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身退是一种人生智慧,也是一种精神境界

当一个人取得一系列的成就,处于人生的巅峰的时候,也是人生最得意的时候,风光无限,光芒四射,鲜花奉承随之而来,全让人陶醉。在浑身被光环罩着的时候,谁愿意退居幕后?

老子却说:“功成身退,天之道。”

身,不是指身体,是指名利、地位等;退,也不是形式上的退居深山,不思进取,而是指退后,有功不倨傲,有名不恃名,有财不扬财。

老子认为,做事达到了成功之后,懂得引身退去,这样才符合天道的规则。为什么这样说呢?

功成身退是一种人生智慧,也是一种精神境界

老子从大自然中看到,花开花落、瓜熟蒂落,“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生养万物而不居功,从而悟出人也应该效法大自然,“功成而弗居”,“功成身退”,才能做到收放自如、进退有度,才能达到失也是得、退也是进的境界。

人生在世,应该尽力报效社会,但当自己到达事业顶峰的时候,要收敛自己的锋芒。有时候,有功不退,居于高位,并不是什么好事,可能会遭到许多麻烦,甚至危险。

在中国古代,仕途充满荆棘,鲜少有人能在政治舞台上终其一生。凡是懂得这个道理的明智者,会审时度势,功成名就后适当退让,得到善终了,得以安度晚年。

唐玄宗时,宰相萧蒿为人正直,为官清廉,遭到了另一名宰相的妒忌,处处受到排挤,他就上书皇帝,请求还乡。

玄宗问他为什么要还乡?萧蒿说,任职宰相,富贵已到了极点,趁陛下还未厌倦我的时候,平安退下。等到陛下厌倦了的时候,头颅都难以保住,到时恐怕回都回不去了。玄宗听他言之有理,答应了他的请求。

他回乡后,修园造林、修身养性,得以安度晚年。他家是4辈出了5个宰相,他的2个儿子萧华、萧衡和孙子萧恆的2个儿子萧俯、萧仿都是宰相。

功成身退是一种人生智慧,也是一种精神境界

依恋富贵、不懂得得进退之道的人,过于追求完美,当退不退,或者身败名裂,或者身首异处,大多都不能善终。

因为功劳大,往往功高震主,对上位者的地位和权势无形中形成威力和威胁,上位者就会对他戒备提防,千方百计削弱他;

因为功劳大,往往居于高位,就会挡住了一些人的升迁之路,难免会遭人嫉妒,想方设法除掉这个强有力的对手;

因为立过大功,就会骄傲自大,目空一切,说话做事难免专横,就会得罪人,让上些人心怀愤恨。

如果这几股力量结合起来,无疑对居功不退者形成致命的威胁,该罢手时就罢手,及时退下来反而是保全上策。否则,会引火烧身。

秦穆公任用商鞅变法,他杀伐果断,不徇私情,太子师傅公子虔也被他割了鼻子,另一个师傅公孙贾处以黥刑。他率兵伐魏,大败魏国,俘获魏将公子印。

功成身退是一种人生智慧,也是一种精神境界

秦孝公封商鞅为侯,将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地十五邑封给他,历史上称他为“商鞅”就是由此而来。

一天,商鞅的老熟人赵良来见他,见他洋洋得意就劝他要深思祸福荣辱盛衰之道。商鞅很不高兴,责问他为什么劝他身退?

赵良说,一个人能听反对的声音才是聪,能正确审视自己叫明,能战胜自己就叫强。决不可因贪图名利和追求享乐而断了自己的后路!

商鞅不但不听规劝,还将自己与帮助秦穆公建成霸业的百里奚相比,问他们俩谁更有才能、功劳更大。

赵良指出,百里奚佐秦孝公成为霸主,施德于百姓,但为人节俭而不张扬,在国都内行走不带随从和仪仗。而商鞅相秦后,急功求成,伤了不少人,积怨蓄祸太多。又大肆享受富贵,出入前呼后拥,大讲排场。

功成身退是一种人生智慧,也是一种精神境界

最后,赵良指出商鞅的危险处境:上面有人恨你,下面百姓怕你,处境危险像早露,怎么能长享富贵呢?及早归还封地和官爵,到边远地方耕田灌园自食其力去吧!一旦当今君王过世,秦国不知有多少人想杀掉你!

