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散文五人行|华静|一米之外的高度


文|华静

以时间为序,我在这个春天先后几次受到启发。难忘的经历,那么自然地发生了。虽然,我每次都想详尽地记录下来这些经历和经历中的心情,但每次拿起笔时,落笔的内容都只是日期和几句话而已。 不是要记录下来的吗?为什么一笔划过? 我以为,那种经历中的冷和暖、感与悟,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心情起伏和天气变化,也不是就此生发出的冲动和感动,而是一米之外的一种审视。虽然这种审视并不一定有多少深度,单从接受教育的角度,那种励志和抚慰却有着比期望值更高的高度。 一米之外的距离,一米之外的范围,却伸展出难忘的故事。

周末散文五人行|华静|一米之外的高度

翻看2021年3月28日的日记。北京沙尘暴大风。一早,北京大风呼啸,黄沙弥漫。这是继3月15日北京出现了近十年最强的沙尘暴天气之后,北京再次遭遇的今年第二波沙尘暴天气。浮尘犹在,听说第二天的沙尘还有可能回流。

多少年没有见到过这种黄沙漫天的情形了。七八级的阵风使得能见度在1公里左右。我们驱车去郊外,一路上,车速因风而受阻,有明显的一种“飘”和“晃”的感觉。 “北京处于沙尘暴黄色预警和大风蓝色预警双预警生效中。”

没上高速路之前,隔着车窗,看街道两边飞舞的树枝,看行人在昏黄的风中艰难行走、骑行的姿态。这样的画面和昨天在抖音里看到的那幅海拔4718米的西藏纳木措的清澈形成鲜明对比。

疫情的原因,许多写在纸上的计划难以实现。早就想去体验纳木措的风,这成了一个没有说出来的心愿。其实,只是心愿而已。这个时候想起纳木措,也是因大风而起的联想。心想着,同样有风,北京的风里有沙尘,而纳木措的风里有云朵。

之前,看过有关纳木措的纪录片。位于青藏高原的纳木措流域多风,特别是下午和傍晚,纳木措水面上风力尤为猛烈。藏语中,“措”是“湖”的意思。当地藏族人民称她为“天湖”,说纳木措因湖面海拔高,高到好像就在天空中一样而得名。

虽然暂时去不了纳木措,但在影片中看到过她幽静安详的模样。她的生机勃勃,她的空旷辽阔,都如云朵一样飘动在我的心间。去不了远处,去近郊。春天京郊的田园风光绚丽多彩,也有诱惑力。总想着,有一天,最惬意的享受是在延庆的松山上吹着徐徐山风,坐在一处看云卷云舒的天空,听山林里各种鸟叫的声音。风过山谷,草木的清新舒适宜人。于是,盼着周末出行,是愿望。

周末散文五人行|华静|一米之外的高度

一周接一周的快节奏工作,总是忙不完手头的事项,晚上坐在电脑前面的时间也越来越长。每天一早写好的“一天要办的事”中,一边办理一边增项。有时刚划掉两个,临时又会增加两个。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某一项工作的进程。涉及到的人,关联到的事,稿件的审核,专家的意见……一环扣一环。似乎只有到了周末,才是真正可以放下心来放松的时间。

所以,那天,尽管沙尘暴肆虐,并没有挡住出行的脚步。

快到谷雨了,也想学着种瓜种菜。一般情况下,在这个季节,到早市上买现成的秧苗种到地里最省事,可毕竟又想体验种植的全过程,于是,把黄瓜种、西红柿种等培植在事先准备好的一个泡沫箱里。泡沫箱里的土壤合着特地购买来的农家肥,散发着一种混合的难闻气息。而我们,因了包含在其中的那种期待,刻意忽略掉不适的环境,任意想像丰收时的喜悦。竟给周边的环境增添了田园画面。

去年的一个老丝瓜,静静地躺在不远处。那是我特意留做种子的丝瓜。看看周边的空地,心想着多种些丝瓜并不费事。先育苗,再种植,准备到谷雨那天沿着空地的墙边撒上几行,定会收获多多。

想着想着,就弯腰去捡拾那个老丝瓜。原本,老丝瓜是放在窗台上的,大风,就给吹到地上来了。谁知,就在弯腰去捡的那一瞬间,我竟然被定格般僵在原地。下不去腰,也直不起腰,缓了缓,勉强能走路了,却明显感觉到强烈的不舒适。立即去医院,却是一个又一个“没想到”连续发生。

