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檐水,点点滴(5):天人合一,至真至纯

文/肖行

屋檐水,点点滴(5):天人合一,至真至纯

海德格尔曾描述过自己诗意地存在的图景:“南黑森林一个开阔山谷的陡峭斜坡上,有一间滑雪小屋,……整个狭长的谷底和对面同样陡峭的山坡上,疏疏落落地点缀着农舍,再往上是草地和牧场,一直延伸到林子,那里古老的杉树茂密参天。这一切之上,是夏日明净的天空。两只苍鹰在这片灿烂的晴空里盘旋,舒缓、自在。这便是我‘工作的世界’……群山无言的庄重,岩石原始的坚硬,杉树缓慢精心地生长,花朵怒放的草地绚烂又朴素的光彩,漫长的秋夜里山溪的奔涌,积雪的平坡肃穆的单一——所有这些风物变幻,都穿透日常存在,在这里凸现出来……仅仅是在人自身的存在整个融入其中之际。”[1]这不仅仅是海德格尔单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更是其由此而产生的对人生境界的一种审美的真实写照。

生命如诗,至真至纯,美轮美奂,是优美大自然在每个人主观体验的基础上,在心灵深处内在的生成,是天、地、人、万事万物之间的同生共运的整体性关系,是天人合一。父母从小就教育我们,大自然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它恩泽万物,我们必须尊重它,顺应它,敬畏它,保护它,彼此友好协调,和睦相处,浑然一体。

屋檐水,点点滴(5):天人合一,至真至纯

五、天人合一,至真至纯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郑国大夫子产认为,人类的社会制度、规范和行为都应依照自然变化的规律,反映天道之常则,地利之常宜,人生之常行。人类是大自然的一员,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永远无法摆脱对自然的依赖。人对自然的终极依赖性,以及人类的主体性,决定了人必须去思考和揭示生命与“人的无机的身体”关系的本真。为此,人类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愚妄地把自身存在与自然对立起来,而应从观念和实际行动上真正把自身的生存纳入整个生态系统之中,来审视自身的存在,在遵循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对自己的一切行动负责,对自然的索取和干预必须有所节制,用共生、共存、理性、适度、呵护、净化等原则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屋檐水,点点滴(5):天人合一,至真至纯

01.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同自然共生、共存

程颢指出:“人与天地,一物也”,“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二程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的产物。人类不管是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还是人自身的生产,都得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可以说,没有大自然就没有人类。

与其他动物不同的是,人类从来都不是机械地获取自己生存和发展权利的,并不是消极被动地依赖自然生活,而是有目的、有意识、能动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并不断地发展自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响。”[2]人类虽贵为自然的主宰,是当之无愧的“万物之灵”,但其生存和发展并不能随心所欲地掠夺自然资源,因为大自然并不是纯粹被动地接受人类的改造和利用,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有的存在性质和客观运动规律。人类若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一味头脑简单地追求财富的增长,已经把我们星球的生态系统逼到破产的边缘,并没有让我们更幸福快乐”[3],反而更可能招致大自然无情的报复。这样的行为不仅是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也是对人类自身的不负责任。人类要想继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为自己所的一切承担责任”[4],就需要遵循大自然的性质和规律之真,在社会财富的生产中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从而不至于因为人类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危及甚至破坏大自然,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我们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并不是说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听之任之,而是要求人类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合乎大自然的规律性的选择,把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索取自然和回报自然有机统一起来,注重生态平衡,在坚持资源的科学有效开发的同时减少资源浪费,在创造新的资源的同时进行资源的循环利用,在充分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全面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统筹区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屋檐水,点点滴(5):天人合一,至真至纯

02.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与利用必须理性、适度

人类不能盲目地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这并不是人类的智能不足与文化不良,而是因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其资源和环境已经不足以承载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不足以支持如此大数量的人去享受西方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力是有限的,资源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需要人类对大自然的消耗和索取有所节制。人类总是习惯性地把幸福的追求当成物质享乐,狂热地对物质财富最大化的无休止地占有,这是人类生存的一个极大的误区。人类曾一度忽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为了自己获取继续生存的权利,人性之真暴露得一览无遗,加上恶性竞争及认识上的不足等,人类曾对自然几乎采取的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焚林而猎”等毁灭式的方式进行野蛮掠夺,导致人类开始异化成为物的“奴隶”。自然界并不总是消极被动地适应人类,人类每一次对于自然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都会导致自然界报复性的反应。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5]接踵而来的环境的恶化、资源的枯竭、生态的失衡、物种的减少无不拷问着人性,荒漠化石漠化的加剧、沙尘暴雾霾的侵袭、自然灾害的频繁等等无不让人类的生存前景不容乐观,甚至是感到了窒息。

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实证研究已经表明,当物质财富达到一定水平时,物质财富的增加与人的幸福感便不再具有必然的内在的对等关系。人类应放下那份对物质追求的狂躁,回归理性,回归到对物质财富适度的追求。古人云:“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广厦千间,夜眠八尺。”人的欲望无限,但人的需求可以由理性控制,所以,人们在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时,必须“适”自然生态环境之“度”,把自己的行为控制在自然生态环境对于人类活动承载力的限度之内;必须“适”人自身之“度”,把自身行为控制在人自身的承受能力的限度之内。这样,既有利于人们珍惜有限的生命,活出高质量的幸福人生,又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屋檐水,点点滴(5):天人合一,至真至纯

03.人类生命质量的提升需要自然呵护、净化

人类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而自然生态环境对人的生命质量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生存必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能源等生存资料的影响姑且不再累述,人类的精神追求和幸福的获取照样离不开大自然,照样需要大自然的呵护与净化。

灰蒙蒙的天空、浑浊不堪的江河、满目疮痍的山川、浓烟滚滚的烟囱、“千山鸟飞绝”的荒凉,刺鼻有毒的空气……人类连生存都苟延残喘,岌岌可危了,何来的生命质量与幸福?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一望无际的草原能让人胸襟开阔,“霜叶红于二月花”之层峦叠嶂的山川能让人灵俊,“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瀑布能让人振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湖景能让人静穆深远……千姿百态的大自然,美不胜收的瑰丽景色,无不让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不经意间,陶冶着人们的性情,净化着人们异化的心灵。亲近自然,如在画中,无不让人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睹物思人,如在史中,人们似乎聆听到了最古老的先祖无诸建冶城时夯筑之声,似乎触摸到欧冶子铸剑时炉火的炙热,似乎看见了项羽当年的威猛、屈子赴死的义无反顾、林则徐硝烟时的淡定、陶渊明的宁静……先辈们的事迹无不让人缅怀和崇敬,他们精神给人以启迪,催人奋进,油然而生深邃张力。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烦事在心头,人生都是好季节。”为了人类自身的幸福,能世世代代诗意地栖居于天地之间,人类没有理由不去精心呵护自然,美化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 [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海德格尔语要[M].皓元宝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83.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4.

[3][美]兰斯·莫罗.与我为邻,参考消息[N],2007-5-16.

[4]萨特.存在主义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342.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海德格尔   恩格斯   马克思   承载力   人与自然   天人   自然界   生态环境   屋檐   美文   大自然   点滴   规律   物质   人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