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回家看看

常回家看看

百事“孝”为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是一项非常普通的行为,并且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绝大多数人。每个人从懂事开始父母都会这样对自己进行教育,为父母尽孝已经成为了我们这个民族最为核心也是最重要的一项文化内容。全国老龄办等部门共同发布的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引导公众经常带爱人、子女回家,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常跟父母沟通,支持单身父母再婚,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等标准。

新“二十四孝”标准的公布进一步彰显了我们国家对于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行动的重视程度,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它必将起到约束、教育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脚步在不断向前迈进的同时,我们对“孝”文化的理解,既要有传承又要有创新。新“二十四孝”行为标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则是一种行为准则,具体规定了年轻人在为长辈尽孝时需要做到的内容。但将“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列为第一标准一方面突出了新时代尽孝的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就更加体现了“回家”的重要性。

曾经一首《常回家看看》唱红了大江南北。每当“找点空闲、找点时间,常回家看看 ……”这首脍炙人口的歌声响起时,我们是否会扪心自问过?生活在都市里的我们,或是为生计一年四季浪迹于天涯,或是整天工于心计地穿梭于车水马龙之中,或是纸醉金迷地留恋于灯红酒绿之中……有多久?我们没有回家看看了?有多久?没有给父母、家人一个报平安的问候和电话了?……是的,我们也许真的很忙,忙得顾不上回家。

常回家看看

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要求和法律义务。老人们为社会、家人贡献了大半生,孩子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而老人年老体衰、孩子年幼体弱,他们都需要子女、父母给予他们特别的照顾与关爱。作为人子、人父或是人母的我们怎能以一个“忙”为托辞而弃他们于不顾呢?

其实我国宪法早已明确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尊老爱幼彰显着一种家庭和社会美德,是一项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是每一个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常回家看看”体现的是一个人对家庭的责任心和对父母亲的孝心,我们对老人要从物质和精神生活两方面照顾和安慰;对孩子不但要承担起抚养教育的责任,还要从生活上关心照顾他们,特别还要用远大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子女……给予老人和孩子应有的关爱。

“常回家看看”有对父母养育之恩报答的孝心,也是对家人付出劳动的尊重与责任。这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高兴时唱唱而已。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儿女都弃之不顾,那我们还能凭什么相信他热爱国家、帮助别人的诚心与决心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中将“常回家看看”写入了法律中,这进一步强化了我们国家的孝道标准的执行力度。“回家”其实考量的是一个人的道德,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长期进化而形成的一种制约,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而法律是道德的底线。

“世异则时异,时异则世变。”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大环境下,对老人的孝心不光是要让老人吃饱穿暖,老人们不仅需要子女从物质生活上给予赡养和照顾,更需要子女能从精神生活上给予体贴和安慰,新“二十四孝”标准的公布更加印证了这一点。正如歌词中写的:“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平平安安……”那么作为儿女的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常回家看看? “哪怕帮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哪怕帮妈妈洗洗筷子、刷刷碗……”

常回家看看

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常有一颗尽孝的心……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多做一些实事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家是父母亲期盼的眼神,是穿透空间能照亮我们心灵的精神灯塔;家是孩子天真烂漫的嬉戏、是爱人温柔的牵挂和等待……家是一座温馨的港湾,是我们走累了、走烦了时想要歇息的地方。让我们抖落身上的风尘,带上笑容、带上祝愿、“常回家看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养育之恩   孝心   美文   儿女   子女   义务   家人   爱人   道德   老人   父母   孩子   标准   法律   社会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