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境:是山,不是山,还是山

人的一生归纳起来,大概要经历三个阶段:一岁以前,看山是山;开悟以前,看山不是山;开悟以后,看山还是山。绝大多数人的人生,只经历了前两个阶段,主要生活在第二阶段。

人生三境:是山,不是山,还是山

得道是很难的,读书只是一种问道的方法,其本身并不是道

我的一岁以前,早已忘的一干二净,相信大多数人跟我一样。不过我大胆设想了一下,那应该就是圣人们说的“无我”真如状态:看什么都不一样,看什么都一样。天空、高山、医院、护士、爸爸、妈妈,河水、老虎、棒子、鸡、虫子……看见就是看见,世界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后来,我要长大了,于是被告知这是爸爸妈妈,这是吃的那是不能吃的,这是对的那是错的,你应该这样不允许那样……,有了概念名字后,我看见的山就是人们定义的山了,如果它没有符合人们传递给我的关于山这个概念的标准,我就认为它不是山,或者说我不能认为它是山,否则我就是错的。于是我就开始了我自以为是的人生阶段,这个“是”的标准是因人而异的,跟一个人的出生、教育、阅历、机缘、智商、格局、性格……密切相关的,在概念逻辑判断的游戏里形成了强大的我执,形成了一套以“我执”为核心的认知体系,所谓“以我观之,物我皆著我之色彩”,一辈子在里面苦不堪言。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母鸡系不系这个意思呢?

人生三境:是山,不是山,还是山

以我观之,自贵而人物皆贱

当我以为“我执”的我,是在用我的价值取向是非标志来欣赏这个万有世界的时候,却发现还是个大坑。譬如说,世界名画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自我第一眼见到它的图片开始到当下此刻,从来没觉得它好在哪里,远不如一副中国的仕女画。可是在我的认知里,它依然是世界名画,价值连城,人类绘画史上的杰作。我想这个时候的我执,是被世俗绑架的。我继而发现,我的“我执”不过是别人的我执在我身上种下的执而已,这就是俗世那一整套标准体系:道家紧着逃避它,佛家苦修布施它,儒家坚决遵循它。努力尝试打破这个执的人,内心都有一个想法:进入第三境,希望看山还是山。如果我哪天突然觉得《蒙娜丽莎》是一张白纸+达芬奇的劳动+颜料,与其它画作没什么不一样;亦或者我觉得《蒙娜丽莎》就是一幅画,无关世界知名、价值连城,大概就有点看山还是山的意思了。

人生三境:是山,不是山,还是山

你们说的山,不是我看见的山

《金刚经》有个著名的句式:是什么,非什么,名什么。当我们说看见山的时候,说的不是这个山本身,而是在说我们赋予了认知的我们以为的那个山。这就是在告诉我们我执之下是看不见山的,看到达不是山。只有无我执了,才能看山是山,还是那座山。山不可说,说出来的不是山,是执。

佛陀说:我什么也没说,有人说我看见山了,那就是在诽谤我;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我骑牛去找一个不需要说的地方;孔子洒脱:从心所欲不逾矩,看见什么不重要,我心是欢喜的,人伦道德是要遵守的。返璞归真,他们几位的眼中看见的一定还是一岁以前那座山吧。

你,看见山了吗?

人生三境:是山,不是山,还是山

独钓寒江雪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蒙娜丽莎   佛家   达芬奇   儒家   从心所欲   孔子   价值连城   名画   美文   认知   爸爸   概念   阶段   体系   标准   人生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