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荷专家联手修复百岁慈禧画像



中荷专家联手修复百岁慈禧画像

在颐和园文昌院,11月4日,创作于104年前的慈禧油画像正在迎接中外观众的观瞻。这幅被称为具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的颐和园馆藏文物精品,是中国、荷兰两国专家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艰难修复才得以重新面世的。

整个画像高232厘米、宽142厘米,在写有“大清国慈禧皇太后”的横幅下面,慈禧穿着华贵的皇家凤袍,坐在龙椅之上。她凤眼、细眉、丰唇,脸上没有一丝皱纹,很像一位少妇。然而据史料记载,慈禧当时已经71岁了。这是为什么?难道慈禧真有回春驻颜之术?

想得到科学的回答,我们还要听颐和园文物管理部主任秦雷的介绍——“1905年的夏天,荷兰画家华士.胡博应清政府外务部的邀请来到中国,为皇太后画像。他是首位为慈禧画像的西方男性画家。他利用四个早晨为慈禧做写生,然后,又经过两个月的后期创作完成了这幅作品。慈禧太后见到头像小样后,要求去掉眼睛和鼻子等处的阴影,而后眼睛要加大、嘴唇要丰满、嘴角要向上、眉毛要直。华士.胡博按照慈禧的要求进行了修改。慈禧太后就这样年轻了——”

画像诞生于一场“骗局”

这幅慈禧油画像的作者,是出生于荷兰东南部林堡省首府马斯特里赫特的大画家Hubert·Vos(中文名华士.胡博)(1855——1935)
  华士.胡博于1893年加入美国籍,长期游学欧洲,广泛学习雕刻、绘画等艺术,后来,专攻肖像画,成为当时欧洲著名的肖像画家。曾经为荷兰女皇、俄国驻英大使等欧洲权要画像。1899年,华士.胡博首次来华,美国公使康格、英国公使窦纳乐把他介绍给京城里的王公大臣,他先后为庆亲王奕劻(乾隆17子永璘之孙)及李鸿章、袁世凯等朝廷重臣画像。

有一天,深得慈禧高看的奕劻亲王拿着华士.胡博给他画的肖像来到慈禧面前显摆,慈禧一看,大为赞赏。她认为肖像画得惟妙惟肖。慈禧太后晚年曾经两次接受外国画家为其绘制油画肖像,第一次是由美国公使康格的夫人推荐的美籍女画家凯瑟琳·卡尔担任,从1903年8月开始,至1904年5月完成。画像的目的,是参加当年在美国圣路易市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向国际社会展示这位中国女皇的“良好”形象,以改善其因镇压“戊戌维新”和支持义和团排外运动而给外国人造成的不良印象。博览会结束后,清政府将这幅画像赠送给了美国政府,现藏华盛顿国家博物馆。1905年,卡尔出版了根据自己在颐和园和宫中为慈禧画像的经历写成的回忆录,取名《与中国皇太后在一起》(中译本名为《慈禧写照记》),风行海内外。但慈禧认为,华士.胡博.胡博比卡尔的艺术水平要高得多。于是,下旨给外务部,让他们邀请这位画家到中国来,为她也画上一幅像。1905年初,华士.胡博受清廷外务部邀请,再次来华,当时,有关人士告诉他,是要为外务部的官员画像。

可是当6月10日华士.胡博到达北京时,外务部右侍郎伍廷芳却突然对他说,这次是让他给


中荷专家联手修复百岁慈禧画像



慈禧太后画像。华士.胡博听了,认为自己受了欺骗,心里不大高兴,他在给亲友的信中说:“得到这个消息,我当时颇有怒气,要是早知这样,那我要索取双倍的价钱。”可生气归生气,华士.胡博认为能给中国的皇太后画像,这机会还是不同寻常。他对伍侍郎说:“放心吧,我会全力以赴给贵国的太后画像。”

6月20日,在中南海的仪鸾殿,华士.胡博恭恭敬敬来到慈禧面前。他坐在了1903年8月卡尔坐过的凳子上,拿出了自己的画笔。见他坐定了,慈禧定睛看了看他,说,“我只能给你三次写生时间,每次半个时辰。”翻译把这句翻给了他,华士.胡博点点头。接着,他飞快地在小幅画布上画出了慈禧的头像。回到自己的住处后,他在大幅的画布上创作,同时还利用慈禧的照片并对人像背景予以拍照。当时正值酷暑,华士.胡博对画像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每天都在自己的房间里挥汗如雨地工作。
与卡尔一样,华士.胡博也不能完全遵照西方肖像画的基本技巧进行绘画。因为慈禧不大喜欢写实,她要画心中的自己,而不是现实中的自己。她反复强调:“脸上不能出现阴影,眼睛要加大,嘴唇要丰满,不能下垂,双眉要直,鼻子也不要任何阴影,更不要皱纹!”她这样强烈地干预艺术创作,让画家有些为难。但华士.胡博是聪明的,他逐渐认识到这里除皇太后的政治要求之外,还包含着中国人对肖像画的不同理解,认识到慈禧想要的是一幅具有象征意义的纪念像。他无奈地摇摇头,减去了慈禧面部的阴影和皱纹,已经71岁高龄的慈禧太后,被“成功地绘出了一个30岁妇人的容貌”(华士.胡博致亲友信中语)。画像呈到了慈禧面前——

