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庆的日子,汉民族的民间舞蹈哪里去了!


#2021开年演讲#(图片来源网络)

节庆的日子,汉民族的民间舞蹈哪里去了!

在沸腾的人群中,欢乐的人们,围着篝火,供奉着吉祥的圣物,唱着赞歌,纵情地歌舞着⋯⋯

这种看了叫人热情难忘的情景早已深深地铭刻在脑海里,它不是汉民族的民间歌舞,而是流传至今的少数民族的民间歌舞。

一年四季,有许多喜庆的日子,春耕秋收,辞旧迎新,节日庆典,儿女嫁娶,祭祖敬神⋯⋯在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里,男女老少载歌载舞,龙腾虎跃,纵情狂欢!

每年金秋十月,住在乡下的战友,会邀请一帮战友去他家庆丰收吃杀猪饭。慢步在村里,除了四处可见的标语口号,从农家小院里飘来的肉香酒香,伴着阵阵猜拳声和搓麻将的响声外,不但听不到音乐声,更看不到有人用歌舞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喜悦心情。

每当这个时候,总是在追问:一年有那么多节日喜庆的日子,汉民族的民间歌舞去哪里了?一辈辈人怎么只会陲手站在边上看别人歌舞、听人家演唱,要不就是呆在家里看电视打牌搓麻将,玩累了,就聚在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不醉不散呢?

有专家给出了一个让人既感到意外又在情里之中的答案,说汉民族的舞蹈早就消失在宫廷里了,成了宫廷舞,集中在少数人身上,专供帝王将相和统治阶级消遣娱乐。

那么少数民族的舞蹈为什么会在民间流传下来呢,而且还随着时代的文明进步,被一代又一代儿女发扬光大,在民间源渊流长,舞出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充满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魅力!

追根溯源,远在农耕文明时期,那时没有什么专业文艺团体,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间舞蹈。少数民族由于长年散居在远离尘嚣闹世、宫廷权贵的深山野林里,他们的民间舞蹈不受宫廷礼仪和达官显贵喜好的影响,跳得自由奔放、随心所欲,按照传统节日习俗,披甲挂兽,豪放狂野,男男女女,敞胸露怀,手舞足蹈。每逢节日庆典,他们便聚在一起,舞出生活的精彩,舞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幸福。这样的舞蹈,原始粗野、纵情狂放,自然难登红墙黄瓦里的大雅之堂。

跟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不一样的是,汉民族的民间舞蹈更显得斯文优雅,婀娜多姿,闲婉柔靡,一颦一笑妩媚妖娆,迎合了皇亲国戚和满朝文武的口味,看得心花怒放,醉生梦死。皇帝一道圣旨,把汉民族民间能歌善舞的佳丽统统招进宫里,专为统治阶级观赏娱乐。

就这样,汉民族的舞蹈从民间流进了宫廷。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皇帝喜欢的事情,欣赏的歌舞,平民百姓是不可以去做的,只能老老实实的陲着双手站在边上观看。从此,汉民族在民间的传统舞蹈没能一代代传承下去,久而久之便消失了。

至到今天,虽然封建社会早已灭亡,宫廷舞也回归了社会,但还是集中在少数的专业文艺团体里表演,汉民族的舞蹈依然没有回到民间,成为节日庆典里家家户户、人人都可以参与的娱乐活动。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眼下流行的"广场舞",但里面也有少数民族的传统舞蹈,参与者也没有了民族之分。大妈们的目的是把它当成一种健身的方法,并没有把它们跳到节日喜庆的日子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民间舞蹈   汉民   宫廷舞   节庆   封建社会   统治阶级   少数民族   宫廷   美文   喜庆   战友   歌舞   舞蹈   民间   传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