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宠辱不惊,便是人间自在人

网络小说最常见的桥段就是女主希望男主把自己宠得跟公主一样,万千宠爱于一身,这才是真正的爱。

受到宠爱的人好像就有了特权,可以为所欲为,错了也不会受到责罚。

现实生活中,对于一般人来说,谁又不在乎得宠呢?

“宠”,在人们的眼里是成了一个好词,受宠应该是高高在上,老子却说:“宠为下。”得宠是卑下的,不是什么光彩的好事。

做到宠辱不惊,便是人间自在人

为什么与人们想的不一样呢?

受宠是被别人看重的表现,老子说,得宠是卑下的,听起来令人难以理解。得宠为什么就成了卑下呢?

原因就在于双方地位的不平等,是一种上对下的关系。宠人者往往是地位比较高的人,受宠者总是居于下位,他们是一种施与和接受的关系。

宠与不宠,决定权在宠人者,完全由宠人者的喜爱及利害所决定。《韩非子·说难》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弥子瑕是一名美男子,卫灵公对他宠爱有加。弥子瑕将吃了一半的桃子放进卫灵公的嘴里,卫灵公不但没怪罪,还说这是弥子瑕爱他的表现。

做到宠辱不惊,便是人间自在人

弥子瑕回家探望母亲,没有经过卫灵公允许,就私自驾着君主的马车回家去了,按照当时的国法是要断足的,但卫灵公不但不责备他,还称赞他孝顺。

自古以来,君主的宠爱都不能长久。随着弥子瑕色衰,卫灵公也就爱弛,弥子瑕失宠了,也因为让君王吃他的剩桃和私用君车而被治罪。

同一个事实,前后态度不一,全因为宠人者宠与不宠。得宠与否,地位也是天壤之别。

古代帝王往往有着数量众多的妃子,其中必然有某些人得宠,而又有某些人不得宠,还有某些人既得宠后而又失宠。

做到宠辱不惊,便是人间自在人

白居易《长恨歌》中写杨贵妃:“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一人得宠的背后是三千佳丽的遭受冷落。宫斗,就是一群妃子在争宠。

得宠的妃子荣耀加身,而不得宠者沦为怨妇,失宠者被打入为冷宫,甚至会丢掉性命。

杨贵妃受到唐玄宗李隆基宠爱时,全家人都封官加爵;等到马嵬坡兵变,杨贵妃被赐死,杨家许多人命丧黄泉。

一宠一辱,真是天差地别。所以,老子说“宠辱若惊”。

做到宠辱不惊,便是人间自在人

《道德经》第13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这段话的意思是,人们把得宠和受辱看得很重,患得患失以至于惊恐,好像比自身得了大病还要严重。什么叫宠辱若惊?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好像受到了惊吓,失去了也好像受到了惊吓,这就是宠辱若惊。

宠是受宠,辱是侮辱,宠辱是两极,老子却认为受宠也是在受辱,这是为什么呢?

做到宠辱不惊,便是人间自在人

由于受宠于人,就是委身于人,即使得宠了,受宠的人也不可能与宠人者平起平坐。做什么事,都要按照宠人者的意思去做,像宠物讨好主人一样,摇尾乞怜,巴结奉迎谄媚,人格无形之中就低了下去,这本身就是一种屈辱。

宠与辱,对人的尊严的损害是一样的。受辱让人很没有面子,人格尊严受到伤害;得宠看起来是一种荣耀,其实是把人当作宠物一样对待,被轻视,同样是一种看不见的侮辱。

况且那些受宠之人得之非正常渠道,做人没有多少骨气,让正直的人十分鄙视,而得到的好处也会让那些不得宠的人忌恨,招致别人的侮辱。

为什么“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做到宠辱不惊,便是人间自在人

人是情感动物,对荣辱得失特别敏感,这是世间常人的普遍心态。得不到时,人们心心念念想得到,得到了宠爱的时候内心是喜悦,就害怕自己失去这份宠爱,整天战战兢兢的。原以为自己会一直受宠下去,结果不但不再受宠,反而还受辱了,遭到别人的冷眼、辱骂、轻视,同样让人惊恐不安。

所以,得宠让人忧虑不安,失宠就会受辱,更让人心神不安。无论得到宠爱还是受到屈辱,都会让人忧心忡忡,终日惶惶不安,进退失据。

让人心神不宁的并不是得不得宠本身,而是这背后牵扯的名利。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跋提王子在山林里参佛打坐,他突然喊出:“快乐啊!快乐啊!”佛陀看到他一个人打坐,听到他自言自语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什么事让你这么快乐呢?”

做到宠辱不惊,便是人间自在人

跋提王子说:“我在王宫的时候,日夜为行事辛苦操劳,天天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常担心身家性命不保。虽然住的是高墙大院,穿的是绫罗锦缎,吃的是山珍海味,卫兵日夜过护,还是恐惧不安,吃不香,睡不好。现在出家参佛了,没有向外之物的牵绊了,心里也没有任何负担了,无论走到哪里都觉得自在。”

人一有牵挂,对拥有的一切就会患得患失。得到了财富,就害怕失去财富,想方设法去保存它;拥有了地位,就担心别人觊觎,日夜寝食难安。对拥有的执着牵挂,使得人们终日生活在恐怖之中。

如果看破了世间的荣辱得失,就无牵无挂,不再有任何恐惧。

做到宠辱不惊,便是人间自在人

人生离不开这些东西功名利禄,荣辱得失人人都会遇到,一般人对于身外的荣辱得失十分看重,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你把它看作比生命还要宝贵,放在第一位,太过于在意自己的得失,生活在患得患失之中,就会不快乐。

与“宠辱若惊”相对的是“宠辱不惊”,无论得到还是失去,都不惊惧。那么怎么样才能宠辱不惊呢?

就是把个人得失看得淡一点,正确对待名利,无论得与不得,不改变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

做到宠辱不惊,便是人间自在人

不患不得,也不患得而复失,这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智慧。如范仲淹在《岳阳楼》中所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菜根谭》:“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在顺境的时候,以平常心待之,不因为自己的官爵显贵就放纵自己的心志;在逆境的时候,不因为自己穷困而讨好取悦权贵。这样,他才能做到“宠辱不惊”,身居显贵而无所忧虑,身处困境也无所愁烦。

能够做到“宠辱不惊”,把好事、坏事都当没事一样,便是人间自在人。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立删)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悟典,与你一起领悟传统文化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宠辱不惊   宠辱若惊   荣耀   卑下   都会   妃子   受宠   贵妃   患得患失   荣辱   美文   得失   日夜   侮辱   自在   地位   人间   快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