正处于人生巅峰的商鞅哪里听得进赵良的话?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去,太子嬴驷继位,就是秦惠文王。他的两个师傅有了报仇的机会,含恨7年杜门不出的公子虔指使人告商鞅谋反,秦惠文王派人去抓商鞅,商鞅逃跑了,一路上没有人愿意收留他。

他逃跑到魏国,魏国记恨他俘虏公子印,将他引渡回秦国,商鞅寻机逃跑到自己的封地商,被商鞅处以黥刑的公孙贾率兵抓捕商鞅。商鞅被押到咸阳后,处以“五牛分尸”的车裂之刑。

商鞅之死有历史原因,但也有他个人的原因,倚仗秦孝公一人而得罪了众人,贪恋富贵而不知功成身退,这是致命的原因。

功成身退可以保身,这是老子教给我们的智慧。

功成身退是一种人生智慧,也是一种精神境界

但是,有多少人能懂得这个智慧,很多人处在高位就不愿意下来,因为舍不得交出掌握的实权。

在位时门庭若市,前呼后拥,更重要的是可以带来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一旦交权,“门前冷落鞍马稀”,曾经谦恭的笑脸一下子换成了冷面,还可能失去一些既得利益,谁愿意随随便便交出权力呢?

我国古代也有退休制度,70岁退休,叫“致仕”,仍在大部分人不闭眼睛不交权,这种现象叫作“恋栈”。白居易有一首名诗《不致仕》:“可怜八九十,齿堕又眸昏。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挖苦那些老官员,弯腰驼背了还念念不忘权势名利,还在想着要趁机为子孙后代经营安乐窝。

由此可见,主动从高位上退下来是多么得难,需要宽宏的胸怀和无私的精神,甘愿把接力棒传给后来人,让后人有锻炼的机会,有上升的空间。

因此,功成身退不仅是一种人生智慧,也是一种难得的精神境界。

功成身退是一种人生智慧,也是一种精神境界

因为难得,老子在多处强调要人们“功成而不有”“功成而弗处”。于是,就有人认为这是老子在教人们消极遁世,只看重个人的超然而轻视社会责任,这是对“功成身退”的狭隘理解。

功成身退,顾名思义,就是先要功成然后才能身退。“身退”是以“功成”为其先决条件,如果没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没有积极进取的志向,无所谓仕进也无所谓退隐,隐不隐也就没有了意义。

诸葛亮躬耕陇亩时,自谦称为“山人”,如果他真是一个“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散淡之人,就会不关心天下局势,曹刘相斗,与他何干?“隆中对”时,他精辟分析天下大势,说明他对国家兴亡是何等关切。他为什么受人敬仰?就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壮,就是因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

功成身退是一种人生智慧,也是一种精神境界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做官贪图私利是可耻的,清高隐居也是不值得提倡的。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要忧国忧民,为国尽忠,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应该成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

很多人学老子,只看到“身退”两字,把它看作是消极懒散的借口,却忽略了“功成”。先要有功于世,才能安然地“身退”,知功成之后才有退路。

老子所说“功成身退”,并不是要人们在完成功业之后,归隐山林做隐士,而是告诫人们,要正确对待荣辱进退,效仿天之道,提携后进,以顺应天道人心。这不仅顺应社会发展的新陈代谢的规律,也是做人的智慧,更是一种无私的精神境界。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删)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悟典 ,与你一起领悟传统文化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功成身退   魏国   秦国   公孙   致仕   境界   智慧   富贵   人生   宰相   高位   功劳   名利   美文   公子   老子   精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