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在说啥

凌晨三点,又一次突然醒来。今天脑子里冒出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

记得两年前,女朋友突然来信息问我在干嘛?我说在走路在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她说你好好想吧,想好了告诉我是什么意思;然后,一年前女朋友和别人结婚了;今天凌晨突然想起这句话,早已物是人非。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在说啥

还能想起她来,大概还是有欲念的

小子以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理解上容易进入误区的有两个词儿:不仁,刍狗。大多数人第一次读这句话,习惯性按字面意思理解,容易解读成天地没有仁义之心,把万物(尤其是人类)当成刍狗。然后就会感觉这种解读是怪怪的,继续琢磨,于是就有了一种引申理解:天地是公平的,对万物一视同仁。应该说,这样的引申理解一定程度上反应了《道德经》的整体思想之一——平等。

小子以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不是可以这样解读:天地那里本就没有“仁”(情欲)这个概念,万物和刍狗难道有什么区别吗?首先,仁这个概念在老子那里是“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的,《道德经》谈论的是道德,仁在这里根本排不上号。《道德经》里有句名言“反者道之动也”,这个反,既是指事物自己的对立面,也可以指“返”。返去哪里?返璞归真,去繁就简,大道归一。我们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混迹在万物之中的我们若是一不小心有了想要“问道”的念头,就得找到一个问道的方法。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经》便是这样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其实就一个字“返”。怎么返?从万物返回“三”,三返回二。老子已经尽力了,他在“二”这个最接近“一”的地方,跟我们坐而论道。因为再往前就是“道可道,非常道”了,没法说了。所以整篇《道德经》都是辩证法:知黑守白,福祸相依,高下相形……。仁,是三以后的人类社会的一个概念,此处不存在。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在说啥

三返回二,远比三三得九要难得多

老子说为道日损 ,说的就是从万物回归三二一的一种路径和过程。禅宗的“不二法门”,用另一种方式“顿悟”来解决返璞归真的路径。佛陀的放下,跟老子的日损难道不是一个意思吗?是不是很妙?至于儒家,只在怎么做好一个人(圣贤君子小人)的问题上极尽聪明才智,到头来是脱不了功名利禄四个字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在说啥

其实,书不用读那么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道德经   万物   老子   指事   儒家   坐而论道   天地   功名利禄   返璞归真   对立面   美文   路径   这个概念   女朋友   小子   方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