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异乡家乡味


“民以食为天”,“吃穿住行”吃字当头,都说明了照顾好这张嘴的重要。我是个不挑食的人,对吃没什么特别要求。当然,这是在我没有离开家乡简阳,成天吃着家乡菜的时候。

人在异乡家乡味

那时的我,偶尔外出,在异地看到挂“川”字招牌的餐馆,除了发自内心的亲切感,多少还有一丝不屑。因为我相信,一个地方的饮食特色离开了那方水土,无论怎么精工细作都不可能还原如初,甚至可能发生变异。正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样。

当我身处异乡,发现在别人眼里,川味似乎就一个“辣”字。去外面吃饭,有时热情的主人会特地告诉厨师我们是四川人。席间便会上来两三道与辣椒为主的菜肴。最记得有一道炒荷兰豆,仿佛是将每一个荷兰豆扔到辣椒酱里裹了一圈似的,为不拂主人好意,鼓足勇气浅尝即止。他们当然不知道,川菜里许多经典菜肴与辣椒其实毫无关系。比如酒席上传统的九斗碗,就几乎全是清蒸菜肴,如蒸肘子、夹沙肉、咸烧白等,再比如,眼前这盘荷兰豆在川菜里最适宜的做法依然是清炒。

如今,寄居在江南这个小镇,与家乡一别数月,一日三餐,吃着颇为清淡的饮食。随着时间的流逝,家乡的味道不仅没有逐渐淡忘,反而一天天更加想念。

想起家乡的吃,跃上心头的自然是火锅。四川火锅闻名全国,一个临安朋友告诉我,他那正上初三的儿子提议周六去成都,吃一顿火锅,星期天又飞回来,保证不误上学。言谈之中,我眼前浮现出一锅又一锅沸腾着的油亮亮的锅底,红红的辣椒,小小的花椒,各类食材在锅里上下翻滚,一入口,五脏六腑痛快淋漓。在简阳,火锅店不计其数,有几十年屹立不倒的老字号老味道,也有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新名号。不论老店新店,麻辣鲜香是最基本的。

一想起火锅,顿觉口舌生津。敌不过对家乡味道的想念,我们满怀期盼地来到全国连锁的火锅名店----海底捞。海底捞,源自家乡简阳,从一个街边小摊做起,如今已火爆全国各地,据说国外也有迹可寻。在简阳吃火锅,任何一家街头小店,味道都不比海底捞差。人们谈到海底捞津津乐道的是它过于周到的服务。可毕竟是家乡土生土长的火锅品牌,总能聊解乡愁吧。


人在异乡家乡味


我们来到这块熟悉而亲切的金字招牌下,耐心等待。电子屏幕上显示前面还有十多桌。在以前,吃一餐饭等上许久,是我不能忍受的。可这次,我饶有兴致地打量着四周,与简阳大同小异装修风格的店面,等候区里或吃免费零食、或做手部护理的食客,彬彬有礼的服务员。好不容易等到叫号,我们几乎是小跑着抢到桌前坐下。菜单不用看,一口气将四川火锅的经典菜品拎了出来。很快,我们点的微辣锅底上来了。却不是印象中那油亮红艳得令人一看就食欲大开的模样。看来出身于家乡的这口锅早已按照当地口味进行了改良。不过菜品倒是一如既往的新鲜,几种以麻辣冠名的特色菜,也还找得出简阳本土的影子。走出海底捞,有欢喜也有遗憾。我想,环境不同,人群各异,如若一律按照四川口味来经营,这个品牌或许就只能止步于四川了。

一个对川菜津津乐道的朋友请我们吃火锅,特意强调是正宗四川火锅。这个连店名都带着“川”字的火锅店,有好几百平方米,店面也像近些年的四川火锅店一样,装修得古色古香。正是用餐时候,大厅里却空空荡荡,只有几个食客。在一个不大的包间里,一张大圆桌上均匀地镶嵌着十个小电磁炉,各人按自己的口味点锅底。这样既照顾了个人的喜好又卫生,我却不以为然,四川火锅是极少这样的。在我们心中,吃火锅的乐趣就在于大家围坐一圈,从桌子中间那口沸腾的大锅里争抢各类肉菜。这家店的锅底分红白两大类。红味锅底和家乡一样有三种,按麻辣程度不同分为微辣中辣麻辣,白味有番茄、菌类、药膳等七八种。在四川,我一贯是吃微辣,这次破例点了麻辣。在座的是来自其他省份以及杭州本地的朋友,他们一路上对四川火锅津津乐道,大有终于得以一饱口福的欣喜。可他们居然口径一致地点了清汤锅底。我建议那个一心想要吃正宗四川火锅的朋友把清汤换成微辣。他听从了我的建议。然而,当菜品从沸腾的红油锅底中挑出时,他看了又看,最后鼓足勇气,快速入口,来不及细嚼便囫囵吞下,之后连连喝水。后来,干脆将烫好的菜品在茶水里过一遍再吃。透过沸腾的锅里升起的缕缕白烟,看着兴高采烈烫着菜肴的朋友们,我想,难道他们以为这就是正宗的四川火锅吗?

我终于明白,家乡味离开了家乡,无论如何都不能还原如初。正宗火锅,当然得到四川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简阳   家乡   油亮   锅底   津津乐道   川菜   菜肴   美文   异乡   麻辣   正宗   辣椒   海底   火锅   味道   朋友   四川火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