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教育的思考——其十:“成绩价值主导”认知下的学生人格困境

1、 学生当有“人格”。 近日新闻中,多次看到中、高年级学生坠楼的悲剧事件,深感人对生命陨落的的无力。现实是:家长在激进地质疑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校的管理责任,教师困惑于本是出于责任心的因却引发死亡的果,而学校在深陷舆论漩涡的同时还得设法对学校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和疏导、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事件的发生可以完全归责于某方的问题吗?事实上家长、教师、学校、教育部门,乃至整个社会,无不自以为对学生施加着出于善心的助力,唯独全不在意或不承认学生有独立的“人格”——作为一个人而被尊重、认可及某种程度自主的资格,或者说一颗敏感心灵对自我价值归属的渴望!这是每一个孩子的父母须要深思的问题。

2、道德教育的困惑。父母对孩子的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应无条件的负担完全责任!指望把孩子的品德教育全托给学校是家长最荒唐、最可耻、最悲哀的想法!教育的体制决定了学校的教育只能是应试的知识教育和形式的道德教育,如道德思修课。尤其是近些年发生的学生悲剧事件、家长的玻璃心及媒体的舆论压力,已使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由使学生品德向善降格为只要不太坏、不影响纪律就行”。是不是,如果学生成绩下降教师不敢再过问,甚至学生的品德问题也不敢再适度教训或知会家长,这些悲剧就会掩耳盗铃般不发生?!不要说问题的根本是教师的沟通方式了,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心灵,不同的渴望和焦虑,即使教师教导的方式再善意、再委婉、再得体,也可能被学生内心出于对家长惩罚的恐惧而被刻意、被扭曲、被恶意,恶意的根源在家长,在家长的没有商量余地的一意孤行的预期。

3、悲剧事件的本质问题。类似悲剧世件的本质问题是:家长和学生都不具备真正的“人格价值”认知。学生自小就被置身于家长随机态的飓风当中,飓风的中心就是好成绩和绝对听话,偏离中心的代价就是遍体鳞伤。事实就是这么残酷。对这种不可抗力的预期是那么根深蒂固,以至于学生逼迫自己把内心一切的好奇和渴望压制、把内心一切的矛盾和苦楚吞咽,自己的一切价值就是为父母考个好成绩,然后考个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实现不了就是自己辜负了父母的含辛茹苦,就是剥夺了父母在他们圈子中攀比得胜的荣耀,就得忍受父母的冷眼和辱骂。这个想着父母的期望和自己成绩落差的听话的孩子,这累积的沉重压抑感和价值虚无感,这可恨而不可抗的“成绩价值主导”认知,假如还有一丝光,TA会没有勇气跳下永恒的黑暗,TA在跳下那一刹,脑中定是空空的,这不过是数十乃至数百次演练跳下的冷漠念头的一次成真,结束了,生命仅此而已。多么令人痛心!更痛心和无奈的是:即使我们知道结果,一个接连一个的陨落的结果,我们也推导不出结果的本因,而去干预结果的发生!孩子们被置身于由家长、教师、学校、教育公职人员、社会全体大众共同编造的由“成绩价值主导”约束的“场”,他们的心灵要活泼,人格在生长,而这个“场”只承认权威的“标准学生价值”,不承认或承认而无视成人与学生间真实存在的心理落差、认知落差、价值落差,甚至权威的“场”自欺欺人的以为仅凭品德思修课和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就足以建构学生坚固的心理、道德品质!所以,我仍然认为当今启蒙教育最需要启蒙、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学生,而是家长、教师、学校、教育系统公职人员、社会全体大众这些“建场者”,我们应该学会从“诚”的角度(能量源泉),“人格”的角度(生命尊严)、“价值认知”(道德境界)的角度去思考教育的目的和方法论,重构新型的学生价值认知体系,共同培养出真正的有健全人格的、有道德价值感的、有历史使命感的新时代学生。时迫,任重,道远!

花季而自陨,是悲剧,是警告,教育,能不慎乎?!爱子,能不知乎?!深思而革变,是对亡者最大的告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认知   人格   成绩   价值   启蒙教育   学生   道德教育   落差   品德   美文   困境   主导   悲剧   家长   父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