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爱弥儿》:好的教育,需要遵循3条法则

在《爱弥儿》中,卢梭虚构了一个叫爱弥儿的孩子,通过对爱弥儿的教育,构建了一个教育体系,让爱弥儿成为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自然人,免于堕落,在社会中生活。

尽管写就于两百多年前,然而卢梭提出的很多教育问题,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卢梭认为,好的教育,需要遵循3条法则。

自然法则

在同时代的启蒙思想家们都为理性而欢声呐喊的时候,卢梭凭借惊人的敏感已经意识到了理性会给人带来的问题。

崇尚自然,是卢梭给出的解决方法。

可以说,卢梭领先于浪漫主义近百年看到了自然对人的意义。

在《爱弥儿》中,自然是教育的第一法则,也是最重要的基础性法则。

卢梭《爱弥儿》:好的教育,需要遵循3条法则

卢梭认为,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在没有人为教育的原始时代,原始人凭借对自然的学习拥有了生存的本领,而在他所处的时代,自然却被遗忘了。

人们过于干涉孩子的户外活动,认为户外充满了危险,却不知,娇生惯养的孩子更有可能夭折。

对于孩子来说,适当地接触自然的艰苦,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让身体习惯恶劣的环境,能让孩子变得非常强健。

依从同样的道理,不要给孩子教授寓言故事。

卢梭所在的时代,人们喜欢给孩子讲拉封丹的寓言,其中很多故事,如“乌鸦和狐狸”等,我们这个时代依然流行。

人们希冀孩子从寓言中得到教育,但三观没有成型的孩子,往往分辨不出寓言故事的角色。

经常会对故事里的反面角色情有独钟,因为觉得有个性。

卢梭《爱弥儿》:好的教育,需要遵循3条法则

在“乌鸦与狐狸”之间,孩子们往往更喜欢狐狸,而不是可怜被骗走了肉的乌鸦。

同样,也不要和孩子讲道理,理性是最后成熟的,不能用最后的果来种因。

那应该用什么教育孩子呢?经验。

爱弥儿通过对请帖的认识,发现认识更多的字能掌握更多的信息,也能让他在人群中更受欢迎,于是他开始主动学习识字。

兴趣永远是最强大的内生动力,因兴趣而产生的行动,往往比外在强制管用得多。

不要争分夺秒,慢慢来

耐心,不只对教育孩子而言至关重要,对于成年人也是如此。

知乎上一位用户讲述种植的经历特别动人:

“以前我种过哈密瓜的种子,每天浇水希望能看到它发芽,长大,结瓜。一天两天……

一个星期过去了,它连颗嫩芽都没长。我就放弃了,把它随便放在阳台一角。

过了一段时间,我家又有新的植物来,我找花盆安置的时候,在角落发现原来那个种有哈密瓜的盆子,里面有一株干瘪了的嫩芽。

原来它也曾努力生长,只是我给的耐心和时间不够。”

卢梭《爱弥儿》:好的教育,需要遵循3条法则

自然生长的东西总是急不得,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也急不得。

不要让自己的爆发性情绪暴露给孩子。

卢梭举例说,如果孩子看到其他人在生气因此而震惊,大人要解释说,这个人生病了,他在发热。

由此将过度的情绪视为一种疾病,告诉孩子急躁的情绪是要不得的。

教育最重要的是行动,而不是说教。

说教可以在短时间说明问题,然而却无法让孩子记住,只有行动,才能让孩子有切身体验。行动,需要等待时机。

卢梭举了一个例子。

卢梭《爱弥儿》:好的教育,需要遵循3条法则

一个脾气特别暴躁的孩子,经常毁坏手边的东西。

卢梭把家具都放到他够不到的地方,孩子弄坏了家具,他并不着急修,而是让孩子体验到家具坏了的不便。

即使孩子打碎了窗户,卢梭也没有生气,只是冷冷地告诉他,这些窗户是我的,我要保护这些窗户的安全。

之后,把孩子关在没有窗户的房间呆一会。

这个时候要告诫仆人也要说,“我也要保护那些窗户。”由此形成教育的同盟。

很多家庭的教育里缺少这样的同盟,父母的说法有分歧,有时老人也来掺和一下。

尤其是老人的参与,会让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原则瞬间失效。

卢梭《爱弥儿》:好的教育,需要遵循3条法则

惩罚不是目的,让孩子认识到这样做是错误的才是。

因此在孩子答应不再打破那些窗户之后,大人也要做出反应,要高兴地拥抱他,像订立契约一样神圣。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体会到了履行承诺以及用处。

不要因为孩子撒谎而给与教训或者惩罚,要让孩子自己体会到谎言的不良后果和影响。

孩子的不良习惯,只有让他自己意识到后果,才有内在地改正驱动。

如果孩子喜欢熬夜,早上起不来,那就放任孩子睡懒觉,等到孩子发现错过了自己喜欢的聚会或者其他喜欢的活动,自然会对这个教训谨记于心。

了解自己的极限,把握当下

听从自然的安排,不是认命或放弃努力,而是了解自己的能力极限。

追求梦想非常勇敢,但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我们不停地超越自己,做我们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常常把我们带到永远也到不了的地方。

它就是我们所有痛苦的真正根源。

展望遥不可及的未来,却忽视了盈盈在握的现在,是最大的愚蠢。

对当下的体验不是享乐主义,而是不要紧抓住一切不放,把自己限定在一个目标里。

卢梭《爱弥儿》:好的教育,需要遵循3条法则

我们常听说“等我怎样了怎样了,我就去做什么事。”“等我到了多少多少岁,我就去怎样怎样。”

人生就在这种限定中倏忽而过,为什么要“等”呢?

把握当下的另一个内涵,是不要自寻烦恼,特别是那些不重要的事。

卢梭举例说,有多少王公贵族因为失去了他们从未见过的一块土地而让自己痛苦不堪。

一个快乐、精力充沛的人,因为邮局送来的一封信,瞬间像泄了气的皮球,沮丧不已。

这封信到底给你带来了什么伤害?直接扯断了你的胳膊还是腿?为什么一封信能让一个人的内心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如果那封信遗失了,从没有送到这个人手中,他是不是会一直快乐下去?

人生里有很多这样的“信”,这是我们的妄念,也是无边的欲望,省去这些,对人生没什么影响,而拥有这些,只会徒增烦恼和痛苦。

卢梭《爱弥儿》:好的教育,需要遵循3条法则

在《爱弥儿》的结尾,长大成人的爱弥儿有了自己的家庭,他跑来告诉卢梭,他不久也要做父亲了,他将亲自教导他的孩子,而对于卢梭,爱弥儿则请求继续做他这个老师的老师。

只要我活着,我就需要你。

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你,因为现在我已经开始承担一个成年人的任务了。

教育孩子,也是成年人认知自己的过程。

好的教育,对成年人要求更高,所以卢梭说,“一个人要掌控住孩子,就必须经常掌控住自己。”

借用尼采对叔本华的评价:

真正的教育者并非拥有显赫的头衔和丰功伟业之人,而是可以帮助你将潜力发挥出来的人。

卢梭所提倡的教育,也是如此。

人,不应该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而应是“你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21

标签:卢梭   法则   哈密瓜   嫩芽   美文   乌鸦   成年人   教育孩子   狐狸   窗户   理性   情绪   自然   孩子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