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儿童,当心“糖魔”附体

医生简介

山东省济南医院糖尿病诊疗中心 主任医师 王建华


现任济南医院糖尿病诊疗中心主任,学科带头人,济南市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内分泌临床和教学工作,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症等内分泌代谢病的诊治,尤其对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坏疽、甲亢治疗有独到之处,先后发表专业论文数十篇。担任国家级糖尿病教育刊物的编审及顾问。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如今,2型糖尿病已经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在2型糖尿病大军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天真稚嫩的面孔,而肥胖则是这类儿童共同的特征。


家有儿童,当心“糖魔”附体

前两天,一对中年夫妇带着孩子来看病。男童今年十一岁,身高1.45米,体重120斤。据家长介绍:这孩子从小胃口就特别好,饭量比同龄孩子大得多,尤其喜欢吃肉,薯片、可乐更是每天不离。孩子虽然能吃却不喜欢运动,经常是放学回家放下书包,就捧着包零食,在电视机前一坐好几个小时。近一两个月以来,孩子饭量没减,但体重比之前下降了7、8斤,老是说浑身没劲,精神头也大不如前。前不久有天放学回来,脸上很不高兴,一问,原来是他同桌笑话他脖子黢黑、不讲卫生,他妈妈帮他怎么洗也洗不干净,原来脖子黑根本就不是脏,但之前皮肤好像没这样。听了孩子家长的介绍,我心里基本有底了,随后给孩子开了“糖耐量试验”、“胰岛功能”及“糖尿病自身抗体”检查,结果出来以后,被确诊为儿童2型糖尿病。面对糖尿病诊断,孩子家长伤心不已,同时感到难以接受:“都说中老年人才会得2型糖尿病,他不过是个10来岁的孩子,怎么也会得上这种病呢?”


家有儿童,当心“糖魔”附体

1、儿童糖尿病,2型唱主角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糖尿病大军正以前所未有的惊人速度发展壮大。根据最新的统计资料,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达10.9%,糖尿病前期率为36.5%%,目前我国有1.164亿糖尿病患者及3.88亿糖尿病前期人群。

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儿童(<15岁)糖尿病多为1型糖尿病,而2型糖尿病则是成人的专利。近年来,随着国人饮食结构的改变,西式快餐的流行,加之缺乏运动,肥胖儿童明显增多,糖尿病发病低龄化倾向愈发明显,尤其是儿童2型糖尿病增长迅猛,在日本及欧美一些国家,儿童2型糖尿病占已经占到儿童糖尿病总数的80%,远远高于1型糖尿病。我国目前尚缺乏这方面的统计资料,但临床上儿童2型糖尿病日益增多却是不争的事实。


2、家有“小糖人”,原是肥胖惹的祸

2型糖尿病除了遗传因素,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关系极大。高脂肪、高热量饮食,运动锻炼严重不足,致使热量摄入大于消耗,导致肥胖儿人数剧增,这是导致儿童2型糖尿病的最主要的原因。最新调查资料显示,中国目前有12%的儿童超重,8%的儿童肥胖,换句话说,平均每五个儿童,就有一个超重或肥胖。

肥胖者为何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呢?这是因为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可使机体产生胰岛素抵抗,为了维持血糖正常,身体必需代偿性地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以满足代谢所需,久而久之,胰岛β细胞不堪重负、功能受损,最终失代偿,导致血糖升高而发生糖尿病。肥胖发生的年龄越小,病史越长,导致糖尿病的风险就越大。


家有儿童,当心“糖魔”附体

3、发病低龄化,后果很严重

与成人糖尿病相比,儿童糖尿病的后果更加严重。试想一下,小小年纪就与糖尿病终身相伴,天天都要打针服药节食,这势必给孩子今后的生活、学习、就业、婚姻、心理带来诸多影响。儿童治疗依从性相对较差,而一旦病情控制不好,不仅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而且年纪轻轻就可能出现衰肾、失明等各种糖尿病的并发症,严重威胁生命和生活质量,由此给患者本人及其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更是难以估量,这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警惕。

