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教育的思考——其三:打破五育常识及认知理论的重构

1、五育的常识。人们通常把五育对应为学生的五种品质:德育,基本道德规范,家教为主,学校为辅(当然仍有相当多数忙碌的家长,把学生品德教育全托给学校);智育,知识教育,学校为主,家教为辅;美育、体育学校供给不足,以课外艺术、运动培训作补充,至于劳动,大都是家务和校务之类。通常认为,学校教育中智育占绝对主导的五育不均衡问题由来已久,是国家教育体系顶层设计、考试选拔制度、社会价值观导向共同作用的结果。

2、认知理论的重构。五育并非是权重不一、各自孤立的,所谓优先排序、整体均衡,是根深蒂固的错误认知。五育即一育,一育而五皆育,一育即“诚”育,从结构上讲,“诚”如树根,德育如干,余四育如枝,学生的言行如叶,教育应当从根本上涵养学生的“诚”、剪裁学生的不诚使归于“诚”。

3、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诚”。中国文化的核心如用一个字贯穿,就是“诚”。“诚”字有着深刻的哲学、伦理、文化、教育内涵,常识认知的诚实、诚心只是“诚”的浅近意,就深远意讲,比如《论语》中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即“诚”应用的奇点,扩而充之可以此“一”贯穿万事万物,从而达到人生最高的道德境界——“仁”。;至于传承孔子思想的《中庸》、《大学》就是一套行“诚”的本体论和方法论。古时学生学习六艺,也只是培“诚”而已。你看孩子,他玩的认真,可以忘记作业、忘记累、忘记吃饭、忘记父母可能的责罚,这就是对所玩的“诚”,而你让他背三字经、弟子规,道理是说尽了,但学生对它不真知,便不能诚,也就做不得指南,言行与指南相违,反而助长了他对知识的不敬和行为的伪妄。只有在行的时候去体认知,知行互相印证,知才会活泼泼起来,就像儿童学写字,只是练写便枯燥,但若把那个字化作一幅和他自身关联的场景或画面,便有乐趣,那他写爸爸时,爸爸就呈现,当然前提是他爸爸今天没让他糟心。时时事事格不诚,使归于“诚”,就是养“诚”。“诚”之于德,能厚德;“诚”之于知,能真知;“诚”之于美,能尽美;“诚”之于体,能坚韧;“诚”之于劳,能勤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认知   糟心   方法论   浅近   论语   奇点   智育   启蒙教育   真知   为辅   德育   言行   美文   家教   爸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