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我一直认为,人类的伟大在于明知道要死,却非得活出个精彩。在漫长的一生中,我们甚至误以为死亡不会到来。就像美国作家萨洛扬在遗书中写出的那个知名的句子:「每个人都会死,但我总以为自己不会!」

事实上,死亡就像生存一样一直伴随着我们,换句话说,正是有了死亡才让我们活得更加从容。我们之所以会忽略死亡,是因为我们对死亡没有实感体验,毕竟死亡到底是一种什么体验,只有死了才知道。

但是,死亡并不是一件不谈就不会出现,不谈就不会到来的事情。死亡本身就是值得探讨且必要探讨的事情。它是孩子必须知道且面对的人生课题。

一般而言,幼儿在2-3岁的时候对死亡已经有了一种模糊的认识,到了5-6岁就能够彻底理解死亡这个概念了。如果面对孩子关于死亡的问询,父母一直三缄其口,或顾左右而言他,只会让孩子真正面临死亡事件时,受到很大的心理冲击。

因此,在面对死亡问题时,不仅要谈,而且要认真地谈,甚至主动去谈。面对死亡问题,你的欺骗会给孩子传递焦虑,你的回避会引发孩子不恰当地联想。

死亡是生命的土壤,它让我们得以存活,只有放弃对死亡的幻想,才能真正尊重生命。


如何跟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我们要如何跟孩子谈论死亡呢?

首先,你要做的就是克服对死字的避讳。

受传统文化影响,我们会尽最大可能不跟孩子谈论不好的事情,包括死亡。在知乎上,我们能看见很多,问至亲死亡了,应该怎么告诉孩子的问题。这些问题诞生的统一背景,就是大人想把灾难、恐怖、黑暗等隔离在世界之外,避免受伤。

据一项小范围调查显示,中国家长有八成都怕犯忌,从不在孩子面前谈论死亡,被孩子逼问到没法逃避的时候,才会匆匆带过,而且一般都有美化色彩。

比如,爷爷享福去了。死了就会变成天上的星星。死了就是去到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那里很美,但是你现在还不能去。

敢于大胆地在孩子面前说死字,正确地谈论死亡,是死亡教育的开始。

其次,你对死亡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如果你自己对死亡也是一知半解,那么,给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就是一个伪命题。

鉴于我们的文化传统,很多成年人对于死亡都没有正确的认知。可能几十年的生涯,让你已经见惯了死亡,但是见惯了不一定就会接受。很多年龄很大的人,在面对至亲离世的时候,依然会瞬间崩溃。

在一项对111位丧亲人士的调查中发现,有超过70%的人会出现失眠、健康状况变差的情况。超过80%的人都会感到孤独寂寞,超过30%的人甚至有过自杀的念头。

因此,你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完善自己对死亡的认知。你可以通过互联网、图书、纪录片、电影等,获得这些知识。

这里推荐哲学家托马斯·卡斯卡特和丹尼尔·克莱恩写的讨论死亡和永生的书,《每个人都会死,但我总以为自己不会》,以及皮克斯出品的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

如何跟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接下来,你就可以开始跟孩子进行死亡教育了。死亡教育可以分为主动教育和被动教育两大类。

主动教育就是你发起话题,主动跟孩子谈论死亡话题。

主动教育一般要从生命认知开始,不能一上来就是死亡,而是通过动植物的生长,让孩子明白生老病死是再正常不过的自然现象。

你可以借助绘本,可以带孩子去自然博物馆,去户外等等。

主动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明白生命的真正意义,让孩子知道死亡虽然意味着结束,但是死亡之前生命可以多么地绚烂多彩。

生命本身就是周而复始,往复循环的,让孩子真正地接纳生命的力量。

其次面对死亡事件,相机进行死亡教育。让孩子更加直观地面对死亡,明白死亡的意义。

家里有亲人离世时,要把真相告诉孩子。如果大人的情绪难以控制,让孩子知道你不想谈论这件事是因为你太过悲伤,而不是他有什么过错。

家里的宠物离世时,可以跟孩子一起办个简单的葬礼,甚至可以让孩子给宠物写上一段悼词。

最后要注意的就是,三岁以前可以说不见了,走远了,消失了,等词语转移注意力。三岁之后,就应该告诉孩子死亡是生命的终结,再也回不来了。

记住,死亡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孩子认识到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更是让孩子懂得如何活得健康,活得有价值,活得无痛苦,而且死得还要有尊严。

如何跟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皮克斯   克莱   丹尼尔   托马斯   卡特   孩子   至亲   美文   认知   大人   主动   家里   面前   事情   正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