4、儿童这些症状,千万不要放过

儿童1型糖尿病通常起病较急,“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少)症状十分明显,严重者往往以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作为首发表现。由于其症状出现突然而且明显,因而诊断相对容易。

与1型糖尿病不同,儿童2型糖尿病大多起病隐匿,初发时症状比较轻、常常不典型,患儿大多是能吃能喝的小胖墩,看上去营养状况良好,再加上孩子太小不太会说,因而很容易被忽略而延误诊治,不少患儿都是在出现并发症之后才查出糖尿病的。因此,对于肥胖儿童,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者,一旦出现下列征兆,应高度怀疑2型糖尿病:

①有明显口渴、多饮及多尿,有些大孩子,已经很多年不起夜、不尿床,近来出现夜尿次数增多或尿床现象;

②近期食量大增,老是害饿,以前不吃的东西也拿来充饥

③体重骤降,有些孩子一直在控制饮食,但效果并不理想,近期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

④浑身无力,容易疲倦,无精打采,老想睡觉;

⑤皮肤反复长疖子,伤口不易愈合,皮肤及外阴(指女孩)瘙痒等;

⑥颈部、腋下、肘窝、腹股沟等皱褶部位出现“黑棘皮征”(指皱褶部位的皮肤发黑、粗糙,触之有天鹅绒的感觉,此乃高胰岛素刺激的结果,反映体内存在胰岛素抵抗);

当孩子(尤其是肥胖儿)出现上述症状,家长一定要格外留心,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化验血糖,不仅查空腹血糖,还要查餐后2小时血糖,后者对早期发现糖尿病意义更大。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与成年人糖尿病相同,即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如果患者有“三多一少”糖尿病症状,只需一次血糖结果达标即可诊断,如果没有糖尿病症状,则必需两次血糖检测结果均达标。


家有儿童,当心“糖魔”附体

5、治疗小糖人,不能照搬成人模式

儿童2型糖尿病的治疗原则与成人2型糖尿病基本相同,但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

(1)饮食方面:儿童正值生长发育期,身体增长快,热量需要多,故热量控制不宜过严。计算糖尿病儿童每天所需的总热量时,不能和成人一样按标准体重计算,要考虑到患儿的年龄、胖瘦及活动量大小。正常儿童每日所需热量的计算公式为:1000+年龄×80(kcal)。少年儿童(7~14岁)标准体重的计算公式为:标准体重(kg)= 年龄×2+8,对于肥胖(超出标准体重20%以上)患儿,其所需热量应为同龄健康儿童的65%~80%、对于超重(超出标准体重10%~20%)患儿,所需热量是同龄健康儿童的90%。另外,还要注意营养均衡,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对蛋白质的需求量较大,蛋白质的含量应占20%以上(或者2~3g/kg体重),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50%~55%,主食最好粗细搭配,平常适当多吃些瘦肉、鱼虾及新鲜果蔬。要尽量避免高热量、高脂肪食物,如油炸食品、洋快餐、糖果、奶油、巧克力等。“过度节食”或“以副食代替主食”的做法皆不可取,“过度节食”不仅会影响孩子生长发育,还可导致低血糖及饥饿性酮症;“以副食代替主食”,往往容易造成热量摄入超标,而且由于副食中油脂含量较多,食入过多还会导致血脂紊乱,加重肥胖。

(2)运动方面:运动对于2型糖尿病患儿非常重要,坚持长期规律性的有氧运动不仅可以减轻体重,还有利于减轻胰岛素抵抗,辅助降低血糖。建议患儿每天进行1小时左右的中等强度锻炼,如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运动前要多喝水,并携带糖块以备急用。

(3)用药方面:目前,人胰岛素及其类似物仍是治疗儿童糖尿病的主要药物。在口服降糖药方面,二甲双胍是目前唯一被美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儿童(注:十岁以上)的口服降糖药,它能安全降糖并控制体重,尤其适合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儿童。至于其他降糖药物药物(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胰岛素促泌剂、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等)至今尚未被正式批准用于儿童糖尿病患者。

