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散文五人行|李培禹|回望“红色足迹”的感动

文|李培禹

周末散文五人行|李培禹|回望“红色足迹”的感动


在迎接建党百年的前夕,我收到了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回望红色足迹,我的亲历感动”获奖征文集》。这本小书的出版,给作为征文活动的策划、编辑者的我,带来很大的惊喜。

一篇篇读过多遍(我是评委之一)已很熟悉的文章展开在眼前,我重又陷入了“回望”的漩涡:一个“回望”是我们举办这次征文活动的工作过程,即当时的初衷、稿件的征集以及编发见报、初评复评等具体环节;另一个“回望”是从书中再一次阅读这些获奖作品,使我不能不跟随着这些文字,跟随着革命前辈的足迹,再一次涌起感动的波澜。

“征文启事”是我起草的:“1921年,从中国革命的红色火种点燃起,北京,这座历史名城就与中国革命的每一段历史进程紧密相联、息息相关。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建设时期,先辈们的红色足迹遍布了这座英雄的城市。在这不同寻常的历程里,多少革命征途的红色足迹值得我们去亲历、去重温,多少先辈们的动人往事值得我们去探访、去聆听!”

“启事”见报后,很快就有稿件涌进编辑部,我们编发的第一篇征文来稿是故乡在门头沟的作家高国镜的《田庄的火种》。作者满怀深情地写道:“北京第一高峰灵山,矗立在我的故乡;北京第一大河流永定河,流经我的故乡。故乡山高水长,层峦叠嶂。那当之无愧的绿色京西,却有着令人起敬的红色土壤;当年我年年望万山红遍,也在把红色的足迹寻找、向往。在那太行山余脉里,在百花山下,在永定河旁,有一个不大的小村,叫田庄;就是田庄这个小村,出了门头沟区第一个共产党员——崔显芳;就是这个叫崔显芳的党员,于1932年组建起中共宛平县第一个党支部——田庄高小党支部。而今,那门头沟第一位共产党员,早已经长眠在西山丛中;但他创建的第一党支部,却还像浪花一样延续不断,后浪推前浪;他播下的革命火种,却还像山丹花一样,蔓延绽放。我走进田庄,站在崔显芳烈士的墓碑前,充满了敬仰,不禁写下这虽然笨拙却发自内心的文章。”

周末散文五人行|李培禹|回望“红色足迹”的感动

“火种”为征文开了好头,它在征文评选中获了三等奖。为什么是三等?因为后面的来稿越来越精彩。不能不特别提到的是著名作家凸凹的散文《爱在爱中》。顺便说一句,我供职的报社副刊部多年来培植、团结了一支很棒的作者队伍,这次征文,得到许多作家、作者的热烈响应和支持。凸凹的文章来了,粗看一遍,编辑就被打动了。文章写他大山里再普通不过的农民父亲,一位村党支部书记。他含辛茹苦把儿子培养成了国家干部,身患癌症后儿子用公车送他去医院,老父亲愤怒了,说,你敢!对不时有人来病房探望,他对儿子说,你能不能不叫他们来,我只是你一个人的父亲,于旁人无恩。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送他火葬的那天,我没有哭,因为内心盈满。”读到这儿,谁能不被深深打动?这篇征文发表后,先后被几家报刊转载,影响很大。天津作家王道生也关注到了这次征文,他前不久刚去了一趟韶山,忍不住写来一篇长稿,谈他此行的所观、所闻、所感、所思,内容很好,文笔很好,既有文采又有深度,虽已大大超过了征文要求的字数,我们研究后还是确定选用刊登。这篇七千字的《韶山情思》以整版的篇幅和读者见面了,第二天,各大网站几乎都全文转发,并在首页挂出标题。市委宣传部一位领导给我发来短信,称赞这个版题材好,写得好!征文进行终评时,凸凹与王道生两位著名作家的作品难评高下,所有评委一致决定,破例颁发两个一等奖。

此次征文活动作者面宽泛,既有专业作家,也有各个方面的作者,老中青都有,来稿大多具有文学色彩、真情实感,文字优美,比如收入本书中的著名女作家胡健的《父亲投入党的怀抱的那一天》,史料翔实,发表后受到史志部门的重视。革命烈士马骏的孙女马丽颖,饱含深情写来了《我站在爷爷马骏烈士墓前》,文章打动了不少青少年读者,作者被众多媒体追踪采访。她给编辑部打来电话,称赞报社的征文活动,是生动的爱党爱国教育,是献给党的生日的一份厚礼。

作为报社副刊部主任,又兼任评委之一的我,按规定不能参加征文活动,更不能参评获奖,但我也曾迈开脚步,去寻访“红色足迹”。

周末散文五人行|李培禹|回望“红色足迹”的感动


随着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百周年的临近,我的思绪常常飞到拱卫着京城的那方土地、那丛树林、那湾小河、那片青纱帐……

其实,我是想说,我们在仰望延河水、踏寻太行山、唱着《松花江上》的同时,不应淡忘了离我们不远的冀中大平原。在这块热土上,数不清有多少抗日将士和百姓与日寇展开过长达八年的游击战、地道战、拉锯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是给部队的作战方针,但老百姓是不能跑的,也没地方跑。所以那时有“坚壁清野”、“堡垒户”、“根据地”一说,全指的是平民百姓。往往大部队撤离后,村民们面临的是敌人的疯狂反扑,老百姓用良心、热血坚守的史实,熬过的岁月,同样惊天地、泣鬼神,不该被忽略。

