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汤》:用视觉语言建构的哲理之书

前言:

图画书的一大好处在于能用形象的图画来解释单薄的文字,在联动中帮助人们完成对事物的认知。可图像作为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的艺术,又不单是文字的附庸。它能指代事物,又能表现思想与氛围等需要调动审美能力来品鉴的抽象内容。

在《石头汤》里,来自美国的绘本作家琼·穆特借欧洲民间故事的外衣,谱写了一曲禅学意味浓郁的美学之歌。他是如何突破文化的差异,完成了这本符合东方审美的哲理之书的?

《石头汤》:用视觉语言建构的哲理之书

答案在他创造的视觉语言中,除了采用将原版故事中的士兵替换为和尚、将发生场所搁置到中国等浅层“变装”方法,他还凭借对禅宗文化的充分了解以及对图像创作技巧的灵活运用,完成了绘本风格由内及外的兼修。拥有无限调试空间的水彩既可以勾兑出佛家弟子的清幽,也能刻画俗世凡人的粗鄙。在色彩之外,夸张的事物造型、仰俯交替的视角以及细节之处的象征都在为人物和故事做锐化处理。与故事中那锅用五花八门的食材熬煮的汤一样,琼·穆特借丰富的视觉要素,也炖煮出了一个禅意与哲思飘香的故事。

色彩:低饱和的寡欲与高浓度的私念

《石头汤》:用视觉语言建构的哲理之书

正文开始时,朦胧的水墨风景,远处若隐若现的长城蜿蜒曲折,近处是三个和尚青灰色的、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僧衣。恬淡的水彩创造出雾气氤氲的静美,悠远的禅意从中渗透出来。和尚的衣服朴素、自然,在与环境的和鸣中表达佛家子弟清心寡欲、心静气定的淡泊心理与融于天地、汇于万物的无我姿态。

《石头汤》:用视觉语言建构的哲理之书

三个低饱和的和尚来到了一个村落,这个村子里的人与他们截然不同。因为人们曾经遭受过苦难,因此身心倦怠,既不相信外人,也不认同自己。琼·穆特没有用压抑的色块来涂抹这些亟需拯救的人群,而是用了高浓度的色彩来“欲抑先扬”。秀才的艳红和裁缝的深绿位于中间,十分抢眼,但处于矛盾酝酿及爆发阶段的高饱和色彩并不代表活泼与生机,而是与人物傲慢、刻薄的面孔形成互斥,暗示人对个体利益的守护欲望之强烈。

身穿黄颜色服饰的小女孩儿看起来是个反例,但她身上的黄色不具备征服与侵略性,她不从属于这个只顾自己的自私团体。因此她的颜色虽然是鲜亮的,欲念却是低饱和的,她是真正的象征希望的存在。琼·穆特了解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能够代表权力的属性,将帝王的颜色挪移到一个孩子身上,传递如太阳般耀眼的希望之光,揭示小女孩儿在连结村民与僧人的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清淡的色泽能表现恬和的心胸,张扬的色彩能表现欲望。与此同时,如果再结合人物身份、年龄等信息,色彩又能演化出更多不同的含义。

造型:用建筑与器物的形变表现人们走向圆融的皈依之旅

《石头汤》:用视觉语言建构的哲理之书

三个和尚来到村子前,村民早已躲回家中,关上门窗,没有人出来迎接他们。人情味儿泯灭在荒凉寂静中,躲藏在墙体内部的、只露出半张脸的房子正是对村民紧张、瑟缩模样的暗示。和尚站在外面,门已经被打开了一半,象征最让村民防备的陌生人即将闯入。门楼上的两扇窗户状如瞪大的眼睛,门形同一张在吐露恐惧的嘴巴。紧张、胆怯、惶恐和拒绝是村民此时最活跃的心理,他们虽然早已躲匿到无形,但情绪却被建筑的拟态语言传递了出来。

《石头汤》:用视觉语言建构的哲理之书

在绘本中,形状是能表达气质与性格的图像元素。琼·穆特借用了能表现圆润、温柔、可爱的圆形与能表现锐利、刚硬、冷漠的方形来塑造建筑。这幅画中,左圆右方的两种建筑造型在承担两种作用,左边的圆形框选出代表希望的女孩儿,她正在为和尚运送圆锅,帮助他们熬汤。这是温暖的助力,是对佛的信任与归顺,圆是对和谐、圆满的暗示。而右侧是以静默与冷淡的姿态看待一切的人,是怀疑和尚与信仰的抵抗者。半掩着的门代表门后之人的犹豫与怀疑,像画框一样的窗户把本该互相联系的人群分割开来,让他们变成画,制造虚幻与现实的隔膜。一左一右,一热一冷,建筑在用沉默的语言对比人类的差异。

