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变成蠢货,其实很容易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可以说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了,尽管论述不是很严谨,但整体叙述夹杂了极为精准的直觉,让人不得不佩服这百年之前的敏锐与智慧。

为什么博学鸿儒在群体中却只会鹦鹉学舌?

为什么谦谦君子在群体的支持下会变得粗野不堪、肆无忌惮?

为什么打动群体的观念总是经不起严密的推理?

这些百年之前讨论过的问题,如今依然困扰着许多人,包括我自己。

这不是用“群体效应”、“集体无意识”、“羊群效应”等一些心理学术语就能阐释得明白的。


但是,我们仍然深陷在“乌合之众”不自知,更无法自拔。


《乌合之众》:变成蠢货,其实很容易


那么,群体到底是什么呢?群体为什么拥有这么巨大的能量?

其实,在佛洛依德论述集体无意识,以及社会契约一些章节中,我们已经隐约能感觉到群体是作为一种强大的保护屏障而存在的。个人一旦融进群体的思维里,便会感觉到安全感,从完全放松状态以至社会责任的消亡。


也因此,群体具有天生的狂暴本质。

所以,我们的文化里就有了一条“法不责众”。

同时,我们的文化里还有一条“擒贼先擒王”。

这一条是与法不责众完全关联的智慧经验。这个“王”,其实是这一群体情绪的发起者,把源头掐掉,群体便失去了领头羊,“羊群效应”不攻自破。


你看,我们老祖宗对瓦解群体的手段还是非常高明的,可以说,也是深谙群体心理学的高手。


《乌合之众》:变成蠢货,其实很容易


同样,在商界,若群体心理学运用得当,你也能呼风唤雨,反之,你可能身败名裂。比如可口可乐在1985年更改其行销99年的饮料配方,最后颗粒无收。这是一起典型的对公众情感做出误判的商业心理案例。


可口可乐在做了大量市场调研后,决定的改变策略,为何会失败?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当一个人单独被询问是否喜欢尝试一下新的口味时,人类一般都会赶应时髦,说喜欢。但真正要去决策时,这个时候长期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习惯,会起到决定作用。


在群体心理中,约定俗成的东西往往意味着安全,不会出错。

可口可乐99年不变的口味已经根深蒂固到消费者的记忆中,如果改变,意味着可口可乐已经不是原来的可口可乐,也就改变了人们对该品牌长期形成的心理体验。因此,在《定位》一书中,便也写到了改变定位的危害,以及摸清公众心理在品牌定位中的巨大作用。


与善于把握公众心理,化公众心理因素为优势相比,我们更容易被群体意识淹没,这也是我们沦为“乌合之众”的开始。历史上的枭雄,一般都具有过人的煽动群体情绪的能力。比如女性的整容风,就是商业机构大力鼓吹下的病态风靡。这种风靡一是抓牢女性爱美的普遍心理,二是对于女性攀比这一群体心理的挑衅。类似的利用群体心理的无意识的例子日常可见。


对于这些盲目的群体心理,我们需要一双深富洞察的眼睛,需要一颗敏锐分辨的头脑。我们需要时刻清醒,避免成为群体中丧失自我的那一个。


不盲从,不狂热,多读书,多思考。


《乌合之众》:变成蠢货,其实很容易


宁做遗落尘世茕茕孑立之处子,不做依仗群体肆意妄为之蠢货

以此文祝愿,每一个人都拥有独立思考、冷静洞察的能力,永远做一个能分辨是非、不盲从,真正找到自己独立性的本真自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乌合之众   鸿儒   可口可乐   法不责众   蠢货   约定俗成   羊群   美文   论述   敏锐   心理学   口味   效应   群体   公众   心理   女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