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逃之夭夭,去看桃之夭夭

我想逃之夭夭,去看桃之夭夭


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说,看桃花要得真趣,一定要骑着驴到乡村篱落之间,牧童樵夫所居之地去,任凭毛驴信步漫游,就像武陵人偶然进入桃花源那样,优哉游哉,偶得之遇,才是看桃花的趣味。




附近的桃花游览地,一山都是桃花。花开时节,车水马龙,满山喧哗。


种桃人本是为桃,不是为花,花只是桃之前的一方二便。人们赏春看花,果农备齐酒食,皆大欢喜。


桃树已经数度改良,树身矮壮,枝条粗壮,修剪得整整齐齐,营养极其丰盛,桃花们也就顺理成章地长成了小胖墩,明灿灿地晃着大脸,一不小心就笑得有些憨厚了。


一旦和壮、胖、肥之类的词汇有了关联,仙气便失了八九分,纵然一山桃花层层叠叠,热烈招摇,爱花人也只是看了个寂寞。


老吴茶园里的一树桃花,也是改良树种,但因疏于管理不曾修剪,又恰好生长在云雾缭绕的高山,枝枝叶叶多了翩跹的姿态,花也开得恣意,有一种欢畅和自我。如果游览地的桃花有知,一定也会羡慕她活成了她们想要的样子。


我想逃之夭夭,去看桃之夭夭


千百年来,诗人吟咏的桃花,古画里的桃花,都是天然的桃花。这样的桃花在游人如织的游览胜地是不可见的,一定要到乡村农舍、山里人家住的地方,才能得见。


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说,看桃花要得真趣,一定要骑着驴到乡村篱落之间,牧童樵夫所居之地去,任凭毛驴信步漫游,就像武陵人偶然进入桃花源那样,优哉游哉,偶得之遇,才是看桃花的趣味。


对四体不勤的现代人来说,这样的偶遇太难得了。去哪里首先考虑交通方不方便,即使步行也要拣着平坦的大道走,殊不知那些好看的桃花,恰恰正在人迹罕至处,一个路转溪头,忽见。


我想逃之夭夭,去看桃之夭夭


有真趣的桃花,是看花的理想境界,如果遇不到,看看老吴家的一树,其实也挺满足了。但心里始终有个念想,觉得有心人终会遇见,缘分不过早晚之事。


有一回,在一个不知名的山里,空山不见人,鸟鸣山更幽,天空湛蓝高远,几棵山桃树突然挡住我们的去路,灼灼夭夭这样的词汇一下子有了质感,眼前的桃花如此娇艳明媚,又如此空灵清静,让我们瞬间惊艳失神。


见过这样的桃仙,便不想再看其他的桃胖。然而那偶遇之处,山高路远,不便再去,于是真有点一眼万年的意思了,每每桃花开放的时候,就把那几树山桃花的仙姿从记忆里捡拾出来,细细回味一遍。


我想逃之夭夭,去看桃之夭夭


遁在乡野深山里的桃花,且开且落,寂静美好。尤其一对比游览地的桃树和老吴家的桃树,本是同一品种,却是一个落入尘网中,一个悠然见南山,这个幸福感简直天壤之别,再推及人生,更是无限唏嘘。


南山下的陶渊明,用桃花构建了一个理想国,“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学这篇课文时,脑子里想的都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觉得桃花那么美,当然愿意住在桃花源,不免哼哼,原来陶渊明也是个享乐主义者。


后来才明白,桃啊,是逃呀,是隐喻呀,要不然为何不是杏花源记、荷花源记、梅花源记呢?


逃离尘世间的喧嚣烦扰,避世隐居,就必须是桃花。如此看来,老吴家的一树,倒是有了几分渊明之魂。


我想逃之夭夭,去看桃之夭夭


桃之夭夭,谐音成了逃之夭夭,一字之差,意思却失之千里。如果在时空里偶遇了陶渊明,一不小心说起,他会不会以为我们在含沙射影?


可是现实纷扰,我是多么想逃之夭夭,去找寻心中的那一小片桃源。想起鱼山的小画里,那些在书本里、毛笔里、花瓶里的玩耍、生活的小人儿,真是令人羡慕呢。好想像他们一样,遁入一本书里,隐入一支毛笔里,藏入一只花瓶里,做个快乐的桃源小人儿。


噢,且让我逃之夭夭,去看一场桃之夭夭吧。


我想逃之夭夭,去看桃之夭夭

我想逃之夭夭,去看桃之夭夭

我想逃之夭夭,去看桃之夭夭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逃之夭夭   桃花源   桃源   山桃   篱落   李渔   优哉游哉   小人儿   樵夫   牧童   毛驴   桃树   毛笔   美文   乡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