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龙蛇之变”,道出了做人的最高境界,读懂后受益匪浅

前面讲了《庄子》“三条鱼”,“四只鸟”的智慧:

不滞于物、不困于心、不乱于人

放飞自由、淡泊名利、懂得取舍、无困生死

今天再来探讨一下《庄子》的“龙蛇之变”,到底又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人生智慧:

《庄子》的“龙蛇之变”,道出了做人的最高境界,读懂后受益匪浅

《庄子》的“龙蛇之变”

《庄子·山木》中有这么一段记载: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 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 故未免受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皆,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翻译过来就是:

有一天,庄子的学生们问庄子:

“如今社会这般复杂,我们该怎么立足,在与人交流的时候,应该采取什么姿态,有没有什么原则?”

庄子笑着说:

“有,只是要进山!”

(这回给你们来个现场教学)

“山里面?”

“老师意欲何为?”

“山里面都是树木,有什么好学的?”

......

学生们闻言,皆都议论纷纷,不知道庄老师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庄子依旧笑言道:

“跟我进到山里面,便能知晓!”

......

《庄子》的“龙蛇之变”,道出了做人的最高境界,读懂后受益匪浅

不久,学生们便在庄子的带领下匆匆往山上走去;当他们来到山脚下后,很快就碰到了一群伐木工人,伐木工人们正在那叮叮当当的辛苦伐木。

这时候,庄子忽然停下了脚步,而后指着伐木工人以及被他们砍倒的一些大树对学生们说道:

“同学们,你们仔细看看,他们为什么要砍这些大树?”

庄子的话音刚落,学生们皆都笑着回答道:

“老师,这还不简单,无非是造船,建房子,打家具呗!”

庄子闻言点点头,接着又指着伐木工人旁边的一棵一人都抱不过来,却没有被砍倒的参天大树问道:

“为什么那一棵大树没人砍伐?”

学生们顺着老师所指的方位看去,发现确实在伐木工人的旁边有一棵参天大树,周围的大树都已经砍伐完了,倒了一片,它却依然伫立在那,似乎很“得意”的样子。

“是啊,真是奇了怪了......”

学生们皆是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便纷纷走到伐木工人面前,指着参天大树问:

“请问这棵大树如此挺拔,你们为什么不砍伐?”

伐木工人闻言,笑着解释道:

“这是一棵臭椿树,可臭了;而且树干还不直,越往上纹理越不正......你们说,谁会用臭气熏天,不成材的木头建房子,打家具,造船啊!”

学生们一听,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这是一棵孬树,不成材的树啊......

《庄子》的“龙蛇之变”,道出了做人的最高境界,读懂后受益匪浅

就在这时,庄子走了过来,笑嘻嘻地问同学们道:

“你们现在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吗?”

学生们皆都点头:

“老师,那是一棵臭椿树,不成材,伐木师傅们只砍没有臭味,成材的树木,故那棵树才被留了下来......‘幸免于难’.....”

庄子点点头,道:

“成材的被砍了,不成材的却能得以善终......这样的事不仅适用于树木之中,人类社会同样适用:能干的人都被累死了,不能干的人最后却能快活到老......你们说,对吗?”

学生们闻言,像是忽然明白了些道理的“总结”道:

“老师,我们知道了......做人啊,应该收敛锋芒,不能表现得太能干,防止鞭打快牛被人累死。”

庄子听完学生们的“总结”后,依旧笑笑道:

“你们说得不错,但只是说对了一半......”

学生们都很纳闷:

“为什么呀?”(我们分析得那么到位,怎么会才是对了一半?)

庄子笑而不答,朝学生们挥挥手:

“接着往山上走!”

学生们很无奈,只能继续跟着庄子朝山上走去。

......

《庄子》的“龙蛇之变”,道出了做人的最高境界,读懂后受益匪浅

不久后,他们便又来到了山腰,山腰上有一农舍,农舍中饲养了许多大鹅。

见庄子来了,农舍的主人——一个中年农夫,十分高兴,便客气地对他说道:

“先生啊,你稍等,我这就去宰大鹅......今天老夫请你们吃‘铁锅炖大鹅!’”

说完,便就抄着一把刀奔鹅群而去。

庄子也不推脱,而是对着身后的学生们说道:

“你们好好看看农夫与鹅......看看有什么问题——”

学生们皆都纷纷应允,把眼睛擦得雪亮,紧紧地盯上了农夫与鹅......