画中的慈禧端坐宝座之上,身着黄色寿字袍服,手持牡丹花团扇,戴金护指套,身后为竹林画垂帘,侧后左右对称设有鸾翎宫扇和方几、托盘,盘内呈金字塔状层层码放着新鲜的苹果,那是慈禧所在之处特有的“空气清新剂”。由于慈禧不要阴影的要求只是局限在面部,故华士.胡博充分发挥了西洋绘画技法,运用阴影和明暗表现衣服褶皱和光泽方面的长处,使得明黄丝袍极具真实质感。慈禧看了画像,非常满意。一高兴,她为画家赐了新的名字。按照英文的惯例和顺序,华士.胡博的姓名翻译成中文,应该为胡博·华士.。他过去在给奕劻及李鸿章等人的画像上中文署名也是胡博·华士。可慈禧却认为,按照中华习俗,姓氏应在名字之前,因此特赐其中文姓名为华士.胡博。画家欣然接受。他高兴地说:“我的名字华士.胡博将会重复出现在中国的史籍里。”
然而,华士.胡博仍然心有不甘,他决心以那幅写实的初稿为蓝本,完成一幅完全写实的慈禧肖像画。回国后,华士.胡博以细致的笔法、阴影的运用和对人物内心性格的捕捉,将一个威严、矍铄、透露着凛凛霸气的年迈女统治者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显示出了深厚的艺术功力。这幅画像现藏美国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

画家的故乡表示要帮忙修复画像
二十多年过后,日本人入侵。1933年,这幅画像随大批文物南迁。当时,由于时间紧迫,画工从墙上草草揭下这幅画,卷起后就匆匆带走了。后来,发现油画画布出现断裂,颜料脱落了一些。因为当时在中国没有油画修复技术,只好用中国传统的方式裱糊起来。虽然对油画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画像究竟变残了。新中国成立后,画像从南京运回了北京,继续保存在颐和园里面。这个时候的油画破损更加严重。整幅画受潮泛黄,画布松弛。慈禧的面部还好,



中荷专家联手修复百岁慈禧画像




但衣服和背景多处有褶皱纹,而且颜料脱落,画布裸露了出来。上上下下都很着急,可是谁也拿不出修复的好办法来。因为在国内油画修复一直是空白,尤其是没有原装的画布、颜料,更没有修复技术。

到了1995年,画像的“病情”进一步恶化。这一年,颐和园文物部门画像的残损情况进行检测,认定:“最严重的残损在画幅的右下边,约长117cm、宽29cm范围内的油画颜料有脱落,还有褶皱纹。”此后,破损情况仍在发展。由于国内油画文物修复技术无力对这幅画像进行修复,颐和园就一直对它采取谨慎的保护措施。

消息传到了华士.胡博的故乡,形势发生了重大转机。

荷兰文化教育科技部、林堡省等部门在得知这幅画“病重”的消息,十分焦急。2005年,荷兰与我国开展文化交流。其文化教育科技部部长Ronald Plasterk及夫人Els Plasterk-Beumer来访期间,表示要与中方联手修复这幅传世名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非常赞赏这一提议。

这样,从2005年底到2006年初,荷兰林堡省、文化教育科技部、外交部、林堡省文物修复研究院等部门的相关人员,多次来到中国,在对慈禧画像进行考察。最后,与颐和园确立了资助修复项目;2006年8月,应荷方林堡省文物修复研究院邀请,颐和园公园管理中心委派综合处副处长袁朋、颐和园副园长祝玮、文物管理部主任秦雷三人前往荷兰考察。三人通过为期近一周的细致考察,与修复专家及林堡省文化部进行了直接接触,了解到了荷兰的油画修复水平、手段、理念和项目准备情况。最后,认为荷兰的油画修复技术确实是世界一流水平。回国后,颐和园按照规定程序,向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北京市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层层申报了取样分析和修复报告,并获得了批准。

