己期待的样子,需要这么做


不妨去看看我们成年人,有些人雷厉风行,但在人际交流和互动中,就是很难感受到他的温度和柔韧度,这份温度和柔韧度,就是上面说到的由内在感受支撑起来的心理弹性,他缺少了这么一个内在感受的东西。

嗯,如果你想要辩驳,我接受你的辩驳。只是这么个感受的东西,我们可以否认,但不代表它不存在。毕竟,很多时候,切断感受,做事更利索,也可能更容易获得成就。

不过,我们同时不能否认的是,成就感和幸福感不是同一个东西。有些人获得了巨大的外在成就,但却内心依然充满恐惧不安,无法体验到满足和喜悦。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成长过程中,他切断了感受性的东西,更多依赖头脑和理性判断,一直做着应该做的事,而很少问自己能否在这件事上体验到喜悦的感受。

关于这一点,如果我们愿意再深入一点,去叩问那些伟人的灵魂,我相信,一定能敲叩到一个叫内在感受的东西,隔着久远的时空,跟我们的内在震颤呼应。

就像是,读一首诗,眼泪刷地流下来。流出的眼泪里,流动着的,就是我们内在的感受,它藏在内心深处,在这么一个时刻,被这首诗给带了出来。


看见如实的孩子,接纳孩子不符合自己期待的样子,需要这么做


其次,如果我们真的没办法满足孩子,就诚实一点,真实面对自己,告诉孩子,自己没有办法满足,但是他可以想办法,或者可以耐心等待,也许有一天,你们可以一起来满足这个愿望。

日常生活中,其实并没有那么多不能满足的愿望,特别是对于小孩子。大多数时候,有的只是我们想不想满足,有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去满足。

比如,我们家4岁的哥哥,有一段时间疯狂迷恋各种电视剧里的玩具,我也曾为此崩溃,但是在坚定的表达中,哥哥一次比一次情绪稳定,也逐渐化解了这个所谓的“问题”。

重点是,在这个逐渐接受现实的过程中,这一份历练,让哥哥能够在遇到自己愿望难以实现的情况下,能够如实地看待这些“现实”问题,不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好才不能被满足,而是因为诸如妈妈的钱有很多用处,给玩具的分配只有这么一点等现实的原因无法满足。

就沟通过程而言,一般情况下,我会重复哥哥当下说的话,就只是简单重复,不去揣测和添加其他带有评判的话语。


哥哥:我没有超级飞侠玩具,我就想要超级飞侠玩具。

妈妈:是的,你就是想要超级飞侠玩具。

哥哥:是的妈妈,我只有乐迪,没有酷飞、金刚……

妈妈:是的,你只有乐迪,没有酷飞、金刚……


就这样,简单重复,回应他的每一句话,表示妈妈真的听清楚了,你的需求,妈妈接收到了。

等哥哥把想说的话说完,哭也哭累了,正常情况下,情绪会平复下来,这时候,我们再去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满足他的这个愿望。


妈妈:觉得舒服一点了吗?

哥哥:舒服了。

妈妈:你刚才说,你就是想要超级飞侠玩具,妈妈知道了。

哥哥:是呢,我就是想要呢。

妈妈:是,就是想要。可是妈妈现在不能给你买(如果继续情绪崩溃,又返回上一步),我们有个约定,只有生日、儿童节、圣诞节和过年可以买玩具(确认规则;如未制定规则,可以从现在开始跟孩子一起制定一个明确的规则),再过XX天,就是你的生日了,到时候就给你买。

哥哥:太难了,妈妈,太久了。我不想要XX天,就想现在。

妈妈:是的,太难了。我们来想些好办法,怎么样才能快一点。

哥哥:是呢,我们有好办法。


当孩子能够说出“我们有好办法”的时候,他的关注点已经不在情绪上,而是放在了如何解决当下的问题上。聚焦于解决问题的孩子,会把自己的专注力和各路神经都运用到解决方案的寻求上。这时候的孩子,是不在情绪中的,是不受情绪所困的,就能够平静得做到像成人一样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我们要像对待一个成人那样去平等沟通,针对事件本身去寻找适合彼此,而且彼此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法。


看见如实的孩子,接纳孩子不符合自己期待的样子,需要这么做


这样做,确实很麻烦,比起打一顿确实要费很多的心思。但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不会白费。孩子会在与我们的交流中,慢慢去认识清楚自己的愿望和现实之间的距离,也慢慢去尝试制定和接受一些规则,形成自己的内在节律,最终能够与周围的环境和这个社会和谐相处。

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感受得到了认可,需求暂时或者很长时间都得不到满足也并不会因此造成创伤或者形成匮乏感,会更积极主动去探索和解决问题。

