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哲学,错不了,爱也没有错,错就错在,让爱成了负担


学哲学,错不了,爱也没有错,错就错在,让爱成了负担

前有山东一准选调女大学生的一跃而下,后有美国埃默里大学一哲学生的悄然离去,二者都言及父亲,由于未知全貌,于此不妄加评议,可网络有人将其归因为“学了哲学,思考生命的意义太深入以后,可能看淡了生死。”这是什么梗?年轻生命过早陨落,本就让人惋惜,可这一让人呵呵一笑的梗却让学哲学,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有些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惶惶而不可终日。



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过。”学哲学,确实需要思考生命之意义,悟透生死,看淡生死。可看淡生死,并不等于随随便便就可以了结自己的生命。北大哲学系是学界闻名的长寿系,冯友兰、张岱年两位先生活了95岁,周辅成先生活了98岁,张世英先生活了100岁……这些人都是学哲学的,且都是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相对于我国目前的平均寿命而言,都应该算得上相当高寿了。



哲学,是现世的智慧。学校开设的哲学,告诉学生的都是积极达观的入世态度。如果都如网上所说是看透了死亡的真谛而……我想学生及其家长都不会选择哲学这一专业了,世上也早就没有哲学一说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哲学告诉世人,有生必有死,生,应如夏花绚烂;死,应死得其所。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指出: “我们不是为了制作书本,而是为了塑造人格;不是为了赢得战役和疆土,而是为了得到秩序和安宁。真正的大师的杰作是创造一种合宜的生活方式”。我国北宋著名大哲张载告诉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人之常情,谁也不会去怀疑父母对孩子的爱。但无论是谁,如果爱错了地方、爱错了方式、爱的过于浓烈,爱的过于霸道,爱的过于绝对,就成了他人的负担,这样的爱只能让人窒息。

学哲学,错不了,爱也没有错,错就错在,让爱成了负担

01.爱得太“满”,便是孩子一生的灾难


父母爱孩子,是一种本能;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这也毋庸置疑。孩子在充满家庭爱的环境里感受着父母的温暖,这是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土壤。



古人云:“满则溢,盈则亏”。爱,也要恰如其分,爱的方式也要对头,否则带给孩子的不仅不是爱,还是一种难以承受之重,甚至可能是一种心理上的伤害。女儿考了班上第一名,父母应先给其表扬,而后才告诫孩子别骄傲自满,因毕竟还不是满分,即便是满分,也应提醒孩子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谦受益,满招损。”不应动不动用责怪的语气,责备其为什么不考100分,如是,哪还有孩子敢考第一名,更何况,父母自己读书时都不曾考过100分,不曾有考过第一名,动不动就高标准严要求孩子,求全责备,这对孩子来说也是极不公平。3岁前就用英文跟其交流,拍了20多万张照片,拍坏5个相机,用胡萝卜、姜、蒜刻成字母累计25万个……辞掉高管职位跑到乡下去种菜捡破烂,靠捡破烂捐款为生……不知孩子他爹有没有想过,这是不是孩子需要的,别的孩子会怎样看待自己的孩子,孩子的心理会承担多大的压力?为人父母不应动不动就站在“为了孩子好”爱的制高点,对孩子寄予太大的希望,动不动就让其成为“别人家的孩子”,成为自己炫耀的资本,根本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承受能力,孩子的心理状况……否则,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小孩的压力也就越大。

学哲学,错不了,爱也没有错,错就错在,让爱成了负担

02.让孩子学会爱,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比给予爱更重要的是,父母应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引导孩子学会去爱,去积累爱的方式,去模仿爱的行为。



毕淑敏曾有过一段精采的阐述:“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不要抱怨孩子天生无爱,爱与被爱是铁杵成针百年树人的本领,象走路一样,需要反复练习,才会举步如飞。”



《孝经·开宗明义章》指出:“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教育是一项塑造灵魂,以促进人的生命发展为根本使命的十分有温度的伟大事业,家庭教育首当其冲应从小教育孩子生命的由来、生命的过程、生命的终结。一个人只有明白命之所由系,身之所由生,对生命过程有一个科学系统的认识,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生命所蕴含、衍生以及被赋予的丰富的社会内涵,才能真正重视生命的存在、欣赏生命的美好,进而敬重、珍惜宝贵的生命。而后父母还应教育孩子细识吾身,自成宇宙,让他们常怀感恩之心、常立进取之志、常学生存之能,去爱其所爱。



可如今的教育已被功利主义所取代,已不再是成“人”的教育,已变成培养冷漠的高速运转的得分机器。如是,在孩子心里,渐渐认为父母并不需要他的爱,只需要他考高分、上重点学校,那样父母才有了面子,有了炫耀的资本。他只要为父母努力拿高分,父母对他付出的一切都理所应当。慢慢地,他就会变得玩世不恭,不再关心别人,也不懂得爱父母、爱他人。

学哲学,错不了,爱也没有错,错就错在,让爱成了负担

03.父母应和孩子一起成长,学会爱与被爱



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与子女一起共同成长。爱是人与人交往的一种双向互动,授爱者不图报,受爱者应知报。



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应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孩子在爱父母时,也应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因此,父母之爱子女,应让孩子有足够的成长空间,让其有自己的选择权、决策权,不应动不动就越俎代庖,“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导师,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影响其心爱的子女。父母应与孩子一起成长,始终给孩子以榜样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孝经   立命   儿孙   哲学家   家庭教育   美文   人格   子女   生死   负担   哲学   父母   意义   著名   生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