只见农夫冲进鹅群中后,便就左闪右挪地抓起鹅来,直搞得众鹅们到处乱窜,嘎嘎乱叫,好不“热闹”......然,奇怪的是,众鹅们皆都忙着“逃命”,而有一只背上略带灰色的大鹅,却是不慌不忙地在鹅舍边有一口没一口地吃着饲料,它不躲也不逃,宛然一副“泰山崩于前,而吾自巍然色不变”的怡然姿态;更加奇怪的是:农夫也不抓它,每每自它跟前经过时,皆都故意走开了......

《庄子》的“龙蛇之变”,道出了做人的最高境界,读懂后受益匪浅

就在学生们正看得“起劲”之时,庄子开口了:

“去问问农夫到底是怎么回事吧,问问他为什么不杀那只灰背大鹅——”

学生们心中也觉得疑惑,便就纷纷跑过去指着灰背大鹅客客气气地询问正值“忙碌”中的农夫:

“大叔,您为什么不抓那只灰色大鹅啊,它在那‘一动不动’的,多好逮啊......”

农夫闻言,停止了追逐,笑着解释道:

“你们有所不知啊,那只灰背大鹅叫声可好听了,如高山流水般,所以我舍不得杀,而其他的鹅叫声多与癞蛤蟆无异,你说不杀它们杀谁?”

学生们听完农夫的解释后,皆都哈哈大笑地调侃道:

“原来灰背大鹅有才艺,是个有‘能耐’的鹅,而其他鹅皆都泛泛之辈......”

庄子看着众学生们,询问道:

“如今不成材的都会被砍,而成材的却能得以善终......对此你们又怎么看?”

学生们闻言,再次“总结”道:

“老师,我们觉得:做人啊,还是得展露锋芒,增长才干,否则必然会被淘汰!”

庄子哈哈大笑,反问道:

“那刚刚在山脚下你们得出的结论怎么是:应该收敛锋芒,不能表现得太能干,防止鞭打快牛被人累死呢?”

学生们皆茫然:

“是啊,刚刚在山脚下是不成材的臭椿得以善终,而如今在这山腰上不成材的大鹅却倒了霉......究竟应不应该成材呢?”

庄子收敛笑容,正色道:

“这就叫做龙蛇之变。”

学生们更加茫然:

“老师,什么是龙蛇之变?”

庄子微笑着解释道:

“就是说啊,当你是一条龙的时候,就应该吞云吐雾,普降甘霖;而当你是一条蛇的时候,则应该卧在草莽之间,与蚂虫为伍,以泥洞为屋,上食黄土,下饮黄泉!”

学生们闻言后,皆是恍然:

“原来如此!”

.......

《庄子》的“龙蛇之变”,道出了做人的最高境界,读懂后受益匪浅

小结:上海滩大佬杜月笙曾经说过:

“做人,山珍海味受得,狗洞也能钻得;方才能成为人上人。”

我觉得杜月笙这句话其实就是《庄子》口中的“龙蛇之变”。就是说:一个人若想成功,必须学会四个字:

能屈能伸

当你是一条蛇的时候,要毫无怨言地成为一条“蛇”,做好自己,不自轻自贱,不妄自菲薄,学会韬光养晦,学会韫匵藏珠。

而若当你真正成为龙的时候,也要当仁不让地做一条“龙”,不骄不躁,不妄自尊大,不浞訾栗斯,学会自强不息,学会宽厚仁心。

《庄子》的“龙蛇之变”,道出了做人的最高境界,读懂后受益匪浅

总结:有欲不求,视为真龙,有求不欲,可作腾蛇;不执著于欲,不拘泥于求,则成“龙蛇之变”也!

看云卷云舒,赏花开花落,生活如水,世事如棋......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场有而无意的半路修行,生命告诉我们生来孤独,而灵魂却早已在轮回中尝尽百味......其实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笃定、泰然、从容,方才六根清净;放下、看开、平和,终会通达豁然......

《庄子》的“龙蛇之变”,道出了做人的最高境界,读懂后受益匪浅

谢谢观赏!

关注我,每天都会给您带来不一样的精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庄子   臭椿   竖子   农舍   参天大树   成材   受益匪浅   山腰   锋芒   山脚   农夫   山里   能干   大树   工人   老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