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白血红》之父笔底奔腾千军万马



《雪白血红》之父笔底奔腾千军万马


当年,一部《雪白血红》,让张正隆的名字红遍了中国。

多少年过去了,人们只要谈起辽沈战役,还会不自觉地谈起张正隆和他的成名之作。有人说,他是个历史唯物主义者,有人说他胜任为中国革命书写史诗。《雪白血红》之后,很多老将军及其家属找到他,请他写传记。看中的就是他“不溢美不饰恶”的司马迁精神。那么,他目前的情形如何呢?56岁的张正隆狠命地吸了口香烟说:“我是男人!我是军人!”在他身上,竟找不出半点世故来。
他这样评价东北抗联:在人类反法西斯战争舞台上,你找不到这样的军队,面对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那样强大的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战争。这是一场凭借自身力量根本无望取胜的战争。然而他们就是跟鬼子干,能被打死,不能被吓死。真了不起,这就是精神;他这样评价抗美援朝:打得扬眉吐气啊,一百多年来,我们受尽了气,要地给地,要银子给银子。毛泽东让那些外国人重新看中国,抗美援朝胜利后,中国人在世界上说话好使了。
史实,就应该让有如此思想如此血性的人去谱写。

﹡本溪县第一才子 破格走进军营
1947年,张正隆出生在辽宁本溪县一个普通铁路工人的家庭。

家风淳厚,追求善良,崇拜劳动,因此,一代一代的都是靠本事吃饭的本分人。张正隆小的时候就迷上了文学。小学毕业,他私下读完了《林海雪原》、《苦菜花》、《青春之歌》、《苦斗》、《烈火金刚》。当时,能借到的书也就是这么多。他想买了。可是,父亲每月只有40元的工资,这40元钱是张正隆爷爷、奶奶、母亲和五个兄弟姐妹的全部生活费用。哪里有他买书的钱呢?张正隆就上街拣牙膏皮、旧胶鞋底、铁钉、麻绳头,然后拿到废品商店去换钱。有一年夏天,他忽然发现自己个子长高了,看着镜子里的身影,一个鬼主意产生了。暑假期间,他跑到山沟河边,找了一个装卸碎石头的活。他咬着牙干了二十多天,挣了七元钱。他拿着钱跑进了书店,一下子抱回来一大摞世界名著,他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一边读,一边试着写东西。天长日久,文学在他身上发育成长起来。可他自己却浑然不觉。
1966年,张正隆在本溪县一中办一份名叫《东方红》的小报。到了1968年,张正隆在本溪县成立“革命委员会”,要给党中央毛主席写致敬信。这当然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上上下下十分重视,抽调了许多笔杆子,写了不知多少遍,也不知道送到哪里审查,都没有通过。这时,人们想到了县一中的小才子张正隆,于是,这个稚气未脱的中学生代表全县30万人民给党中央毛主席写信。他趴在宿舍的大通铺上,写了两个小时完成任务,领导一看,只字未改,说绝妙文章,于是寄给北京。张正隆从此为本溪第一才子。由于文章写得好,下乡不久,他被调入“县革委会”报道组。半年当中,他在新华社发了六篇长篇通讯。尽管文章充满极左思想,但文字却是一流的。
1969年,在本溪县“支左”的解放军问张正隆,想不想当兵?那时的年轻人还有不爱当兵的吗?可是他有点担心,因为他超龄了。然而,他顺利过了关。后来他偷偷问别人为什么,人家会说,那还用问吗,本溪第一才子谁不要?部队是把你作为特殊人才要走的。

