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敬心:为人处世的起点

程门立雪的故事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我们都听说过,选自于《侯子雅言》: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

程颢、程颐是北宋五子之二人,非常有学问的两人。当时有位进士叫杨时(也是北宋哲学家和文学家)。他为了求得学问,放弃了高官厚禄,专程跑到河南拜程颢为师,虚心求学。程颢去世后,杨时仍然立志求学,又想去洛阳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于是,他便和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当他们到达程家时,刚好遇上程老先生坐着闭目养神。两人一心求学,便恭恭敬敬站在门外,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了。两人不言不动,等了大半天。当程颐醒来时,看到杨时和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你们两位还在这里没走?” 这时候,门外的积雪已有一尺多厚了。

恭敬心:为人处世的起点

这个故事让我们联想到二祖惠可“立雪断臂求法”于达摩的传说。身为弟子,都是心怀恭敬心拜师求学。心不诚意不正,傲慢自负的人等于把真实的学问阻挡于门外。

恭敬心是什么心?

恭敬心:为人处世的起点

是尊重,是敬畏一切生命和顶礼一切智慧善知识,因为没有差别分别,都是大自然的造化。

是诚实,是心里坦坦荡荡,为人朴实,是践行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是谦虚,是虚怀若谷,犹如大海一样海纳百川。总觉得不如人,人皆有擅长而为我不及。是来自内心的声音,没有丝毫的虚假。

是美德,是人生修行境界高的功夫,是厚德载物的涵养。

是自重,尊重自己,爱自己,完全认知自己【智者大师:认识自己 】,也是保护自己。

……

恭敬心:为人处世的起点

我们还剩下多少恭敬心?

现在浮躁的我们,在自己的内心当中,在生活和工作当中,还剩下多少恭敬心?

我们稍微挣点钱就忘乎所以,看不起这个与那个,以为钱决定一切,心生的傲慢和自负无不遮蔽着我们的智慧而看不清真相。

我们也常常看到比我们强的人,他们的车子、票子、房子、成就、财富、资产比我们多,又会心生嫉妒和嗔恨心。

我们在聚会与人谈话时总是不停的说话,口若悬河,也不顾及别人爱不爱听,感受如何。

我们甚至在听课时心里的念头可能都会想:这个老师讲的我都知道,还不断在找茬。……

我们总是拿自己与其他比较,其结果往往也都导致内心的极度不平衡,进而人和人之间关系渐渐疏远、隔阂乃至敌意,朋友变敌人,甚至老死不相往来。

恭敬心:为人处世的起点

泰国佛像

这一系列的行为,全然以“自我为中心”和“自以为是”,活在“小我”、“自我”和傲慢的生命当中,犹如被恶魔的“我执”控制着。做事我行我素,任意妄为,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把人性的“小我”:好逸恶劳,趋利避害和相互攀比等发挥得淋漓尽致。我们就这样“画地为牢”作茧自缚等待无常命运的降临。

恭敬心:为人处世的起点

泰国女子传统服饰

当修炼一颗恭敬心,如何修炼?

人世间任何事物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人和人的因缘实属不易。若建立良好关系,当先从我们的恭敬心开始,当留给我们自己一条智慧光明之路:

第一,破除傲慢心和自以为是的毛病。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忌讳以自我为中心,发表错知错见的言论。当以虚心听取意见建议,统筹结论。以“中道”和清净心耐心地听讲。

第二,破除“好为人师”的毛病。“人师”的可厌之处并不在于教育别人,而是一颗不端正的心态对待他人。 孟子有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说人的毛病就在于喜欢批评别人,喜欢当别人的老师。

第三,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坚持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老师:“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四,求同存异。建立在共有的普遍因素和共识上,而不是比较是非和曲直。建立在共同语言、行为和爱好上,不同之处则取长补短便可。

第五,耐心、包容、体谅。忌讳一听到合意或不合意的言论即插嘴说话,蹦出喜欢或讨厌的情绪。不要因为外境沮丧或自满,与一切人和谐相处。

其他文章参考,敬请关注:

反思:为什么成年人的崩溃往往在一瞬间?

蔡志忠:思考能力才是王牌

心灵深处:情感与情绪的束缚

人为什么会是情绪的奴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求法   伊川   恭敬   程门立雪   好为人师   泰国   合意   小我   北宋   傲慢   美文   学问   毛病   情绪   内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