《石头汤》:用视觉语言建构的哲理之书

当故事进入后半程,人们渐渐摆脱隔膜,愿意对和尚们进行援助时,作者对圆形的应用愈加多了起来。锅沿上围绕着一圈笑容可掬的人,这里的圆寓意着他们打破封闭,与他人相连。当大家围坐在一起享受盛宴时,人们团坐成了一个半圆,这里的圆寓意融合、团结。

在建筑与器物的造型不断变化、圆渐渐取代方成为主要造型元素时,人也从疏离走向了亲密,这是由和尚牵动的集体朝圣之路,人们由不信走向信,由不和走向和,这一切都是对佛教用语——圆融一词的完美释义。

视角:在俯仰之间切换的侵略者与引导者形象

视角是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在图画中,视角不但能呈现客观的方位,也能通过变换来传递观察者的思想。一般来说,平视寓意平等、客观,仰视寓意被观察对象的高大,而俯视,则通常来表现被观察对象的渺小、无助。

《石头汤》:用视觉语言建构的哲理之书

和尚们走进村落,走进院子,他们敲敲门,无人应答,并且屋子里的灯也灭了,这恰恰证明了这里有人。后天形成的冷漠与戒备心理造就了这座“荒凉”的村子。当和尚想要借熬煮石头汤来告诉人们什么是幸福时,作者提供了两种视角,一个是大人俯视的视角,一个是女孩儿仰视的视角。两种看待和尚的眼光代表两种对待智慧的心态。

成人带着偏见与狭隘的眼光从屋内向院落中眺望,普渡众生的僧人是渺小的、低矮的。村民以俯瞰的姿势表露他们的不屑与排斥,宣告他们对外来者的谨慎态度。可女孩儿不同,在她仰望着僧人的画面中,远处的房顶为平视视角的参照,僧人此时的形象是伟岸的,暗示佛受人敬仰的地位。

《石头汤》:用视觉语言建构的哲理之书

年幼的孩子虽然矮小,却能在虔诚的仰望者视角中看见美好之处,接受僧人对他们粗鄙生活的点化,在虚心与端正的品行牵引下,叠放在一起的三块石头也能现出佛祖的身影。与之相反,成人以经验与学识领先于懵懂的儿童,却常常狂妄自大,以傲慢的姿态屏蔽掉智慧的启示。

象征:用灯笼明心智,以桥梁渡人心

即使是给孩子看的绘本,也会经常在寻常事物上寄托某种含义,让事物从形到义上做深化。在《石头汤》这本需要升华禅意的故事里,对象征手法的呼唤要更加强烈,运用得好不好将决定故事能否顺利传递禅学与传统文化的深韵。

《石头汤》:用视觉语言建构的哲理之书

灯笼比较容易引起关注。宴席开始时,人们的头上火红耀眼。灯是光明与希望的象征,在佛前供灯,是人们祈求盛世、健康和智慧的方式。《佛说施灯功德经》记:彼施灯者所得福聚无量无边,不可算数,唯有如来乃能了知。意指人们在心中点燃明灯的重要。

村民原本的生活是黑暗与封闭的,三位僧人的到来寓意佛法的到来,它如一盏灯笼,悬挂在心盲者的头顶上,照亮他们的心智。而当灯笼亮成一排时,则代表一场借宴席而进行的“供灯”仪式。人们聚拢在一起,举杯致意、以笑相对,这是对佛祖的另一种顶礼膜拜。

《石头汤》:用视觉语言建构的哲理之书

在一个春天的早晨,和风送暖、杨柳依依,村民们聚到河边给和尚们送行。

不管在文字叙述还是在图像描绘中,杨柳都是另一处象征,代表新生,也代表离别。但我更想说说桥的作用,它是艺术作品中的常客,在此处也不例外,是比杨柳更具力量的象征。

桥本身是联通的工具,当村民在岸边远望,当和尚踏上归途时,他们二者之间不再有鸿沟。与和尚进入村庄时村民背对与躲藏的姿态不同,这回他们正面朝向外人,以热情的欢送来展示他们敞开的心门。那座桥不仅是通往村落的途径,也是通往敞亮胸怀的路途。

除了象征村民开放后的思想,桥也在暗示僧人“摆渡人”的身份。“渡”本是用船载人过河的意思,在佛法中,佛法为船,可使信仰它的人脱离世俗与生死,在精神上得到自在与安乐。故事中,代替佛法出现的和尚是渡船,帮助互相阻隔的人们走出痛苦,到达幸福的彼岸。

结语:

故事里的石头汤,化解了人们的干涸,而《石头汤》,也启发了读者的智慧。柔和的画面中铺陈着深邃的禅意,和尚那心和、气定、神闲的无欲姿态是对静美与从容的东方文化的体现。琼·穆特打破了文化隔膜,用全新的视觉语言书写了一个既简洁又深刻的故事,给予了它独特的美感与哲思——幸福就像煮石头汤那样简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石头   禅意   僧人   佛法   寓意   美文   哲理   视角   村民   和尚   暗示   象征   事物   色彩   视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