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化训练原理及应用

ABA第12课

2021.3.2

分化训练原理及应用

1.分化训练原理:同一行为,出现在背景A₁、A₂、A₃……下,只在背景A₁下得到强化,那么该行为在背景A₁出现的可能性增加,其他背景下减少或不出现,这个现象叫分化,过程叫分化训练。

单说理论都很空洞,有了生活中的事例就明了很多。

例一,生活中的区分强化:工作多年以后,一个偶然场合碰到中学同学,模样还熟悉,名字却忘记(相对新的环境),见面时你可能从张三说到李四,王二说到刘五,最后是赵七。而赵七这位同学,把头从张三摇到李四,又从王二摇到刘五,最后到你说赵七,他开怀大笑,和你紧紧拥抱。这是生活中的区分强化。在这里,“赵七”这个人是个特定的情境,而个体对“赵七”这个特定的情境呈现出现5种不同的行为变化,而只有说“赵七”这个行为才得到强化。这是区分强化原理在生活中的体现。

例二,生活中的分化训练:如果你的老板要求你去机场接一位叫赵七的头发秃顶的客户。你只看过照片,却并不熟悉该人,在机场你很可能对每一位秃顶的长相与照片相似的出机场的人都陪着小心问:“请问您是不是赵七先生?”好在秃顶的旅客也不太多,你在三四个尝试以后,终于喜笑颜开。这是生活中的分化训练。在这里,先后有数个不同的秃顶旅客呈现,可能是张三,或者李四,或者王二,或者刘五,个体不变的行为“请问您是不是赵七先生?”在这些不同的情境里都被消退,而只在最后那个出现的秃顶旅客身上得到了强化。这是分化训练原理在生活中的体现。

再联想前面的区分强化的例子。当妈妈把一个相对新的(也许曾经教过,但儿童还没有十分把握)水果“橙子”放在儿童眼前,问:“这是什么?”儿童很有可能从他的行为库存里调用所有新近学习的词汇来应对,比如说“土豆”、“苹果”、“橘子”、“橙子”等等。可以想见妈妈会强化他哪一个行为表现,而消退哪些其他行为表现。但是,妈妈也可能用另一种方法教儿童认知事物,比如,拿出一个苹果给他看,问“这是什么?”,他回答说“苹果”,妈妈会很开心,夸奖孩子,拥抱他等等。接着,又会拿出一个橙子给他看,问:“这是什么?”他仍然回答说“苹果”,妈妈会怎么样?如果再换个西红柿给他看,问:“这是什么?”他还说“苹果”,又会怎样?如果不是故意抬杠,那么,谁都知道妈妈不会在其场合表现出与呈现苹果时一样的开心和夸奖孩子的行为。上述还原的是儿童认知事物的基本过程,它离不开区分强化(上例前半部分)和分化训练(上例后半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原理   秃顶   橙子   情境   美文   旅客   认知   场合   事物   个体   熟悉   机场   背景   苹果   妈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