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这首晚年之作,知道的人并不多,道尽了人生愁苦,却不忍卒读

导读:苏轼这首《行香子·秋与》词作,是作者晚年悲秋之作。这首词集中悲自然之秋、悲生命之秋和悲心境之秋为一体,风格悲凉凄婉,情感沉郁缠绵,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首词虽然很少有人读过,但它无疑道尽了人生愁苦,使人不忍卒读。


苏轼这首晚年之作,知道的人并不多,道尽了人生愁苦,却不忍卒读

图文|源自网上

【苏轼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这首《行香子·秋与》是他晚年创作的一首词,属悲秋之作。表达了作者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苦闷心情,发出时光易逝、老年无奈的感慨。全词风格悲凉凄婉,情感沉郁缠绵,富有感染力。】

行香子·秋与

宋|苏轼

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诗词的大意是说:昨夜霜降寒风骤起,梧桐叶落纷纷,我无处回避自己衰老的面容。秋风问我为何这样,我没有说话,只是用手在空中书写。人老了,有时沉醉有时沉病有时慵懒。早晨来到院子里,感叹时光荏苒,岁月流逝,虽不吭声,似乎有意让我伤心。如今万念俱空,把所有心事,都换作千杯酒来饮。哪管它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作者一生命运多舛,几遭贬谪。到晚年时,曾经骄傲的才子,回望一生漂泊,秋风中过往的淡然、坚定、洒脱都已一一阅穿。这时的他褪去了才子的傲然,感得真切。全词悲切中既有作者一如既往的旷达,又表达了作者对坎坷一生的无谓态度,在伤感中放任心性的情感,哀而不伤。

此词上片写景抒情,将秋风拟人与人对话,写词人面对萧瑟秋景,衰容剧增。词的开篇三句:“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即昨夜霜降寒风骤起,先行吹落了梧桐叶。而我满眼都是因风而落的梧桐叶,便深感自己衰老的面容无处回避了。众所周知,悲秋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历史悠久的传统主题。而这里的“霜风”、“梧桐”便是渲染秋天萧瑟氛围的典型景象,它也奠定了全词悲凉凄婉的基调。

接下来两句:“问公何事,不语书空。”承前面的“浑无处、回避衰容”,即苏轼本来不愿意让人看出内心的愁苦,但因为四处都是萧瑟的秋景,故而掩饰不住自己的衰容。所以当“霜风”问苏轼为什么要这样的时候,他只好不说话,只是用手在空中书写。从这两句来看,苏轼主要抒发了一种有冤无处诉的愤激之情,同时也有无人能够理解的孤独之感。

后面三句:“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则是对苏轼愤激之情和孤独之感的细节描写。意思是说,人老了,就一时沉醉,一时抱病,一时倦慵了。读到这里,我们便可以知道,苏轼在这首词的上片中,主要是通过萧瑟的秋景,来抒写自己的悲自然之秋、悲生命之秋和悲心境之秋。

下片叙事议论。写词人早上醒来,来得庭院,感叹时光易逝,来日无多,而当时处境,只能让他将世间万桩事付与千钟美酒,任凭酒花雪白,眼花缭乱,烛花火红。光阴似箭,强烈地表现出词作的感伤之情;酒醉、眼乱、烛红,充分写出了词人狂放不羁的醉态。

过片三句:“朝来庭下,飞英如霰。似无言、有意伤侬。”即早晨来到院子里,感叹落花宛似飘雪,虽然无言,却片片催我老、病。显然,这是苏轼对自己目前处境的概括描写。那么苏轼适逢这样的处境,他准备如何面对呢?

接下来几句:“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意思是说,不如将这世间万事,都交给千钟美酒吧。任凭它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这里的“酒花”,指斟酒时酒面泛起的珠花。“眼花”,也就是视线,即人老了,视力就差了。“烛花”,指蜡烛的火焰,也就说明了苏轼此时的孤独处境。显然,苏轼的这个办法,就是一种得过且过的思想,透露了一种对社会和人事的无可奈何之感。

此词上下片采用对称结构,但时序上却有“昨夜”与“今朝”的先后承递关系。词中描述了两幅衰容,一是霜风昨夜入梧桐、今朝来庭下的萧瑟冷落;一是词人病后意慵懒、酒后眼花乱的潦倒颓放。

全词融悲自然之秋、悲生命之秋和悲心境之秋为一体,风格悲凉凄婉,情感沉郁缠绵,富有感染力。它硬语盘空,借秋日病愈,抒发了官场坎坷、世路沧桑的感叹,流露出风烛残年的悲伤。道尽了人生愁苦,可谓惹人心疼。

附:注释

⑴“浑无处”二句:是说触目尽是因风而落的桐叶,无处回避。衰容,衰老的面容。

⑵不语书空:《世说新语》载,晋殷浩被罢黜后,整天用手在空中书写,作“咄咄怪事”四字。咄咄,头意后的感叹,此处暗用这一典故。

⑶飞英如霰(xiàn):落花宛似飘雪。霰,飘雪。

⑷慵(yōng):困倦。

⑸侬:我,吴地方言。

⑹千钟:千杯,此处指酒而言。

⑺酒花:指斟酒时酒面泛起的珠花。

⑻眼花:这里指视线。

⑼烛花:指蜡烛的火焰。

————

后记:公元1095年,也就是宋哲宗绍圣二年秋,苏轼被贬惠州写下了这首《行香子·秋与》,而当时的苏轼已经六十岁高龄,所以当他看到萧瑟的秋景,除了勾起了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苦闷心情之外,还有对时光易逝、生命短促的感慨。其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官场坎坷、世路沧桑的感叹,以及对自己风烛残年的悲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愁苦   东坡   不忍卒读   烛花   酒花   秋景   词人   凄婉   沉郁   萧瑟   悲凉   晚年   美文   梧桐   处境   昨夜   生命   人生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