这么做,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那就是有助于成长型思维的养成,聚焦当下而不受困,会更乐于也更善于用行动去改变自己的内在决定和下一步发展路径。这种感受得到认可的感觉,让孩子更有力量去发展自我,让孩子真实体验到,我是有力量的,我是可以决定自己为这件事难过多久的,我也是可以决定要不要想好办法去解决自己的问题的,更是有能力去解决问题的。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考虑,在我看来,短平快的方式,通常并不适用于孩子的心灵建设。心灵建设,内心力量的养成,一定是在一件件细小的事情中慢慢磨练出来的。

最后,解决了情绪问题,也认可了孩子的感受,孩子也接受了有些需求暂时得不到满足,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跟孩子一起想办法。


看见如实的孩子,接纳孩子不符合自己期待的样子,需要这么做


当孩子觉得困难的时候,给予他指导和支撑。当孩子觉得太痛苦的时候,跟他一起面对痛苦,不逃避。当孩子想要退缩的时候,尽可能自己要做到情绪平稳地接住孩子想要退缩的情绪和念头,稳稳地接住,在恰当的时机,推他一把。

还是以哥哥想要玩具为例。

当时我们距离生日还有21天,这个等待的日子,确实会有点难受。于是,跟他讨论“怎么样让这个等待的时间可以过得快一点”这个问题,我们得出的方案是制作一个倒计时卡片盒。我找来一个小盒子,用卡纸跟他一起做了倒计时卡片,让他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把卡纸切割成小方块,依次写上数字,将数字卡片按倒计时的顺序摆放,每天起床的时候扔掉一张。

刚开始,哥哥会想扔掉两张,通常我会调侃他有点小调皮,还是只扔掉一张吧。当度过了前面几天,慢慢就能接受这种方式,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扔卡片,偶尔忘记扔,第二天会扔掉两张。这一段经历,对他来说也是一段宝贵的成长经历了。

当然,这个过程,并没有那么顺利,也不会说就这样接受了不能随便买玩具的现实。实际上还是需要一次次去做到,肯定孩子的感受,跟他一起,坚定地面对自己的困难。在一次次的演练中,找到内心的力量,把一次次的困难,当成一个个挑战,跨过去,就收获了成长。


看见如实的孩子,接纳孩子不符合自己期待的样子,需要这么做


Part 03 心灵成长,内在力量的养成,真的从来不是一件易事


经过一段历程,趟过一些痛苦,收获一些风景,让我们在育儿的道路上越来越坚定。我把自己育儿实践过程中的这些感受,表达出来,或许有趣的灵魂,会在这里相遇。

最后,提炼一些文章要点,帮助我们在育儿过程中快速提取和使用。


01 看见孩子的关键,是首先要看见自己,看见自己的期待,看见自己的投射,抛开这些期待和投射,我们才能更好地看见真实的孩子。

02 每个孩子有自己先天的精神胚胎,他们有自己天然的一套待人接物的系统。我们需要学会接纳孩子,接受孩子真实的样子。

03 肯定孩子的一切感受,放下是非对错的评判,因为感受没有好坏之分。充分的感受,可以让一个人的内心更加富有弹性。

04 感受得到认可,情绪才能自由流动,孩子的能量,也就是内在力量,才有生长的空间。

05 当我们不能满足孩子的愿望,让孩子看清事实真相,接受事实,而不是归因于自己不够好才不被满足。

06 当孩子的情绪得到充分表达后,孩子的内心就会趋于平静,这时候才能够理性思考,愿意聚焦当下的问题解决而不受困于当下,有助于成长型思维的养成。

07 短平快的方式不适用于心灵建设,内心力量需要通过一件件细小的事情不断磨练出来。

08 对孩子的回应只需要简单重复孩子的语言就好,不需要添加评判性的表达。仅仅是重复,就能让孩子感受自己的需要得到了倾听。

09 遇事先处理情绪,认可感受,才能专注于问题解决。

10 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支持和引导;感觉到痛苦的时候,跟孩子一起面对,不逃避。稳稳地接住孩子的所有情绪,跟孩子一起面对和解决问题。


希望你我在育儿的路上,看见孩子,更看见自己。做一个内心强大的父母,稳稳接住孩子的一切感受,养育内心强大充满力量的孩子。


看见如实的孩子,接纳孩子不符合自己期待的样子,需要这么做


原创声明:文章内容为原创,同步发表在本人公众号“空空世界”(ID:non_world)。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谢谢合作。图片来源于今日头条图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卡纸   期待   孩子   美文   愿望   情绪   内心   哥哥   样子   痛苦   父母   现实   力量   玩具   东西   真实   妈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