通常,对于血糖轻度升高的2型糖尿病患儿,首选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治疗,如血糖控制欠佳,再启动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治疗。对于初诊时血糖较高或出现酮症酸中毒的患儿,起始即可采取胰岛素治疗,目的是消除高血糖对胰岛β细胞的损害,逆转及修复胰岛β细胞功能。待血糖控制后加用降糖药物,胰岛素逐渐减量至停用。儿童糖尿病患者具有活动、进食不规律的特点,因此需要采用更灵活有效的胰岛素治疗。对此,我国2010年版《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指南》推荐“基础—餐时”胰岛素治疗方案作为儿童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之选。

家有儿童,当心“糖魔”附体


6、心理问题,不可忽视

青少年儿童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心理状态比较脆弱,一旦患上糖尿病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有调查表明,三成糖尿病儿童存在自卑、抑郁、不合群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势必影响到临床治疗的顺利进行。因此,对于糖尿病患儿,不仅要关注血糖控制问题,还要重视儿童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安抚、疏导及教育,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增强自信和勇气,摆脱负面情绪的困扰。当然,这些需要家长、学校的积极配合与支持。


家有儿童,当心“糖魔”附体

7、儿童糖尿病,控糖不宜过严

长期高血糖可导致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外周神经病变等多种并发症,因此,良好的血糖控制对患儿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但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发生低血糖,这是因为患儿大脑对低血糖特别敏感,低血糖可导致患儿严重脑损害,影响孩子语言、思维及记忆功能,严重低血糖如果抢救不及时甚至还会造成死亡。

与成人相比,儿童糖尿病患者有自身特点:他们年龄小,需要更长的夜间睡眠;行为和饮食不好控制;对低血糖的感知较差并具有更高的胰岛素敏感性。这些特点使得患儿容易发生低血糖,倘若血糖控制过于严格,低血糖的风险就会更高。有鉴于此,儿童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标准要比成人相对宽松。2006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发表的糖尿病诊治标准中制定了与儿童年龄相关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控制目标,

年龄

餐前血糖(mmol/L)


睡前/夜间血糖(mmol/L)


HbAlc(%)


教程

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6岁)


5.6~10.0


6.1~11.1


7.5~8.5


学龄期(6~12岁)


5.0~10.0


5.6~10.0


5.6~10.0


<8


青少年(13~19岁)


5.0~7.2


5.0~8.3


<7.5


糖尿病患儿应随身携带含糖食品,一旦出现饥饿感、手抖、心慌、出汗等症状时,一定要想到低血糖,及时补充含糖食物。

8、远离小糖人,减肥是王道

作为家长,一定要明白,肥胖绝不是孩子健康的标志。肥胖不仅容易使儿童产生自卑心理,对其将来的心理健康、人格塑造、人际交往等产生不良影响,而且为日后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早早地埋下祸根。有研究显示,在标准体重基础上,体重每增加1公斤,患糖尿病危险将至少增加5%;2型糖尿病儿童中,超过85%属于肥胖。儿童是祖国的未来,预防糖尿病,要从娃娃抓起!

饮食过量、活动不足是导致肥胖的两个主要原因,因此,控制肥胖最关键的是要“管住嘴,迈开腿”。教育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膳食多样化,远离“洋快餐”,饮食清淡少油,多吃蔬菜水果及杂粮,加强体育锻炼,避免长时间上网或看电视,保证良好睡眠。迄今为止,还没有适用于儿童的减肥药,广告宣传中的减肥药切不可用于肥胖儿的治疗。


大糖医是一个知名的糖尿病管理平台,目前已聚集了25000+公立医院专业内分泌医生,帮助广大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远离并发症。关注大糖医微信公众号,或在苹果商店/安卓商店搜索下载“大糖医”,了解更多糖尿病资讯,获得医生专业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胰岛   儿童   低血糖   胰岛素   血糖   肥胖   热量   当心   症状   糖尿病   体重   成人   家长   年龄   孩子   标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