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散文五人行|华静|那一本厚厚的采访笔记


文|华静


周末散文五人行|华静|那一本厚厚的采访笔记

一窗阳光,隔着纱帘,照在那一排书柜上。

书柜的左侧墙上,悬挂着一幅照片。那是一位秀美的年轻姑娘。只是年代已久,相纸有些发黄了。这是谁?

原本就坐在特制的沙发座上的老人回过头来,瞬间,我们明白了。 老人家伸出手,我赶忙上前握住。她似乎想起了什么,另一只手在身后摸索着。

“找什么?我们来帮忙。”

“找笔。”

其实,笔就在她的手里。从去年开始,她就明显地健忘了。时空间隔70多年,墙上的她和现实中的她,同样的知性优雅。眼神同样纯净,笑容同样静美。

只是,有好多的往事她已经忘记了。好在,那一本厚厚的采访笔记还在。老人家依然记得我。她说“静记者”时是和我对视着说的。她把这本笔记交给我时,我感觉她是清醒的。她用目光拥抱了我。这件事情,记得是在5年前说过的。之前因为诸事没有聚焦,我并没有放在心上。所以当我听说又要重拾这个话题时,自责不已。

老人家笑着说,我知道你们有多忙。根本停不下来的忙。我知道的,我知道的。我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忙点好,充实。

周末散文五人行|华静|那一本厚厚的采访笔记

那一本厚厚的采访笔记,证实了她说的话。忙在其中,乐在其中,从妙龄少女到耄耋之年,没有人再记得她曾经的过往,她又不肯将自己的故事轻易示人,久而久之,谁还能记得她和她写过的这本笔记? “我就是这样过来的”她迎着窗口的光线,眯着眼睛说。

室内的摆设很怀旧。家具并不陈旧,但透着年代感。墙壁被淡蓝色花的壁纸覆盖,挨着窗子不远的地方,是一架钢琴。卫生间的马桶也是最新款的,可不知为什么,总有着过去时光的痕迹。是从电影里扑捉到的,还是从书本里反射出来的?总之,一种熟悉而又神秘的气息诱导着我走近她。

我在写有关她的文字前面想加个引子,就把作家周国平的一段文字贴上了:“人生任何美好的享受都有赖于一颗澄明的心。唯有内心富有充盈,方能从容抵抗世间所有的不安与躁动。”

一生平凡。她享受着平凡岁月里的每一天。记得有人说过,好好活着也是一种责任。一字一句,都折射着她对新闻事业始终如一的长情。她的目光里,既有对她生活过的那些岁月的眷恋,也有对她所从事的职业情感的深情付出。一本厚厚的采访笔记,让她把潜藏在心里的情绪一点一点释放在纸面上。某一刻,我坐在那里,静静地端详着她,感到有一种崇高在慢慢升腾。 “我最大的安慰,是这一生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喜欢做的事,可以体现出自身的价值,会让快乐和幸福放大。她相信采访和写作时会因为情节的延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所以她说,承担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展示自己应该展示的亲情。这句话,对于她和被采访者,都受用。

周末散文五人行|华静|那一本厚厚的采访笔记

现在的她已经不能下楼买菜去了。之前的每天早上,她也要去早市上逛一趟。买新鲜的水果,买新鲜的蔬菜,连带着走到一个早点铺面前,要上一碗豆腐脑,一根油条,默默地坐在一处,慢慢地吃。她说她羡慕了半辈子的场景,就这样实现了。小贩们叫卖的吆喝声、肉铺里飘出来的香味以及五颜六色的各等小商品,无一不迎合着她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态。

笔记本上有一篇文,也还原了她当年一段拥挤忙碌的日子。早上6点,起床。送孩子去幼儿园。要乘摆渡船过河,所以要早早赶到渡口,然后在人流松散的时候过河。孩子的鞋掉了,什么时候掉的都不知道。寒冷中,孩子依然在她背上睡着。她们总是第一个到幼儿园,在门卫的屋里等老师来。门卫大爷热心,倒一杯热水,她就给孩子冲点炒面喝。然后,掏出馒头,放在炉子上烤。

老师来了,她把孩子往屋里一放,连忙跑回到渡口。孩子醒了,哭着喊妈妈,她一边跑,一边掉泪。到达单位也是第一个。打水,打扫卫生,取报纸,赶稿子。远在西南的丈夫从不知道她每天的这些紧张的生活流程,写信时,她总是说:我和孩子很好......所以,多少年以后,在丈夫的心目中,她依然是一个温文尔雅、娟秀文静的女子。每当看到现在别人家的孩子又哭又闹的时候,总是感慨:他们家的孩子怎么这样不听话。他以为,自己家的孩子没有哭过闹过就懂事地长大了。

周末散文五人行|华静|那一本厚厚的采访笔记

时光隐去了很多很多,她无法一一还原。可采访笔记中,圈圈点点,有些铅笔字已经模糊。但她用钢笔列出的采访提纲工工整整,清晰可见。当年,没有打字机,所有的文章都是她手写出来的。