﹡在前线的战场,玉成辉煌的《一代哀兵》
张正隆入伍后一个月,就被调到军部直属炮团当了报道员。

从此,炮团的稿件见报率飙升。到了复原的时候,首长不让他走。超期服役三年后,这个27岁的老兵被破格提干。在出色完成新闻报道任务的同时,张正隆开始创作诗歌、散文、报告文学。这时他有了明确的创作主张:我是个军人,要把主攻方向放在军事文学上,写战争,写将帅,写士兵。
1984年4月,张正隆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命令,与济南军区和南京军区的四位作家一起到广西边境体验生活。他听了异常兴奋。他忽然想起了妻子和两个孩子。于是,他赶紧写了一摞信,对出版社的朋友说,你呀,每隔一个星期给我家属邮一封。记住,不要对他们说我上前线了。
他和同伴来到中越边境,他们在前线部队生活了半个月,上级命令撤回。有的同志说咱们去桂林玩玩吧。张正隆想,来一趟前线不容易,于是他说:你们去吧,我到法卡山看看。
法卡山炮战打得正猛。他住进“法卡山英雄营”前沿的猫耳洞里。炮火连天,他成宿成宿地睡不着。在5号阵地,他拿着望远镜,和战士们一起盯着敌人。有一天,他从战壕里探出头来,向对方的阵地望去。一个18岁的小战士迅速把他按了下来,对他说:首长,这样太危险。张正隆说:我从东北来一趟不容易,我要多看一些。战士说:不行,敌人的狙击枪瞄准器能把目标放大40倍,2000米内眉毛眼睛一清二楚,只要他开枪,谁也跑不了。不瞒首长说,我就是专门负责您的安全的。张正隆说,我也是军人。战士说,您是我们军人的作家,我们就是要保护你。他听到这里,默默戴上了钢盔。后来他说,一想起战士的话,我手中的笔就重了起来。侦查小分队经常出去执行任务,有时难免要伤亡。所以,每次出发前,战友们都要为他们敬壮行酒。用茶缸子,用饭盒子,张正隆在一旁看着,心情异常激动。有一次,他对指导员说:我也去。指导员说:胡闹,出了事,我怎么向总政交代。张正隆说:我是来体验生活的,不去怎么算体验?指导员被他问住了,一挥手让他去了。张正隆这个得意呀,他跟在小分队的后边一路向前。刚走出200米,指导员又派人把他追了回来。
有一天,他终于获准和一个小战士出去执行任务。那座山上长满了小树一样高的蒿草,只能听人说话,却看不见人影。他们走着走着,迷路了。小战士急哭了,他害怕把总政的作家首长弄丢。张正隆劝道:别着急,咱们等着,也许会有人来找我们。他们等了许久,忽然传来笛声,吹的竟是《我的中国心》。他们顺着笛声走去,果然找回了自己的阵地。他们刚趴下,敌人就开炮了,炮弹掀起的泥土把张正隆的腰拍肿了,他的枪口瞄向巡逻的敌人,他感受着战争的气氛,体会着战争的残酷。
40天过去了,他写成了报告文学《一代哀兵》,还有十多篇散文,作品歌颂了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一代哀兵》获1985年《解放军文艺》优秀创作奖。法卡山前线的官兵看到他的文章后,纷纷给他写信,向他致谢,同时,他们又给总政治部领导写信,为张正隆庆功。张正隆回到家里,妻子和儿女竟认不出来他了,他的大方脸变成了“刀条脸”。

《雪白血红》之父笔底奔腾千军万马


﹡《雪白血红》是他文学生涯中的“辽沈战役”
198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指示,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组织一批军内外作家撰写“中国革命战争报告文学丛书”。