周末散文五人行|华静|一米之外的高度

没想到,我上车容易下车难。去医院的路上,本来应该坐着的我却偏偏选择了趴在后座上。到了医院急诊室大厅前,却无论如何起不来,下不了车。任何帮助都不需要,整个腰部像充满了气体的薄壳,碰一下都会碎了一般。本能的自我防护,控制着一米之外的人不能够靠近我,只有自己变换着身体角度,慢慢地挪。

没想到,这一挪,就是整整两个多小时。两个后车门都开着,“穿堂风”而过,猛烈地吹着早已汗流浃背的我。 即便如此,也只能任由我自己坚强地从趴起来到坐起来,然后,下车,坐到准备好的轮椅上。

没想到,去CT室的走廊上,哪怕地板上有一个小小的颠簸,都会再次让我痛到近乎昏迷。原来,腰椎尖盘突出病症是这般滋味。想想,十几年前,我弟妹燕子、我的同事、我的好友就都有过我今天的状态,真不知道她们是如何挺过来的。 没想到,医生医嘱让我立即住院治疗。理由是正处于急症期,目前没有更好的办法,只有抓紧住院及时治疗。住院就必须做核酸检测和血常规等一系列检查。

没想到,3月份因出京培训刚做过核酸检测,这次住院又要做一次。更没想到的是,出院后,4月份又参加京内培训,按要求又做了一次核酸检测,不同的是,这次做的是鼻拭子。

周末散文五人行|华静|一米之外的高度

住院后的头两天,腰部疼痛难忍。不能弯腰,不能直走,每次去门诊拍片都由护工用轮椅推着。同一个病房还有三个病友,都比我早几天住院。看到我艰难的动作,无论是大姐还是小妹,她们总是格外关照我。帮助我打水,按点取饭,调整理疗灯和我腰部的距离,看着输液瓶中最后的液体刻度及时呼叫护士,提醒我吃药的时间,叮嘱出门戴口罩......短短的八九天里,每个人都有被病痛折磨到脸色大变的时刻,我们互相见证了各自对抗病痛的乐观状态。

躺在病床上的我们,被自己感动。 “忙着腰痛,忙着住院,却忘了自己是病人。”深情而有趣的自嘲让疼痛清零。

一句“忙着腰痛”,洒脱随意,就像心里住着一片云。 逆风而行,却偏要处处向暖。弥漫病房的的一书传奇,一页一页地翻过,每一页中,都有“怎不匆忙”的字样。 夜幕降临,护士们开始交接班。她们特有的干练气质点缀着病房寂静的长廊,亲切关爱的目光折射出一种表达。无法形容她们值夜班的辛苦,但能在睡意朦胧的深夜知道她们悄悄地查过房。

输液的针头很细,却扎了两次没有成功。那个清纯的小护士连声说着对不起。望着她认真紧张的样子,我无论如何都不忍心责怪她。渗液的手背留下几处淤血瘢痕,小护士为此自责不已。心慈,向善,细腻,她原本就是天使。一念阳光,对岗位;一念深爱,对病人。

周末散文五人行|华静|一米之外的高度

一屋的病人,都处在人生下半场,却依然没有间断办公室的工作和生活中应该肩负的责任,依然从一个舞蹈老师的角度,从一个媒体出版人的角度,从一个独立自主家庭主妇的角度,从好奶奶好外婆的角度,演绎着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那一套忙不完的事项。

正如好友、著名词作家毛梦溪所说的那样:“每一个坚守并热爱自己岗位的人,都在用自己的微薄之力,践行着平凡生活中的英雄主义。” 电话不断,微信不断,医生护士质疑我们把办公室搬到了病房里。

第一次针灸,第一次拔罐,第一次牵引,第一次电疗,我原本想着记录或体验一下这种种过程,可每次都因为接电话忽略掉了。

“这么快就做完了?”面对我的质疑,护士笑着指指表:“到时间了。”回到病房,和病友们说到一这段段情节,她们竟会心一笑。 我们的病床,一米的间隔,熄灯前,聊得也都是凡人小事,但我们议的话题总是离不开“母亲和爱”这个世界主题。在那个病房里,没有身份界限,只有彼此共鸣出的那份真情。就是这份真情,提升了我们心底最初的那份真善美,抬高了我们珍藏着的那份浓浓厚爱。

