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福也至

文/肖行

冬至,福也至

“一九二九,伸不出手。三九四九,冻死猫狗。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八九,单衣行走。九九闻雷,响声持久。”这是小时候冬至节时爷爷教给我的一首朗朗上口、在民间流传甚广的《冬九九歌》。冬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也就是进入了夜最长,天最冷,民间所讲的“数九寒冬”。自冬至日起,按9天一时段,分为9段来“数九”(亦称“冬九九”),每一九各地气候均会发生变化。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即当数完九个九时,人间就迎来了万物苏萌、百花盛开的春天了。


冬至日,民间亦称“亚岁”、“冬节”、“长至节”等。这一隆冬时节,虽天寒地冻,但比较适合酿酒,酿好的酒正好能赶上正
月办春酒,而且,用秋天刚刚收割的晚稻糯米、地瓜、高粱等酿出来的酒比用早稻米酿出来的要更香、更甜、更醇正、更绵厚。因此,许多的福建人喜欢选择在冬至这一天酿青红酒,湖南人也喜欢在冬至酿地瓜烧……

冬至,福也至

“冬至大如年”。据文献考证,两千多年前古人就十分重视冬至这一节气。相传早在我国周朝,人们还不像现在以正月为岁首,过春节,而是选择以每一年的农历十一月为一年的开始,而冬至日这一天由于离岁首最近,因而在实行周历的几百年里,人们通常不怎么区分冬至和岁首,基本上冬至节就当是过新年了。一直到了汉代,汉人恢复了夏历,即以农历正月为岁首的历法,冬至日才不再是一年的岁首了,但因其代表着阳气开始增加的日子,所以依旧得到了国家和民间的广泛重视。自汉代起,冬至日也就成了一个固定的节日,被称为“冬节”,在这一天人们要休假休息,并相互拜贺,其重视程度与春节相比毫不逊色。《汉书》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福建民间有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这一天除全家团圆,一起吃“米时”(当地人对“汤圆”的称谓)、吃馄饨、羊肉及喝酿酒(这些食物都是十分大补的食物,既美味又能够满足人们度过寒冬所需要的大量的营养和热量,湖南人冬至还有吃萝卜的风俗,在他们看来冬至萝卜营养赛过人参)外,还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在福建民间有这么一个“孝子寻兽母”的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一男子上山打柴,受伤后被一母猩猩所救,被逼成亲,后来还生了一儿子。一天,男子趁母猩猩外出,带着儿子逃回山下。儿子由于思念母亲,因为母亲喜欢吃糯米粉,便在冬至这一天,把煮熟的“米时”粘在门板上。母亲寻着香而来,母子最终得以团聚。因此,时至今日,冬节时还有人将“米时”粘在自家大门、商店、货栈等的门柱上。

冬至,福也至

南方的汤圆北方的饺子。在冬至这一天我国北方地区是一定要吃了饺子才算过节的。


北方人冬至日吃饺子也是有来历的。相传东汉末年,由于常年战乱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即便到了寒冬腊月还得忍冻挨饿,许多老百姓耳朵发生了溃烂。当时有一名医张仲景,为了治疗百姓这一疾病,他发明了一种“祛寒娇耳汤”。即用一些大补食材先熬汤,之后再将食材捞出用面叠成像耳朵一样形状的面皮进行包裹(后来人们称之为“饺子”),再用大锅煮熟后分派给百姓,这项善举一直从冬至日持续到当年除夕。后来,当地老百姓为感恩,为了纪念张仲景这一善举,纷纷也在冬天做这种食物吃来祛除寒气,最后形成了冬至日和大年初一吃饺子这一风俗。

冬至,福也至

“搓米时聚搓搓,节节年年高;大人添福寿,伲仔(小孩)岁增多。搓米时齐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讨依嫂,依弟单身哥。”福州童谣《冬至歌》描写了一幅冬至日全家人包汤圆、吃汤圆团团圆圆、其乐融融的温馨暖人画面。冬至,是团聚日;冬至,是幸福日。


冬至,拉长了黑夜,也拉长了未团聚人的思念;冬至,冰冻了山川河流,却冰冻不了对亲人的牵挂……

冬至,福也至


冬至,思念如凉飕飕的冬雨,缠缠绕绕,丝丝缕缕;冬至,牵挂如飘扬的雪花,纠纠结结,洋洋洒洒,在心尖胸口,自由而快乐的飞舞……


冬至,福也至!即便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团聚,冬已至,就意味着离春节不远了,离家人团聚不远了;就意味着离春天不远了,离春华秋实不远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冬至   岁首   善举   阳气   湖南人   地瓜   福建   汉代   汤圆   正月   美文   饺子   老百姓   思念   重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