张正隆被指定写“辽沈战役”。1987年,他开始采访。张正隆是个一丝不苟的人,他平生最反感那些咬起笔杆胡编乱造的人。他主张报告文学要事事有来历,句句有出处。特别是写历史,一定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实事求是,是非清楚,功过分明。这样,作品才能经得起历史考验。
一年中,他对辽沈战役所涉及的东北广大城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采访。第四野战军的高级将领、普通士兵以及当时参战的民工,还有国民党的败军之将,凡是能找到的,他都要一一采访。当时,上级批给他一万元钱的采访经费,按说还可以说得过去。可是他说:“共产党的钱我舍不得花。”他宁愿自己多吃些苦。那时,他背着一个军用挎包,往返于各大城乡之间。坐地铁,坐公共汽车,坐乡间的毛驴车,明知道飞机快,“的士”快,可他的手就是不忍心去拿包里的钱。夜里,他只住一宿五元的小旅店。一年下来,他只花了3000元钱。
采访苦呀,难呀。每到一个城市,他要求自己至少要采访十位老人。为了抓紧时间,他必须周密地安排。当时,他的身份只是某部的宣传干事,有时到了深宅大院的门口,秘书就挡驾了。这样,他就要反复地做工作,给人家讲这是总政部给的任务,讲辽沈战役在中国革命史上的意义,直到讲通。有一次,他好不容易讲通了一家。秘书说,下午来吧。他知道中午老人要午休两到三个小时。大冬天,他一个人挎着背包,在街头走来走去。到了午后三点,他估摸着老人该起床了,于是去敲门。结果,老人的家属说,忘告诉老头了,他出去玩门球了。你明天来吧。明天一去,还不错,真见到了老人。谈起辽沈战役,老人兴致勃勃。
在乡下采访,他吃在农家住在农家。晚上睡觉,没有被子,他就和衣而卧。十天半月不得洗一次澡,他身上生了虱子。有一次,他采访了一个记忆力很差的老人,他发现老人上午讲的一个样,到了下午讲的时候,又变了一个样。本来他已做完了笔记,回去与别人的讲述核对一下也可以。可是,他决定在乡下再住一宿,冷就冷吧,虱子就虱子吧,无论如何还要再和老人家谈一次。结果,第二天,他重新采访了那位老人。他得到了一种真实客观的说法。
到1987年年底,他共采访了100多人,写了100多万字的采访笔记,平均一人一万字。他在100多万字中提炼出51万字,这就是《雪白血红》。广大读者认为,这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还原了历史。该书成为畅销书。
1989年,他在海南采访完毕,准备去上海。可是买不到飞机票。他给海南军区接待处打电话,一个姓邓的军人接了电话。那人先说没有办法解决。可是,突然问道:你们军区有个人写了《雪白血红》,你认识他吗?张正隆说,我就是呀。那人说,真的?那好,你等着,我去接你喝酒。那人把他介绍给军区机关的好多战友,说,看看他就是写《雪白血红》的那个人,我哥儿们。有一次,在北京出差,住在西直门总政招待所。一天,闲着没事,他和朋友随意走进一家小书店,老板正在卖《雪白血红》。张正隆的朋友介绍说,这就是作者。小老板一听,又让座又倒茶。他说:张老师,我做梦也没想到你能到我这小店来呀。不瞒你说,你的书让我赚了几十万元,我最高时一个月卖过5000册。你是我的“财神爷”。这样吧,我这里的书你喜欢哪本就拿哪本,用麻袋装也行呀。我一分钱不要呀。
很多将军看到他的书后,给张正隆打电话、写信表示鼓励。同时,还提出请张正隆为他们写个人传记。上将韩先楚的家属找到他,也提出了这一要求。张正隆说:写可是写,但不能干扰我,我要全面真实地采写,我不但要写他打胜仗,还要写他打败仗。对方说行。结果,他越写越爱这位将军,而且他惊异地发现,这位“旋风司令”竟一个败仗也没有打过。《战将》出版后,人们普遍看好,认为比其他人写的将军传记生动真实。

《雪白血红》之父笔底奔腾千军万马

﹡《雪白血红》续集唱完,《血热雪冷》正在鏖战中
张正隆现在是沈阳军区政治部创作室副师级创作员、作家。

《雪白血红》之后,张正隆的笔一直没有停。他写了续集《东方红》等作品。目前,他正在紧锣密鼓地采写《血热雪冷》。这是一部反映东北抗日联军的长篇报告文学。为此,他读了几百本的书。计划中,他要采访东北三省相关的50个县,现在还有40个县没有去。他越是深入采访,越是对抗联英雄敬仰。他说,个个都是好汉,在全人类的反法西斯战争中,他们打得最艰苦最顽强。今天作为一个军人,一个作家,他能做到的就是把这部作品写好,献给所有无愧于这片黑土地的先人、同辈和后人。他说,他对日本侵略者恨之入骨。他说:我恨不得把他们一个个咬死,他们不是人,他们是一群畜生。
张正隆身体不大好,脑供氧不足,时常头昏迷糊。他现在每天只能写2000字左右。他每写完一部作品就对妻子说:再不写了,再不写了,以后你再看见我写就劝我。结果,再写的时候,谁也劝不住。写作《血热雪冷》就是这样,桌子铺满了稿纸和采访笔记,他说他很笨,不会电脑,嫌学电脑耽搁时间。用笔用惯了。写好了,儿子给他用电脑打出来。
他说:作家要用作品说话。要爱国家爱人民,要忧国忧民,要秉笔直书。那样的话,作品才能留下来,灵魂也就有了安放的地方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总政治部   辽沈   血红   本溪   正隆   总政   报告文学   指导员   千军万马   首长   美文   战役   军人   战士   采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