每一个时间节点上,都有几笔即兴写下的留痕。或许是多年养成的好习惯,日志式的纸页上字体散乱,个别的字我现在看,甚至都要看半天才能读出来。地址索引图,还有联系人的名字,都飘落在字里行间。即便如此,丝毫不妨碍她把采访路径梳理清楚。感谢这些文字记载,让我在今天驻足回望她一生的工作经历时,也同样充满了成就感。那本厚厚的采访笔记在,依然丰盈了情绪。

原本,我想采撷几束笔墨花絮,让更多的人看看她厚厚的笔记中都记录了那些故事。后来,她说,你也可以对比着你自己来说我的事。这句话,给了我灵感。暖阳无语,她的那种安静的状态也温暖了我。

周末散文五人行|华静|那一本厚厚的采访笔记

或许是我个人经历中间或也有类似感受,受老一辈人们的感召,真的在午后、在傍晚、在清晨,安静片刻,思想片刻,然后沿着一条属于链接过去和未来的时光大道,走着。这个时候会发现,我们现在的走,并没有太多实质性地负累。而细嚼那些笔记本中的文字留痕,却依然能嗅到硝烟的气息和烟火的味道。

她一生不曾衰竭的娟秀,总让我不自觉地把她与美学的东西结合起来。多到我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语句来陈述。只有面对着笔记上同样娟秀的字体时,我才深切地感悟到来自一个书香女子的魅力。

一生,安静,平凡。她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最大的特点就是记录。受她及前辈们的影响,当我开始学会用笔记录生活的时候,才领悟到她细密心思中不能言说的生活感受,感知到藏匿在其间的向善向美之情绪。

她知道,有些事情虽然看上去那样琐碎、零乱,但却是必须要做的。只有做了,才会踏实。岁月流转,一本笔记的传承,让人看到了女性美丽的力量。正是她所做的这些,在我和更多人的心田一角种下一颗爱岗敬业的种子,她让平凡的工作变得不平凡了。

她采访的那些人,充满沉稳和果敢,缔造轻松写意,讲述着最质朴清新的生活故事。抱着开阔的心胸,她笔下的人物引导着我们,使我们更愿意坐在安静的空间里,或者行走其间,如同沉浸在一幅画中,也仿若栖息在我们久远的生命树上。

周末散文五人行|华静|那一本厚厚的采访笔记

那本笔记本,和她安静的状态,盛满了我们所有的清醒。 就像多少年前,我采访过一位烈士遗孀,人家同样把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交给我,那真是沉甸甸的一份嘱托。百感交集之际,渴望从那尘封的文字段落里找寻到精彩的故事。其实,记录都是杂乱的,甚至没有头绪,但放在今天重新审视时,竟然闪耀着异样的光芒。

我何其有幸,得到那么多老一辈人的信任。他们(她们)会把不为人知的心事告诉我,会把珍藏的资料送给我,望着那些坚定的神情,我隐约听到了一种心声:你必须帮助我完成这个心愿。

而我,就仿佛真的能读懂穿插在岁月中的纠结和困惑、希冀与坚强,使命感油然而生。

七一那天一早,我在朋友圈里发了一句“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并展示了为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百年举办的各种活动中自己的部分获奖作品和被收录文集中的作品,意在表现自己在岗位上成长。虽然那天天气不太好,但守在电视机旁观看天安门广场的实况转播时,体会壮美家国情怀,心里竟然一片艳阳天。

那一本厚厚的采访笔记,也表现出一个老人一生的业绩和感悟:写作是种责任。人生转折,要的是绝美领地。热爱是绝美领地的向导。 生活中的“绝美”都是细节。恰恰,就是这些小事,才真正打动人心。

周末散文五人行|华静|那一本厚厚的采访笔记

嘉宾有言

新闻可以是动人的。挖掘一个好故事,需要把心放进去。新闻的犀利被对前辈的敬意和彼此之间的信任巧妙包裹,善意和暖意涓涓流淌。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宛如生命之树上的两片树叶,在阳光中温柔对视,轻轻吟唱着共同的体悟,用责任、坚韧和美拨动人的心弦。 新闻应该是细腻的。这一本厚厚的采访笔记中,有对宏大叙事框架下个人表达的执着追求。捕捉微妙的时间针脚与历史记忆,探究人生转折之处的清醒困惑与希冀达观,以诗一样讲究的文字穿针引线,“大”就灵动起来,“小”就挺拔起来。正是这大与小的交响,引领新闻走向“绝美之地”。


周末散文五人行|华静|那一本厚厚的采访笔记

姜范 经济日报社高级编辑。采访过经济,编辑过副刊,钻研过外事,干一行像一行,干一行敬一行。看过一些故事,得过一些奖项,去过一些地方,有过不少收获。敬惜文字,仰视专业,保持好奇,心怀感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采访   笔记   娟秀   渡口   门卫   美文   老人家   散文   清醒   安静   情绪   周末   文字   孩子   笔记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