中荷携手为“慈禧”美容

获得批复后,颐和园对画像修复工作进行了精心组织,成立了由园长阚跃、副园长祝玮领导的修复工作领导小组,由颐和园文物部主任秦雷负责具体的修复组织管理工作,并配备了年轻精干的文物修复人员参与修复。

修复工作领导小组,严格遵循国家文物局“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要求荷兰专家对每一个重要修复步骤进行提前通报,我方同意后方可进行操作实施;同时注重在修复工作坚持中国文物修复的基本原则和理念。颐和园文物管理部门和荷兰专家经过多次商讨,确立了几个重要的共识和遵循的修复原则:1、修复效果不追求焕然一新,而是要保持油画像的历史沧桑感和历史信息;2、修复过程使用的材料和技法均具有可逆性,所有修复工作皆可逐步还原;3、对最为敏感的颜料缺失部分的美学修复,应该在具有充分的历史客观依据的条件下方可进行,避免修复的主观性。4、做好详细的修复档案记录。在这几个共识指导下,修复工作就变得组织有序、措施得力了。

修复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阶段,2007年9月10日至15日为第一阶段,荷兰修复专家组一共是5位顶级专家,在林堡省文物修复研究院院长Anne van Grevenstein的率领下来到颐和园。按照国家文物局的批复要求,他们首先对画像进行取样全面的分析检测,在这一阶段,荷兰专家检查了油画的情况,对其进行了初步的抢救性的处理,清除了画像背面的积尘,用水溶性胶点涂加固画布上易脱落的颜料块和画布边缘;同时,又用湿衬布将画背润湿,让画布放松慢慢展平,用水溶性胶回贴脱落的油彩颜料,将起翘部位轻轻地熨平;然后,取下少许画像颜料进行检测,用日本纸把破损比较严重的部位做了封护,再将画布重新固定。使画像停止了衰败的速度。根据检测情况,荷兰专家制定细致的修复方案。2007年10月14日,颐和园组织了由著名的油画家和文物专家参加的方案可行性论证会。会上,荷方的修复方案获得了专家们的一致肯定和高度评价。随后,按照程序,颐和园将方案及论证会资料上报文物主管部门,并获得了批准。第二阶段为2008年3月27日至4月11日),荷兰的专家们再次来华,按照修复方案正式展开工作。在修复中,最大的难度是要把原画从裱糊的纸张上揭下来,然后固定在画布上,把脱落的颜料补上。设计时,在克服了重重困难后,专家们还把这些技术手段都制成了可逆性手段,通俗地说,如果将来有更好的修复技术,那么,还可以把油画还原到原来的状态下再修复。这就为后世留下了巨大的修复空间。荷兰的专家年纪都在40岁以上。他们除了具有精湛的修复技术外,还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有时,服务人员把饭菜送到他们面前,他们也没有心思吃,只在那里一点一点地修复。在颐和园文物修复人员的协助下,他们小心翼翼地去揭画布的背纸,如同医生做一个高精度的手术那样的如履薄冰,生怕破坏了一个细小的神经组织。他们一寸一寸地揭,连大气也不敢出。当背纸全部揭除后,他们轻轻地发出了欢呼。然后,他们将画面一点一点地熨平,在反复审视之后,确定没有新的破损后,用衬布附在画像的后背,再用棉签蘸水溶性胶滚擦清洁整个画面的尘土、污物,之后平刷一层透明保护膜;最后,他们挥动画笔,在画像的缺损部位添加底粉,绘出并且润饰褶皱脱彩和缺损部位的图案,使画面恢复了历史的原貌。20天过去了,他们终于完成了慈禧油画像的修复工作,完成了这项史无前例的文化工程,完成了中荷人民友谊史上的一段佳话。

4月12日,颐和园邀请在京的主要油画文物收藏和研究单位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国家博物馆、徐悲鸿纪念馆、首都博物馆等单位召开了“中荷油画文物修复技术研讨会”。会上,国内顶级专家,相关文物主管部门领导对画像的修复效果和水平给与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荷兰的修复专家集修复师的技能与艺术家的造诣于一身,同时深谙原作者的绘画画风、技法和材料,是修复该画作的最佳人选。他们无愧于修复大师的称号。

中荷专家联手修复百岁慈禧画像

就这样,饱经沧桑的‘慈禧”又神奇地回到了她的年轻时代  

2008年7月,辽宁省图书馆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有42部古籍入选国务院首批《全国珍贵古籍名录》。那么,辽宁省图书馆到底有多少宝藏,它们现在的状态如何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国家文物局   画像   颐和园   慈禧   外务部   卡尔   专家   荷兰   画布   颜料   美文   中国   油画   画家   文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