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李雪艳作品:悠悠年味留温馨

悠悠年味留馨香

儿子高举着小烟花,笑逐颜开,可爱的小脸蛋荡漾着纯真快乐。此情此景,让我突生些许感动,喉咙里像堵了什么似的,涩涩而又甜甜的味儿蔓延全身。顿时浓浓的年味在我脑海渐渐升腾,记忆的闸门在噼噼啪啪的烟花中悄然打开。

儿子玩的所谓烟花,其实我叫不上名字。父亲告诉我,这就是我们小时候玩的“芝麻花”。对,就是芝麻花,我们小时候最爱的那种。虽是我们的最爱,可那时我们只是象征性地玩上一两根,而且那时的“芝麻花”没有现在这样的高档漂亮、五花八门。

渭南李雪艳作品:悠悠年味留温馨

那时候,年节中每天吃完晚饭,“芝麻花”就闪亮登场了。

小伙伴们不约而同在村南口的大涝池边集合,每人手拿“芝麻花”。其中有些伙伴拿的并不是真的芝麻花,只是用比较细的玉米杆或是棉花杆代替。队伍壮大到一定程度时,由“队长”一一为我们点燃,然后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围绕着村子欢笑着、舞动着繁星点点的芝麻花。手拿真芝麻花的带队走在前面,手脚舞动出优美、搞笑、滑稽的“舞姿”,花样百出,伴随着自编自演的童谣和儿歌。

除了“芝麻花”,记忆中鞭炮串似乎是过年最常见的“宝贝”。大年初一这天,大人们燃放鞭炮,孩子们在一边兴奋地围观。起先我们家是父亲掌管燃放鞭炮的大权,他认为女孩子胆小不敢做这事。后来我们略大些,争抢着想掌控这个“大权”。父亲也因为一冬天的忙碌,大年初一好不容易能睡个懒觉,也就渐渐将这个“特权”让渡给了我们五姊妹。

除夕之夜几乎没睡几分钟,我们姊妹五人就迫不及待地穿上新衣,争夺燃放鞭炮的权利。第一名起床的就可以肩负起这个光荣使命,我们便争先恐后,“不遑多让”了。

其实大多数时候我并不是起得最早的那位,但凭我是老小的身份,加之耍赖皮的“特技”,常常使这特权“花落我家”。那时的我满脸欢喜,洋洋得意地拿着鞭炮,而全然不顾姐姐们的感受。现在想起来,有些愧疚,但更多的是满满的幸福—作为最小而被让着宠着的甜丝丝的幸福。

很快就响完了鞭炮,可感觉刚刚开始,好不过瘾。可又不敢要求父亲多买啊:我家不富裕,我们不可以奢侈的。可是我们的小脑瓜很快就想到了其它快乐的方式。那时鞭炮燃放之前先在炕的最热处暖一暖,这样就能燃尽,而且声音响亮。可就是这样也有漏网之鱼。于是在别人响完后,我们便游荡在爆竹的碎屑中寻找猎物—没有燃尽的小炮。功夫不负有心人,新年的第一天里,我们总会满满地收获到还存有火药的小炮。小心地将它们剥开,倒出里面的火药,收集到纸盒子里。聚到一定份量,找一个角落,划着火柴,迅速点燃药粉,又迅速跑开。随着“噗”的一声响,空中串腾起明亮的火光。那一刻,火光照亮了我们纯真幸福的小脸蛋,激荡起我们清脆的欢声笑语,且荡漾在上空久久不散去。

有些胆大的男孩,还会将小堆火药粉放在瓦片上,上面再盖张瓦片,使劲迅速踩踏下去,火药迅疾发出很大的爆炸声。药粉如果足够多,那发出的声音不亚于鞭炮燃烧充分时的响声。当然,这种做法,女孩子自然不敢仿效,而男孩子则趁此在女孩面前炫耀一番,得意忘形。

点火药粉有乐趣也有危险,如果撤退不及时就有被烧到的可能。记得一次,我收集的药粉比较多,心想这回可以好好炫耀一番,得意之际点燃后撤离得慢了一拍,刘海“嗞啦啦”地被烧掉一截,惨烈不已。那天着实被吓到了,回家又不敢告诉父母,自己就偷偷地用剪刀将刘海修改了一番。父母那时很忙,对我也没过多关注,这事就瞒了过去。

