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遗憾吗?为什么又一直放不下?未完成情结正在侵蚀你……


你曾有过或听过这样的经历吗?

失恋的人,每天泣不成声,总在半夜醒来,总在脑海中上演曾经彼此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总是回忆翻看他们曾在一起时彼此许下的诺言和约好的计划,还在不断幻想两人能够破镜重圆。

又或者:

被分手了,非常愤恨,甚至带有怒气的说:“他凭什么这样对我”甚至黑化般的说一定要复合!然后找机会甩了ta?


其实,当你无法忘记一个人无外乎两个原因:不习惯和不甘心。而其中的不甘心可以用心理学上提出的未完成情结来解释。“未完成情结”这个概念来源于心理学中的一个分支学派,完形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的创始者之一Frederick Perls认为,很多心理问题的出现,都与人们过去没能完成的事情有关。

不同于一个确定的happy ending或是bad ending,“未竟”意味着可能性,意味着“本可以”,意味着不甘、懊悔和遗憾。当一件事成为了“未竟之事”,我们对这件事的评估就会脱离此时此地的这件事本身。
可能那个人如今的样子,完全无法吸引现在的你分毫。但仅仅因为ta在你过去的故事中有过一席之地,且那个故事还没有结局,ta就影响着你,为ta不理性地分配注意力。

· 未完成情结,其实与我们对“完整”的执念有关

研究发现,当人们看到有小缺口的图形时,会条件反射地想去补全它,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图形。这是人们在很小的年龄就会表现出来的一种本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未完成事件,它不一定是宿命般宏大的事。看了一半被迫中止的电影或小说,特意去吃却刚好关门了的餐厅,在我们去找机会完成它们之前,这些也都是未竟的愿望。我们也一样会牵挂要去实现这些愿望。

1

心理学家皮尔斯认为,相较于那些已完成的事件,人类更倾向于记得“未完成事件”,并且人类还有一个自然的倾向:渴望重新拾起,并且继续完成。

《爱的博弈》一书中写道,我们对未完成事项的记忆力,要比对已完成和终止的事件的记忆力强约两倍。 有始无终,无疾而终,因为没有完成,你的心会永远悬着,时刻想着如何终了或者如何重新开始。

2

那这些“未完成事件”又会如何影响我们呢?

心理学家认为,人具有一种认知闭合需求。简单来说“人总是希望能给问题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不论是什么样的答案。因为与混乱与不确定相比,任何明确的答案都会让人们感受到认知上的舒适”。

而当一件事一直没有一个确定的结果或答案时,多数人又会怎样呢?

有的人选择否认,拒绝承认自己曾经有过的渴望;有的人选择遗忘,完全忘记自己曾经渴望过什么。还有更多的人下意识地,模拟类似的情境,寻找相像的人,试图在复刻的版本中完成自己的未竟之事。

而多数人解决这种“未完成事件”,主要是采取“发泄”和“补偿”两种方式,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很多分手后的情侣,因为和曾经的恋人无疾而终,而试图借与一个和对方相似的人在一起,并获得更好的结局来补偿自己。 另外如果自己曾经在亲密关系中的错误和遗憾也开始弥补给下一位。

但,如果人一直逃避和忽视最初的那件没完成的事,只是去完成类似的、自己复刻出来的事,人们依然无法获得真正的“完整”。所以,“重复”常常是这一行为模式中的一个显著特点——人们反复地将自己置于相似的情境或关系中,就像是一种轮回。在这种无意识的重复中,痛苦会短暂地缓解,却很难消失。

在这个重复地、不断地想要填补未完成的过程中,人们还会付出一些无谓的努力。甚至可能因此错失那些更重要的、更珍贵的,或是现在这个自己真正想要、需要的人和事。未竟之事对当下最大的影响,就是限制住自己的选择。你以为自己是在自由地选择,其实是被过去的心结操纵着。 比如,一个人可能因为不能接受和初恋之间无疾而终,而总是在之后的人生中选择和初恋相像的伴侣。但事实上,如今成长了的Ta已经不再那么欣赏像初恋那样的人,也不再适合像当年那样的一种关系了。


然而,Ta可能会因为被这种“不完整”的执念绑架,而偏执地相信自己还是喜欢那样的人,并在遇到令自己心动的人时被“这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他们不像”这种念头干扰,从而忽视了自己真正的心意。 有研究发现,如果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失去的可能性”,人会变得更不快乐,同时还会失去更多“未来的可能性”。换言之,一味地执着于过去的未完成,会在当下和未来留下更多的遗憾。

这种重复的行为模式还有一个附带品,那便是空虚。带着执念的人一遍遍地有一种“完成了当年的未竟之事”的错觉,然后又一遍遍地发现内心的不完整感依然存在。

3

那如何处理面对人生中的“未完成情结” 呢?

第一点,直面自己的未完成事件,并接受“这件事本身注定再无法被完成“的事实,是必经的一步。这个过程无疑是痛的,但我们须要承认,缺憾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第二点,承认你最想要的,可能就是永远无法得到。最深的渴望,可能注定不曾拥有。承认它,然后为它、为自己深深地哀恸。同情自己,感到悲伤,难过哭泣。这些都是解开未完成心结所必经的。

第三点,需要明确,并不是每件事都需要有个结局和答案。三岛由纪夫的短篇小说里看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心中某些隐蔽的愿望,一经实现,往往会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人类学家Helen Fisher的研究发现,对于想要的东西,我们等待的时间越长,大脑就会分泌越多的多巴胺,让我们更觉那样东西充满诱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情结   遗憾   无疾而终   相像   心结   心理学家   美文   心理学   可能性   初恋   愿望   结局   答案   完整   事件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