我来到一个与京郊房山郑庄村接壤的小村——练庄。我穿过这个村子时,见到村东有一个近于干枯的水塘,在水塘边上矗立着一座汉白玉石碑,碑上刻着几个大字:练庄“八一三”惨案纪念碑。 原来,这座石碑记录了“七七”事变后不久,日本侵略军在村里残暴屠杀乡民的野蛮罪行;碑旁的一棵老槐树就是当年日寇暴行的见证。 据村里一位叫赵勤的老人的叙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军队大举进兵华北,国民党26路军北上抗日,在涿北、房山、良乡、琉璃河一带构筑工事,与日本侵略军对垒。9月中旬,向南撤退的26路军的部分官兵不服鬼子,在练庄村北打了一个伏击战,杀伤不少日军。这一有力的阻击,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鬼子被打急了,把凶狠的兽性,发泄在练庄老百姓的身上。9月17日(即阴历八月十三)下午,日本兵追杀抗战官兵闯进练庄,他们挨户搜查,见青壮年就抓,把无辜的村民双手捆绑起来,然后两三个人连在一起,推到村东的老槐树下,野蛮地用刺刀扎、挑,哭喊声一片。张桂才、刘福等人奋起反抗,被日本鬼子开枪打死。只一袋烟工夫,30多个壮汉子惨死在鬼子的刀枪之下。

叙述到这里,赵勤老汉略作停顿,然后接着说:“我大哥当时才20多岁,也被抓到大槐树下,我妈追着向鬼子喊:‘他是我儿子,不是当兵的!’许多老太太都出来认儿子,可恶的鬼子哪管那些个?惨啊……鬼子把尸体推进这个水塘,然后盖上玉米秸、高粱杆……” 我记住这笔仇恨,在村口一个小铺儿吃了口饭,就赶路离开了练庄。

周末散文五人行|李培禹|回望“红色足迹”的感动

沿着永定河故道,走进属涿州管辖的松林店一带,我的心为之一震——这里竟是抗战烈士诗人陈辉战斗过的地方! 冀中平原,到处传颂着浴血奋战、不惜捐躯的抗日志士的英名。

“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英雄抛碧血,化为红杜鹃。丈夫一死耳,羞杀狗汉奸。”这是陈辉烈士的诗句。这首遗诗,现在镌刻在他的墓碑上。

陈辉1937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同一些热血青年奔赴延安,进入华北联合大学学习。抗日烽火中,他被中共派到涞水、涿县一带开展工作,曾任县武工队政委、区委书记等职。陈辉既是战士,又是诗人。他在青纱帐里、在斗争第一线,写下了许多当时影响很大的战斗诗篇。刻在他墓碑上的诗,就是他听说战友陈琳等牺牲后,悲愤交加,一挥而就的“祭诗”。不想陈辉写下此诗不到4个月,也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陈辉烈士的牺牲经过是可歌可泣的,至今在人民中传颂:1945年2月8日,陈辉在拒马河畔韩村堡垒户王德成家养病,由于叛徒出卖,被敌人重兵包围。他负伤后仍与鬼子、汉奸拼斗,最后子弹打光了,被敌人拦腰抱住,陈辉用尽全身力气,拉响了身边仅剩的一颗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那时,他才年仅24岁!

抗日战争胜利后,当地群众自动捐资,为陈辉烈士建了墓碑。墓地原位于楼桑庙三义宫东北侧,后迁至林屯乡西管头村三义公墓。1958年,陈辉同志的老战友、著名诗人田间含着泪把陈辉散落的诗篇编辑成书,题作《十月的歌》。田间在《引言》中写道:“他的手上,拿的是枪、手榴弹和诗歌。” …… 难忘冀中行。回京后我翻着书柜,想找出陈辉那本《十月的歌》诗集,却怎么也找不到了。好在我的采访本还在,我抄下的那首陈辉烈士的诗篇还在,它仿佛知道,总有一天人们还会记起它、朗读它—— 我的血肉呵,

它将

化作芬芳的花朵,

开在你的路上。

那花儿呵——

红的是忠贞,

黄的是纯洁,

白的是爱情,

绿的是幸福,

紫的是顽强。

嘉宾有言

文字的戳记


杨浪


纪事怀人是两千年的文字传统,在纪事怀人的文字中,祭奠祖先的祝祷是所有文字和文章的源头。每当人类生存和命运的关口、回望和前瞻的时刻以致庆贺与悲悯的典礼,首先想到的就是前辈。这不仅是仪轨,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归一与继承。

今年是当代史中的一个结点。1921是盘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纪年,相关的文字皆属于几千年中的纪事怀人文字洪流中的一波。这类文字,有循例的,也有真诚的。培禹兄是至诚之人,他做了一个征文,曰“我的亲历与感动”,结集之时,举事者还要锥心以叙,把自己的亲历与感动交待过来。作文当如做人,做事亦由纪史,其严肃认真者倘有如培禹兄欤?

我们都是传承中的某个链条,文明和历史就是在不断复制中向后累积延续,纪人纪事的文字们无非是证实和记录这个延续的过程;后人读了,或者赞许今人,说“幸亏有你们的接续”,或者埋怨我们“丢掉了不该丢掉的东西”。所以我们此刻的作为在比较与前辈的距离时也在衡量我们与未来的关系。这便是文字的意义了。

如同竹简上的一刀,陶器上的一划,青铜鼎里的铭文……文字就这么把我们在今世的戳记印下了。一篇一篇的纪事怀人垒在时间里,一代一代的我们又成为“祖先”。

是为培禹兄文章一记。


杨浪 获颁国务院专家津贴的著名文化学者,资深媒体人,作家,主持人,北京大学客座教授。著述颇丰。

周末散文五人行|李培禹|回望“红色足迹”的感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永定河   冀中   田庄   门头沟   足迹   党支部   红色   火种   墓碑   纪事   烈士   鬼子   美文   散文   周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