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记否,那些年一起看过的露天电影

文/肖行

曾记否,那些年一起看过的露天电影

现在的年轻人根本就无法想象,露天,怎么还可以看电影?在他们眼里,看电影就得在环境优雅、舒适的影视城,至少也得在室内,戴着3D眼镜,怀里抱着一大桶爆米花,身旁放着一杯可口的咖啡、饮料……在年轻人看来不可思议的露天电影,可对吾辈来说,确实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农村还没有谁家已富裕到可以买一台电视,哪怕是黑白电视,晚上若能看一场电影,即便是露天的,村民也会像过年一样兴奋,平日里宁谧的村庄也会因此热闹一个晚上。


公社放映队要到哪个村放电影的消息不胫而走,便会极快地传遍千家万户,附近十里八村的村民当便晚会像赶集一样,成群结队赶赴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以外的村子去观看。在那露天的场地里,看电影的人黑压压的一大片,场面十分壮观。我的奶奶当年非常喜欢看电影,虽是裹脚老太太,走起路来比较缓慢,但只要一听到有放映消息,她老人家便会带着小板凳和手电筒早早出发,准时赶到,有时也会带上我。


由于放映员都是本乡本土的,大家知根知底。当放映员用一辆永久牌自行车驮着放映的家什入村时,一大群小孩便会跟在其身后,一起反复嚷嚷:“某某的屁股显又显,生出个儿子放电影。”放映员听了,只是笑了笑,嘴里不停地说:“去、去、去……”


那时,由于村子一般都没有一个较大一点的室内场所,因此,电影不得不选择在村里露天的打谷场、或晒谷场、或村小的操场来进行。一般地,放映员会在场地边缘的泥地里插上两根竹杆或两根小木杆,在其顶部系上一块白色幕布。有怕麻烦的,会直接在场地旁边一农舍屋檐下,找一地方将幕布直接挂起来。我家老屋不远处七斤老倌家的墙面,就是村里放电影时放映员挂幕布的首选。幕布挂好后,放映员会在禾塘坪中央找一合适位置,从村民家借一八仙桌将放映机摆上,调试好,万事俱备,只等天黑。

曾记否,那些年一起看过的露天电影

一般情况下,放映员为能早点回家,夜幕一降临便会开始放映。因此,每逢村子里放电影,太阳刚西斜,村里的老人、小孩就纷纷搬着自家的板凳、椅子什么的,为家人占一较好的观影位置。我和姐姐也会早早就搬出大大小小的板凳,虽给两位哥哥也占了座,但大哥由于在读高中,为了前途,即便银幕就挂在家门口,他也不会去看,而是在家专心复习功课,这成了当年父母教育我们的样板案例。二哥是一定会去看电影的,可从不和我们坐一起,只要他那帮“狐朋狗友”将食指勾起来,放在嘴里使劲一吹,哨音一响,他便会将碗里所剩饭菜三五几下,狼吞虎咽地扒完,然后将碗筷随手往桌上一扔,跟着哨音,像追风少年一般,风一样游走了。


电影正式放映前,放映员还要再试机。只见他不慌不忙打开已架好的放映设备,将灯光正好投射到银幕中央。此时,坐在光柱正下方的一些较为顽皮的孩子,纷纷站了起来,站在自家凳子上,或挥舞着小手,或做成老鹰、小猫、小狗等小动物的形状,投影在银幕上,一闪一闪地,极其可爱。放映员也极是配合,一直让小屁孩们玩过够。一些小年轻可不干了,开始起哄,哨声、喊声……此起彼伏,催促着放映员赶紧开影。放映员也不敢擅自作主,一定要等村里最大的领导——生产队长要么传达一下上级精神,要么播个什么通知,要么发表一番“重要”讲话后,才开始正式放映。


那时,由于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生产队长的讲话时不时就会蹦出几个错别字来。多种“经营”被他讲成了多种“经管”,五谷丰登又念成了五谷丰“凳”……惹得全场哄堂大笑,就连小学生都把自己个的小肚子也笑疼了。村长讲完后,放正式影片之前还得先放一些纪录片或科教片,遇到运动时,还要放映一些政治宣传口号之类的幻灯片。正式影片终于开演了,人声鼎沸的禾塘坪一下子便静了下来,所有人的眼睛都紧盯着银幕,生怕错过了哪一个好看的镜头。