周末散文五人行|华静|一米之外的高度

真的很奇怪,之前都不曾相识不曾熟悉的几个人,就因为有缘住到了一个病房里,竟有一见如故之感。这种遇见,彼此心中有风景,眼里有大爱。

淑云大姐喊我时,只呼我名字中的一个字:静。

“静,睡吧。”“静,吃药了。” 她待人友善,有主见,心宽,大气。天生自来卷的头发,美的雅气。曾经,她一个人,给一百多个人做过饭。家传的手艺,让普通的食材有了宫廷御膳的味道。

淑华病友比我小两岁,却已是拥有两个外孙的外婆,柔弱里透着刚强。她热心,细心。刚入院时,看我不方便起床,她总是把水打来,把饭打来。饭点时,我特别喜欢食堂送饭人在走廊里扬着嗓子喊出的那句:打—饭—喽。几次想用手机录下来,总是赶不对点儿。我的小举动,惹得她直乐。

周末散文五人行|华静|一米之外的高度

小凡姐是坐出租车时发生车祸导致腰部受伤的。她应该是病房里伤势最重的一个病人,乐观,意志力强。她的病床也是办公桌。躺在病床上,用摇臂一样的支架将电脑架到床上方。累了,就看电影。会议,项目,电话不断。那晚,我们聊天。聊到读书活动的话题时,聊到了著名出版家聂震宁的贡献。他是全国政协委员首份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提案的第一提案人。我们聊着聊着,忽然发现都认识这同一个聂老师时,便更增添了亲切感。世界很大,有时又真的那么小。

小凡姐住进来之前的床位,原是住着一个年轻的舞蹈老师,后转病房治疗去了。那是一个沉不下心来的舞者:“什么时候才能不疼了?”能够让人从她那份焦虑中,记住一种期待。折叠起来的时光里,她在学生们的梦里。

周末散文五人行|华静|一米之外的高度

窗外,风雨相伴。病房里,相惜相助。有时聊着聊着,我恍然感觉,她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散发着母性的光芒:朴素,慈祥,友善,正念。一米之外,彼此之间给予的那种美好祝福,久在心头。祝福的力量,生机蓬勃,病痛退散。

由此,我记住了她们每一个人的笑脸,记住了她们每个人讲的故事。我比她们早几天出院。出院那天中午,她们依依不舍地把我送到病房门口。当病房大门在我身后关上的那一刹那,对她们同样依依不舍的我,眼里竟然充满了泪水。 好在,彼此加了微信。在我们眼里,世界,依然是一米之外的高度。

嘉宾有言

在一米之外感受美好


练佩鸿


在我眼里,华静女士是一位勤于观察思考的散文家。通过生活中的平凡琐事,呈现出富有深意的人情世故,所有这一切,皆离不开一个“情”字,她的文字里永远充满着真诚与爱的表达。在一米之外的高度看问题,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冷静而细腻的心灵透视。向往美好,追求美好,发现美好,聚集美好,人生便会被善意环绕。


当今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节奏快,为了生存疲于奔命,常常会忘了初衷。一米之外的高度,也正好是停下匆忙的脚步,等待灵魂追上肉体的最佳距离,如果把灵魂丢的太远,人就真的成了行尸走肉。我们需要学会在一米之外的高度,审视自我,观察生活。在一米之外的距离,设身处地思考问题,使人生更加美好智慧。 也许,这就是华静女士为文的初衷吧。



练佩鸿 作家,编剧、导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华艺之星文化艺术传播中心主任。 主要出版作品:诗集《爱也真真》《相约千年》;中篇小说《火刑》;长篇小说《黑精灵》;诗文图集《真情英雄》;长篇历史神话小说《千手观音》。
编剧影视作品:45集新神话电视连续剧《千手观音传奇》及同名电影剧本;30集电视连续剧《天地颂》等;电影剧本《说书状元》获2013年“夏衍杯”电影剧本征集“潜力电影剧本”奖 ;导演作品:45集电视连续剧《千手观音传奇》原创系列儿童舞台剧:《蜜蜂王国》《再说猫与鼠》。

周末散文五人行|华静|一米之外的高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高度   电影剧本   病友   核酸   丝瓜   沙尘暴   腰部   病房   美文   北京   大风   护士   散文   没想到   角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