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学习中的困顿,做好清晰的认知

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持续多久呢?


终身学习。


人生没有一帆风顺,学习也不会波澜不惊。


总会有困顿,难熬的时刻。


重建


学习新知识,有两种感觉:


1、感觉很困难,什么都不懂

2、感觉很舒适,什么都新鲜


不管如何,都是在理解新的东西,构建知识的基座。


在行进的过程中,经常会面临坍塌。


如同建房子,建到一半,塌了。


学习是常常会遇上坍塌的事情,需要重新来过。


就是在迷宫中探索,遇到障碍物,需要后退,找另外一条路,


甚至要退回原点,完全推断重来。


以玩乐的心态,去学习,还感觉蛮有趣。


可事实是,向上攀爬,注定有劳累与艰辛,个中滋味,自己体会。


辛辛苦苦搭建起来的模型,需要自己推到。


很酸爽的。


曾国藩在家书中教育孩子:


“手愈拙,字愈丑,意兴愈低,所谓困也。


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


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人人学习,都会有如此的体会。


本来感觉学得还可以,突然面临越来越模糊、困顿、别扭,好像不会了一样。


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


不需要怀疑自己,继续努力,慢慢熬过去,之后会有甘甜般的喜悦。


自己的知识结构,又往上迈一个台阶。


转移


熬,是很消耗意志力的。


关键时刻,该消耗就消耗;可是,长久消耗就难以持续了。


特别是在学习高质量的知识,难度比较大,


需要有持久战的心态。


构建的知识体系,第一次崩溃,坚持下去了,



再强大的心力,也支撑不住。


要学会转移。


转移自己的关注点,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时间不要拉得太长,结果也先放下。


每天列一个清单。


然后按照清单,去完成学习的任务,今日事今日毕。


任务的制定,是可执行的,可完成的。


前一天晚上列出,第二天执行。


关注点在每一天,正确使用好当下的时间。



不要有太多的责任感、负罪感,踏踏实实地做即可。


生活井然有序。


学习上的困顿,就没有了,每天都是新的任务,不会觉得困难了,容易了。


看到难处,转移下焦点。


按照自己的精力程度,有节奏地前进。


场景


知识是死的,人是活的。


知识是人创造的,在某种程度上,也能算是活的。


什么意思呢?


知识不是片面的、单一的,而是立体的,有场景的。


学习,要么阅读,要么是听课。


这样接受信息的方式,比较单一。


人有多种感知方式: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感觉。


学习的过程,遇到困境,就可以调用多层次的感知去学习。



没有说必须一条道走到黑,可以从多个维度去看问题。


要学会发散。


被一个难题卡住了,干脆扔一边,去休息。


要是脑海有什么想法,不管有没有用,记下来,越没有意义的想法,可能是新的角度。


或者是,做这件事,卡住了,就去做其它的事情。


学习其它的科目,会有触类旁通的效果。


因为底层是一样的,特别是思考的方式,可以在各个学科间迁移。


要把知识立体化、场景化。


把知识学活了,应用到实际场景中去,是掌握知识最快的方式。



推荐阅读:休息不到位,是阻碍进步的重要因素

若有收获,就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困顿   关注点   美文   认知   清单   消耗   场景   心态   想法   困难   事情   清晰   过程   感觉   方式   今日   时间   知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