忙碌了一整天的人们,一扫白天的疲惫,目不转睛地看着电影。有上了年纪的,烟瘾上来了,熟练从口袋里掏出烟斗,从烟袋里抓了一抓烟丝,用力将其按在烟嘴里,然后点上火,叼在嘴里,一边眯缝着双眼看着电影,一边“吧嗒——吧嗒”,或“咝——咝——”地细品着自制的土烟。若是冬天,村民还会搬来火盆或火炉,一边烤火,一边看着电影,一边嗑着刚炒出来的香喷喷的瓜子花生……带孩子的小媳妇则一边看着电影,一边同身旁的妇女唠着嗑,其视线却一直停在自家小孩身上,时不时对自家小孩大呼小叫……对于那些青春萌动而又尚未成家的年轻人来说,此时则是他们约会、追朋友或谈对象的大好时机,也是一些毛头小伙找隔壁村民茬的良机。最开心的要数我们,电影若不好看,我们会三三俩俩绕着场子你追我打,像一条条小泥鳅,乖巧灵活地在人群中蹿来蹿去。


有部分从外村来看电影的村民,他们要么到亲戚或熟人家借凳子,要么直接爬上禾塘坪四周的围墙,要么就一直站着……津津有味地看着电影,有时一笑点会让整个禾塘坪都哄堂大笑起来,整个村庄像是沸腾了。中场换片,又有人影,各种造型影子映在银幕上,银幕白光闪着321倒计时后,电影又接着开始演。


当年的电影正常情况下是一次放两个正片,有时会加映,加映片主要是“新闻简报”、或“短篇动画”。观影的人们一般不怎么关心片名,只关心有没有电影看,关心“有没有打”,似乎只有“有打”,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每当电影片头出现闪闪的大五角星、底下配有一行“八一电影制片厂”、并响起嘹亮的军乐,整个禾塘坪就会发出一阵欢呼声。那时的影片非常给力,主要以《红日》、《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英雄儿女》、《林海雪原》、《小花》等革命战斗故事片为主。当年电影里的许多经典台词和电影插曲,别说是大人,就连小孩都会模仿或学唱,以致于几十年后还是念念不忘。

曾记否,那些年一起看过的露天电影

若天不刮风,天不下雨,便是看露天电影的最佳时机。天上,有星星参北斗;地面,有夏虫低鸣;人们,扎堆看着电影,温馨且浪漫。若天下起毛毛细雨,人们或撑着雨伞,或戴上斗笠穿着蓑衣,或披着塑料雨衣……一起看着电影,倒也有几分诗意……


看露天电影最扫兴的是放映过程中,天突降大雨,电影不得不提前散场或改期。大雨的不期而至,像极了给蚂蚁窝里泼了一瓢水,乱成了一锅粥:孩子的哭叫声,父母找孩子的呼唤声、凳子的磕碰声、被踩到脚的叫骂声……整个禾塘坪像一活脱脱的“翻车”现场,不一会儿,人就散得一干二净。若是阵雨,大家会在附近的屋檐下躲上一躲,执着等待雨停后电影能继续进行。放映员也不想再来一次,因此,雨停后一般会继续进行,幸运的村民可以继续观看。而那些急着回家的,若半路上听到了电影继续放映的消息,瘾粗的又会折返回去。


电视普及后,放露天电影的次数就越来越少了。即便有,去看电影的也是稀稀拉拉的只有几人,露天电影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2000年,文化部开启了“送电影下乡”工程,公益的露天电影又带着怀旧色彩,重新出现在了农村的禾塘坪,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绝大多数村子早已是人去楼空了,禾塘坪也已荒芜,杂草丛生了,露天电影已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宛如故乡的那轮明月,独自冷冷挂在村口古树的树梢上,残存在我们这几代人的记忆深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露天   哨音   幕布   电影   哄堂大笑   凳子   银幕   村子   板凳   美文   村里   村民   看电影   当年   小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