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何谓真正的为学之道?

一.为学之要

《道德经》: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何谓真正的为学之道?

今天与老友相聚,相见甚欢。谈到做学问的话题,别有一番新的启发。近期也因为在读一些古典书籍,尤其老子的《道德经》,便举一例加以分享: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这句话绝妙,在这里老子所提到的为学即做学问。这个做学问不是让我们学习和记忆许多知识,即使学富五车若不明学问之道也是徒然。若是论知识的记忆储存,我们是比不过电脑的,甚至一部手机,在这方面我们人已经输了的。人与机器的主要区别是人的灵性和创造力。所以现在很多人学了那么多知识,即在所谓的“知识经济”下,往往为大量知识付费,可是到最后为什么人还是会焦虑?新东方的知识大咖俞敏洪曾经说:“我在大学四年读了400本书,现在也已经实现财富自由了,但是怎么还那么难呢?.....”其实我们之前所认为的不一定就是正确的,这种做学问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的问题。

二.学问之道

《道德经》: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何谓真正的为学之道?

正如孟子所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此“放心”即是丧失的心,是找回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所丢失的这一颗心。

钱穆先生曾经说:“现代人的不幸,源于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安放自己的内心!”

其实并不是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安放,而是那颗真心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如今我们做学问就是要找回这一颗真心。当找回了这颗真心,一切便都可以放下了,就不需要再执着自己读了多少书或者研究了多少学问,而这颗真心就是一颗清静心【修炼一颗清净心:心道合一】。只有做了这样的学问才能真正让我们内心获得安宁而不焦虑,解脱而自在,也将会充满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

当我们有了以上的认知才是明理、明道、明心的开始。理者道之理,合乎道者即谓之理,明道即见真心。

当我们明道后也才真正踏上修道之旅。没有明道所修行和修心往往都是在盲修瞎练,甚至会走火入魔,因为这些往往都还只是在“世间八法”里打转。

《道德经》: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何谓真正的为学之道?

佛祖曾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佛祖将修行比喻为能蒙上眼睛而拉磨的牛,围绕着磨盘不断地行走,因为没有以正知正念为引导而觉悟,失去了心性方向,那修行便没有了任何意义。

当我们明道后,在行住坐卧,在饮食起居,在茶余饭后,无论出家还是在家无不是“为道日损”。当“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即可达到清静而无为,即证道:证得中道,即中庸之道。没有了分别心,没有了贵贱、高低、左右、胖瘦……

当我们觉悟到无时无刻不在道中,犹如鱼儿在水中,亦“道不远人”,“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即悟道。

悟道的美妙不可言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只有道中人能够以“无为而无不为”修身而利己利他,开发心中无尽的宝藏,正如孟子所说:“万物皆备于我。”

三、出世入世

《道德经》: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何谓真正的为学之道?

有句话说:“以出世的心修入世的行为,以入世的心修出世的成就。”

平时我们静修禅坐或行住坐卧修道或者念诵“六字真言”等等,往往便是修炼以出世的心而学会入世如何做人,学会不计较得与失,即“三轮体空”的心。当我们能够随时能够闭合“六根”和“三门”时,便能够唤醒内在的“精、气、神”,修得“一心不乱”的寂静禅定:对外不着相,对内不执念,持续精进便就可以让我们达到觉悟的状态。

从此我们就”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从此我们就“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从此我们便能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放下执念,心空方能无往而不利。以出世的心入世,做一个出世的智者才能做入世的强者。

相关文章敬请关注:


圣人之学:求其“放心”而已

上下求索:明心静心道心,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心如明镜:凡人修真的功夫

钱穆:现代人的不幸,源于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安放自己的内心

想一想:哪有那么多痛苦和委屈,只是我们的心胸太过狭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道德经   明道   孟子   损之又损   行住坐卧   佛祖   行道   创造力   美文   现代人   学问   真心   合适   放心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