小孩子的心思很单纯,快乐常常占上风,我很快就忘了那次冒险。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有些后怕,如果那时烧坏了眼睛,我将再不能享受到五彩缤纷的世界了,何其可怕啊!庆幸之际在想,也许是菩萨在保佑着我呢,善良的菩萨她不忍心看着我们那一点点简单的乐趣受到伤害而在时刻保护着我。

那时我们虽然没有玩具,却用我们的智慧创造了如此多样的快乐方式。现在每当过年回到村庄,儿时诸多童趣就会自然的在我脑海悠然回荡,欢喜迅即在身体的各个细胞悠然膨胀。物质虽不富裕,却让我们增添了智慧,让我们咂摸到另一种沁人心脾的快乐。

渭南李雪艳作品:悠悠年味留温馨

待过了正月初五,灯笼就成了孩子们晚上的主题。我们这里有舅家给外甥(女)送灯笼的习俗。从孩子出生的第一个春节开始,每年一次,一直送到十三岁。十三岁这年,称为“完灯”,象征孩子结束了儿童阶段,进入青少年了。这年春节,舅舅应该给外甥(女)买个大红灯笼。

在我的记忆里,可能因为我们家孩子多,我舅舅没有每年给我们每个人送灯笼,所以我只是在十三岁这年收到舅舅送的一个大大的红灯笼。那个灯笼让我欢喜了许久。而在之前的那些年,父亲每年给我买一个最便宜的那种用红色或粉红纸折叠成的纸质圆灯笼。这种灯笼不用的时候可以折成层,拿在手中只有几页书那么厚,用的时候提着最上层细绳,“哗啦”就打开了,然后将点燃的几寸长小蜡烛从底部的小孔放进去,就可以提着玩了。

这样漂亮的玩物,我们姊这样漂亮的玩物,我们姊妹五个轮流玩,当然我是拥有时间最长的,姐姐们都让着我。有时候他们特想玩的时候,还会合作着将几张稍大的硬纸板用浆糊粘贴起来,做只手工“灯笼”,外部涂些许图案。即便如此,这样的灯笼同样会在姐姐们心中激荡起欢乐的浪花。

如今看到各式各样绚丽多彩的灯笼,除了感叹制作者的聪慧之外,还有对父母和姐姐们深深的感恩之情。感恩亲人浓浓的宠爱温暖了我懵懂而欢乐的童年,让我在每个寒冷的日子回忆起来都会成为驱寒的暖阳。

每天太阳一落山,伙伴们的“灯笼会”就如约而至。每天选个“队长”,然后按个头高低排好队,随着"队长"的命令,队伍步履整齐雄赳赳气昂昂从村南口的涝池边出发,绕着村边的大路走一圈,再走遍小巷的角角落落,之后灯笼会圆满结束。然后,我们一边唱着“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一边恋恋不舍地各回各家。

渭南李雪艳作品:悠悠年味留温馨

回首翘望,那溢满泥土气息的乡间小路上,散落着我们欢快的小脚印,荡漾着我们的欢歌笑语。还有那红红的灯笼映红了我们的笑脸,也照亮了暖暖乡路……

“妈妈,快看,这个烟花更漂亮,还是七彩的呢!"儿子的喊声打断了我的思绪。哇,真的好美!抬眼,看到村道那头还有几个小孩子嘻嘻哈哈地玩着孩子们特有的"小摔炮",家家户户门上的大红灯笼在春风中欢喜摇曳……啊,幼时的年节如流水一样缓缓流向远方,而沉淀在时光之河里的那颗颗小石子,在岁月的打磨中,愈发光亮,愈发馨香。

如今,每年春节,我都会捡拾几颗留落在心里的小石子,养眼亦养我心……

作者简介

渭南李雪艳作品:悠悠年味留温馨

李雪艳,陕西省渭南市经开区信义初中英语老师。曾在渭南日报发表论文《爱心耕耘,智慧育人》、《渭南教育研究》上发表《让课堂时刻保持新鲜》,网络媒体发表《温馨》、《把娘放回心里》、《追寻那一抹江南美》、《悠悠书香润我心》等作品。闲暇之余喜欢用温暖文字抒写情怀、记录生活点滴和人间的真善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渭南   药粉   瓦片   火药   鞭炮   灯笼   舅舅   姊妹   美文   芝麻   队长   烟花   悠悠   父亲   温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