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贬值”时代,未来出路在哪里?

学历“贬值”时代,未来出路在哪里?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就在《文凭社会:教育与分层的历史社会学》一书中提出过“文凭的通货膨胀”的概念,指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更高的学位,工作职位对教育水平的要求也在水涨船高。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凭通货膨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尤其在今年疫情的影响下,各行各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门槛把控得更严格,只有达到相应的学历要求,才有可能通过简历筛选,获取面试的机会。这促使失去竞争力的求职者不得不继续求学深造,以适应社会需求。

从数据来看,2020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071万,持续上涨带来的是激烈残酷的竞争,虽然每年录取率都在增加,仍有百万考生无缘大学的大门。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341万人,与去年相比增加了51万人。尽管有扩招政策的扶持,然而受录取条件及名校数量所限,录取人数只有101.9万,也就是说每3个考研er中,只有1个人可能会顺利“上岸”,更多的人不得不沦为陪跑。国内优质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放眼国际,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2018年我国出国留学及归国就业人数创历史新高。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66.21万人,其中自费留学46.76万人,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再聚焦国内赛道,将出国留学作为提升和发展自我的新途径。而这些享受世界优质教育资源、学成归国的海归,也给越来越多的国内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就业市场的竞争。

学历“贬值”时代,未来出路在哪里?

新东方发布的《2020中国留学白皮书》(下文简称“白皮书”)数据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认为海归的招聘必不可少,超过5成的企业招聘海归的倾向呈上升趋势,海归在回国就业的过程中仍存在一定优势。

01

功利化教育带来的学历崇拜

近年来,学术造假的新闻层出不穷,说明通过投机取巧的方式来获取学历的行为不在少数。出现这种不良社会风气,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社会对教育整体认知的偏离。

将教育的目的与就业市场直接挂钩,K12讲升学率,大学讲就业率,模式化的“批量生产”,自然会出现高分低能、高学历零技能。功利化教育的影响广泛而深远,甚至蔓延到小学中学,教师的业绩与学生成绩直接挂钩,学校给老师施压,老师转而把压力转向家长,家长开始逼迫孩子,形成恶性循环。

功利化教育让社会对“成功”的定义也越发狭隘,什么是成功的人生?很多人会振臂高呼:考名校,拿高薪,进大企业成金领。而想要收获这些,就必须要有高学历这块敲门砖。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的孩子,对学历的崇拜是天然发自内心的。然而,对学历的过分追求,往往容易造成教育目的的本末倒置。

02

学历推崇的根源,是教育资源的失衡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20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05所,其中一流大学有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有95所,共计137所。虽然高校每年都在扩招,但跟庞大的学生群体相比,这一举措显得有些杯水车薪。

今年疫情以来,教育部宣布将对硕士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位进行扩招,这对于国内高校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延缓就业压力、等待行业复苏的重大利好。但如果学生不能坚持教育的初衷,更将加剧盲目追逐学历这一现象。

尽管近年来,清北等中国顶尖高等学府在世界大学排名中的进步突飞猛进,但不可否认,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发达国家的高校仍有一段距离。在最新发布的2021年QS世界大学排名前200的高校中,美国45所、英国26所、澳洲11所、中国7所。如果我们将目光放得长远一些,世界上的教育资源可以为中国学生提供更多的位置。

学历“贬值”时代,未来出路在哪里?

2013年开始,新东方CEO周成刚老师带领团队7年走访了20多个国家的200余所世界名校,与当地留学生、教授进行了500多次访谈,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了各国优质教育的风采和精髓。

03

我们选择留学是为了什么

追求这些前沿的教育资源,不出国是很难获得的。曾经的留学生黄正谈到这一话题时,已经在美国定居。即将为人父的他感慨,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走出舒适圈,才能迎接更大的挑战。“正是出国留学让我充分认识了自己,时刻保持清醒,为未来的发展做准备。”黄正说。

学历“贬值”时代,未来出路在哪里?

今年30岁的黄正研究生毕业于美国范德堡大学,现任美国康明斯(Cummins)产品经理。

像黄正这样的同学还有很多,这也是当下很多人选择留学的原因,希望能够借助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成就最适合自己的职业之路。

学历“贬值”时代,未来出路在哪里?

2019年,前途出国首次发起了优秀海外人才系列访谈,采访了30位年龄在30岁左右并已在国内外就业的留学毕业生,关注留学生群体个人职业发展,发掘有优异表现和有潜力的青年才俊。黄正的故事也收录在此书中。

或许文凭可以成为打开名企大门的敲门砖,然而一味的执着于所谓名校的光环,反而容易丢失追求教育的初衷。

学历“贬值”时代,未来出路在哪里?

以留学生就业为例,白皮书显示,海归作为一个整体,其视野、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但是具体到每一个海归求职者的个体,感受却不尽相同。造成海归在职场的不同待遇的背后,就在于当初选择通过留学来追求教育的初衷有所不同。

面对全球疫情防控逐渐进入常态,很多单纯的追求文凭的学生搁置了留学的想法,同时也加速了留学真正的“黄金时代”的到来,帮助国人树立理性、成熟的留学观。根据2020年QS对30000多名准留学生的调研显示,47%的受访者打算推迟留学,13%的受访者打算出国留学,仅7%的受访者放弃了出国的计划,人数占总人数比例不到一成,中国留学生决定放弃留学的更是仅占4%。留学带来的独特价值,仍是不出国就很难获得的优势。

2017年,普华永道对全球的CEO进行了调研,很多CEO反应,具有创造力、领导力、高情商、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难能可贵。而这些能力是伴随一个人走过职场生涯的利器,也是在国外长期学习生活后可以明显提升的。在中国诸多产业发展逐渐走向世界前列的今天,我们或许在某些专业技术领域上在逐渐缩小与世界强国的差距,但是一段异地的求学生活经历、几年跨文化的合作经验、与多元文化人群的交流碰撞、在陌生环境下的独自生活探索,仍然非常珍贵。

在疫情对全球经济开始产生深远影响的当下,面对变化时代的适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的世界格局下的创新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等,将成为未来社会生存的立足之本。

04

与世界接轨,与强者共舞

“一个更强的环境可以为个体带来巨大的提升作用,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有一个更好的学术环境或者工作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一定是有帮助的。”新东方前途出国总裁孙涛表示,与优秀的人在一起共同学习,这或许是教育的另一层含义。

北京、上海的高等教育在国内数一数二,然而这两个城市2019年本科应届毕业生中分别有13.87%和13.17%的比例去境外深造,这个比例可以说是非常高了,可见越是优秀的人越是认可环境提升带来的作用。

虽然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导致很多学生等待观望,但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和秋季开学的到来,各国留学通道逐渐开放,留学热度开始回升。

好的教育是能够互通有无的,中西结合培养出来的往往是一种跨界人才。他们在语言及文化思想上具备双向了解,因此在各类竞争中胜出的概率也会更大。正如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CEO周成刚老师所言:“无论我们的孩子未来在中国接受教育还是在国外接受教育,留学也好,高考也好,都应该具备一种国际的眼光,最终和世界的年轻人同台,和世界去接轨。“

教育的目的是要造就美好的人,美好的人才能构成美好的社会。教育不应仅仅是成为功利的求职敲门砖,而应是一个丰富人生经历、不断向优秀靠近的途径,使人拥有更为完善的人格、拥有在逆境中战胜困难获得幸福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9

标签:新东方   学历   教育部   敲门砖   受访者   疫情   功利   文凭   美文   名校   中国   留学生   海归   出路   未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