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教育的思考——其五:诚在其中的知行合一及知行的起点和扩充

1、知行合一就是“诚”在其中,知行不离。先哲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大意是: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知而后行的正确,行而后知的真切,知而不能行,是不知,不知不是不能知,而是真知被伪妄给遮蔽,所以才要做去伪归诚的功夫。无时无念不“诚”,就是涵养良知,良知本人人生来具有,像明镜一样,自能照见是非善恶,只是后天被伪妄的尘埃——念、言、行的习气沾染,才失去却本来面目,我们做的唯有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眼睛若心镜,“诚”则眸子清澈明亮,反之则涣散无光。

2、知行的起点,为仁的根本——孝亲。本来孝亲是天性良知,人人不学而能的,所以孔子讲孝悌是为仁的根本,这难道不是人世间至简的法则?没有关系可以超越亲子关系,孝是一个人修身的起点,人格的底线,何以然?对父母的孝就是“诚”的源泉,扩充之,身可修、家可齐、国可治,可为天地立心,可为生民立命,可与天地而叁。而现在的很多成年人如何呢,对父母不孝不敬,还冠冕堂皇地编织各种借口,什么小时候受过心理创伤啦、偏心啦、没文化了、不给买房了、不给带小孩啦、带小孩没方法啦、对媳妇苛刻啦,简直丧尽天赐的良知!当家长不知敬畏父母了,小孩的伪妄就萌芽了,不孝就是人世间最大的伪,所以立诚,涵诚须要从“孝亲”上下功夫,弟子规中摹写了敬畏父母所当然的情态:“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怡吾色,柔吾声……。”孝就是自己所为莫让父母担心,仅此而已,多么简单,但心不诚就是难做到,更别说做到万无一失了。举一例子,来讲孝亲之简之难,某君出省读大学,因那时铁路运力紧张,往返学校多为站票,其母每次都会问买的什么票,他均说买到了坐票。又某年,年后即将赴外地工作,母问:买的是不是坐票?答:嗯,坐票。其友忽言:什么坐票?买的明明是站票呀!某君欲言又止。其友又云:站票就站票嘛,为何要说谎?!

3、知行的组合,类公式化分析。设:“诚”的言教/言知是正相干,“诚”的身教/身行是正强化;“伪”(即意必固我)的言教/言知是负相干,“伪”的身教/身行是负强化,主要有三类组合:

1)“诚”言*“诚”行=“诚”的知行合一,为极正能态;

2)“伪”言*“伪”行=伪的知行合一,为极负能量态;

3)诚的知行能力不一,伪的知行程度不一,四种状态随环境变量刺激作不规则激荡,为正负叠加态,即随机态。

延申:从这个角度讲,一个人的人生就是一个连续地“场”的叠加态,每一个人当下的“场”态,就是它整个人生的念、言、行组成的叠加态与当下环境变量的交互。我从“场”态的角度来理解个人层面的因果律,对应中国文化的“势”,比如势如破竹、势均力敌、大势已去,就是“场”与“场”之间三种态势的评估。“场”是不善不恶的、变动不居的,某人此在的“场”因缘环境变量,纠缠为行为输出的叠加态即概率分布,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人做了什么,不是他能做什么,而是他必然做了什么的概率分布。从本质意义上讲,古往中外圣贤所建构的价值体系的核心就是统摄三大因果律,一是物理世界的因果律,已由现代科学主导;二是社会的因果律,集大成者为马克思的历史哲学,邵雍的《皇极经世》是中国学者的一次开创性尝试;三是个人层面的因果律,各宗教,宋明理学。对于三种因果律,人当前认知的局限性体现在:所谓因果律只是态势的因果律,并非必然的因果律,我们只能从运行机制层面对考察对象的概率分布做倒推式的规律综合,但无法从微观层面分解结果的具体动因并作出精准预测。比如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及观测成了变量的双缝干涉实验;比如马克思基于资本主义的历史和现状,预言了资本主义的行将末日,但对预言的警醒反而触发了资本主义的自调节,生产力得以飞速发展,资本主义以新的形态引领世界近200年,但路径选择并不能改变“场“的本质,政治精英、科技精英、社会态势是决定一国国运的“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立命   因果律   马克思   站票   组合   启蒙教育   不孝   敬畏   良知   资本主义   美文   概率   态势   层面   环境变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