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一步一步让孩子学会独处?

我们常说,父母要给与孩子更多的陪伴。

另一方面,教会孩子独处也是他们成长中必须的一课。

从幼儿到少儿,孩子在学会独处的过程中,会培养出注意力、适应力,自得其乐的能力。

那么,怎样一步一步地让孩子学会独处呢?

两三岁的幼儿期

首先要保证孩子独处的环境是绝对安全的。记得我曾经看过一个视频,房间里的摄像头拍下两个两三岁大小的孩子拉开五斗柜的抽屉玩耍,结果柜子倒下,孩子被压在下面。

所以,孩子独处时房间里的家具要安全,还不能让孩子触碰到电线开关,以及刀、剪子等等。

另外就是孩子与家长的距离不能远,家长可以随时监控到孩子,孩子也知道爸爸妈妈就在不远处,心里有安全感。

幼儿确实需要与看护者的联系和大量的刺激。然而,随着蹒跚学步阶段的推进,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一旦蹒跚学步的孩子能够在想象力的驱使下持续玩耍,他们离开爸爸妈妈的时间就会增加。独处的时间对孩子很有好处,因为这给了他们空间,让他们沉浸在目标导向的游戏中。

如何一步一步让孩子学会独处?

如果他们能够持续在自己的游戏中,而且他们有这样做的认知技能,那么有机会不被打扰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好的。

积木、拼图游戏,还有假装做饭、过家家,都是理想的活动,可以让幼儿控制自己的游戏并自己发展故事情节。

当孩子在两岁左右开始有自我意识的时候,有一些无人陪伴的时间可以让孩子开始发展他们的独立和自我效能的信念。

三岁以后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应该把孩子留在无人看管的地方的时间越来越长,当然,这里说的无人看管的地方是指家庭中的某一个地方,比如孩子的卧室。

这个时候家里依然要有成年人,孩子的爸爸妈妈,或是祖父母。而且他们应该让年幼的孩子保持在听得见声音的范围内。

当你的孩子专注于一项活动时,他们不需要你的打扰,这是好事,当然不包括看电视。

上小学以后

在孩子上小学以后,有的家长会因为临时出现的状况而把孩子独自留在家里。

这时候,那些从小受过独处训练的孩子就能情绪稳定地呆在家里,独自找事情做来打发时间。

而很少独处的孩子就会惊慌不安,无所适从,甚至会害怕得大哭大闹。

所以,从小的独处经历还是会很有帮助的。

当然,当孩子真正要在家独处时,父母还是要做周全的准备。

事先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以及在紧急情况下应该联系谁。

重要的是,父母要了解孩子独处的能力,不要强迫孩子独处。

父母应该经常告诉他们的孩子在哪里可以找到他们,这不仅是为了满足孩子的需求,也是一种尊重。

当然,更多的独处是父母在家的时候。如果父母需要一段时间去做一些重要的事情,他们应该向孩子解释,给他们不应该被打扰的理由。

要有一个明确的理由,让孩子知道不能过来打扰你,你要学会尊重孩子,让他们开始区分什么时候你不能被打扰,什么时候可以被打扰。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可以继续让他们越来越独立,直致有一段时间听不到他们的声音,然后,最终,家长可以放心地走出家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美文   认知   家里   爸爸   幼儿   家长   年龄   事情   独立   父母   声音   能力   妈妈   孩子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